臺灣茶藝館的出現(xiàn)始于上世紀70年代后期,由茶界領軍者蔡榮章于1976年在臺北市林森北路成立“中國功夫茶館”首開風氣。當時大多以蘇州園林為依歸的茶坊格局,不僅明顯有別于西式咖啡館的現(xiàn)代裝潢,也為繁忙的臺北人提供了新的品茗環(huán)境。后來蔡榮章也在天仁集團的力挺下,于衡陽路鬧區(qū)成立“陸羽茶藝中心”,屹立至今,更成了培育泡茶師的搖籃。當時著名茶館還包括老字號的紫藤盧、耕讀園,還有公館的“五更鼓”、“東坡居”和忠孝東路上的“雨香軒”、華視旁的“慕雨軒”,以及已故名作家三毛生前常駐足的南京東路“茅盧藝術茶館”等。
盡管臺北茶藝館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逐漸沒落,但2005年以后,隨著兩岸茶藝交流的逐漸頻繁,以及臺灣茶器的崛起等因素,臺灣茶藝館風云再起。尤其在捷運東門站通車后,臺北市永康街、麗水街商圈的茶文化相關產業(yè),更如雨后春筍般崛起。根據(jù)業(yè)者非正式的統(tǒng)計,至2014年夏季為止,短短兩條街加上縱橫其間的大小巷弄,包括茶莊、茶館、茶器、茶書店等合計就有50家左右,成為臺灣發(fā)展最快速的茶文化一級戰(zhàn)區(qū)。
廣義來說,以“永康公園”為中心向外輻射的永康商圈,涵蓋永康街、麗水街、部分的金華街,以及街口附近的信義路等。老字號的“沁園”茶莊、興華名茶與茶藝名家李曙韻的“人澹如菊”茶書院、資深茶人何建的“冶堂”等,在永康商圈算是較早成立,此外還有小茶哉堂、回留茶藝、蟲二茶莊、永峰茗茶、永康茶館、圓滿自在、永康階、陶作坊形象館和以老茶為主的e2000、結合三明治與手工茶的“照起工”,以及懷舊風情交織古董文物的“昭和町文物市集”和可以喝茶的“敦煌藝術”與“一票畫空間”等。
麗水街是由陶藝名家三古默農創(chuàng)立的“三古手感坊”打響第一炮,風氣漸開后,才陸續(xù)有曜紅、古典玫瑰園、罐子、陶氣、安達窯、串門子、天養(yǎng)御茶、木子,以及師大正對面由鐵路局舊宿舍改建的“梅門飲居”等,原本寧靜的麗水街與緊鄰的永康街互別苗頭,成了人聲沸騰、茶香飄搖的“茶陶一條街”。
做為臺灣第一家?guī)r礦壺展覽館的“三古手感坊”,主人三古默農曾在臺灣各大媒體擔任攝影記者長達18年,因此店內經常聚集不少名人。尤其近年強烈人文色彩的巖礦壺在對岸聲名大噪,每天都有慕名而來的大陸粉絲或國際友人,主人卻還能怡然自得地在一隅拉胚、泡茶、插花或勤練書法,不斷將多元風貌注入創(chuàng)作,令人欽佩。
除了三古本人與吳麗嬌、廖明亮、廖吳素琴、杜文聰?shù)葞熜置米髌罚约皫r礦壺開山祖師鄧丁壽的作品展示,店內也販賣女兒張可葳設計制作的臺灣茶人服,不僅廣受臺灣泡茶師的青睞,在對岸也深受歡迎。
由畫家張耀煌創(chuàng)立的“耀紅名茶藝術空間”,店內除了自創(chuàng)品牌的茶品與茶器,也經常舉辦各種畫展或攝影展,而有“畫廊般的茶藝館”之稱?!耙t名茶藝術空間”里,除了運用大量的古董家具外,更展示不少對岸經商有成的張耀煌私人珍貴收藏。而隔著落地玻璃呈現(xiàn)的賞荷空間,更讓人感受茶與自然共舞的曼妙意境。
繞過永康公園步向另一處寂靜的幽巷,錯落的老舊公寓櫛比鱗次迎面撲來,令人彷佛掉人另一個不太協(xié)調的時空。綠蔭遮蔽的一樓像是不設防的鄰家大院,視線掃過枯藤蜿蜒的墻面與閑置的幾個陶甕,推開紗門,眼前豁然開朗的景象令人眼睛一亮——滿室的陶壺、茶器與彌漫的茶香在眼前飄蕩。這就是完全不像茶行的茶行“冶堂”,是主人何健基于20多年來對茶文化推廣的堅持,所營造的一個全然“以人為本”的茶空間。
何健說茶葉與茶器雖然是商品,但希望盡量維持一個調子與品味,營造一個以臺灣茶為主軸的環(huán)境。“冶堂”除了強調“臺灣特色茶”,也有云南普洱或武夷巖茶、日本抹茶等,堅持做文化上的呈現(xiàn)而非商品的展示。至于迥異于一般茶行的形式,則是希望消費者純粹為茶而來,依賴熟客的口耳相傳,據(jù)此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
從2004年至今,何建始終竭盡所能為維護夢想而打拼。最近又在永康公園旁,一條狹小到連小轎車都無法進入的巷弄內,開設了第二家冶堂,室內典雅的布置與茶席擺設一如老店。何建希望朋友們能逐漸轉移過去品茶購茶,老店則保留作為自己悠游茶天地的工作室。
麗水街9號獨棟的“罐子茶書館”,盡管每層空間都不太大,但都深具人文氣息。雖然是“茶書館”,以販賣各種茶文化相關書籍為主,但一樓同樣有品茶空間,二三樓與地下室除了擺放茶書,也不定期舉辦茶器展,如竹雕名家翁明川、翁偉翔父子的“茶竹樂”現(xiàn)代竹雕聯(lián)展等。
“串門子茶館”是茶席設計名家沈堯宜去年才開設的。數(shù)年前,在泡茶師聯(lián)會主辦的“鏡花水月”茶會上,沈堯宜以數(shù)千個紙杯布置的既時尚又環(huán)保且現(xiàn)代感十足的品茶空間,令人印象深刻。今天,這個幾年前的作品也搬移到“串門子茶館”的地下室繼續(xù)守候茶香。
沈堯宜不僅以他擅長的茶席設計與空間布置讓原本老舊的公寓一樓“活”了起來,其不凡的設計功力也透過茶品簡約卻令人印象深刻的包裝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作為人澹如菊的大弟子,沈堯宜在選茶與茶器搭配以及茶席的整體呈現(xiàn)都有獨到之處。
梅門創(chuàng)辦人李鳳山師父曾說“養(yǎng)生離不開食衣住行育樂”,因此從2009年7月由臺鐵委托經營“城市閑置空間再利用”,于2010年落成啟用的“梅門德藝天地”,將麗水街閑置荒廢多年的鐵路局宿舍,重新注入文化活水。除了做為茶藝館的“飲居”與食堂外,也特別辟出200坪的寧靜空間成立“賞廳”,做為兼具養(yǎng)生、文化、教育、休閑的多功能藝術美學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