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記載,過去武夷茶名叢眾多,有上千種,其中又以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最為名貴,被稱為四大名叢。當然,名叢所以有個“名”字并不簡單,它們蘊藏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積淀極為深厚,而“四大名叢”作為名叢的代表更是如此。
名叢文化的形成
說起武夷名叢,就不得不提到赤石。“五口通商”后,武夷山茶市由下梅移到赤石,至清末民初,由于商貿(mào)地位凸出,被國民政府置為鎮(zhèn),但當?shù)氐娜藗內(nèi)匀涣晳T稱赤石為街,因為街是用來做生意的,而鎮(zhèn)是用來居住的。由此可見,當時赤石商業(yè)氛圍已經(jīng)十分濃厚了。據(jù)記載,民國時期赤石有常住人口2.6萬佘,客棧20余家,茶行林立不計其數(shù)。茶葉被販銷歐洲北美,東南亞各地,閩南漳泉廈和臺灣,還有廣東潮汕地區(qū)。
那時,赤石的茶老板多是閩南人,他們委托包工頭協(xié)助經(jīng)營茶莊。茶樹在無性繁殖之前,茶苗是由種子選育的。各個茶莊的茶人們在奇種的基礎上,通過對比茶的性狀特征、品質(zhì)品相,將采摘期比較接近的茶挑選出來單獨選育,產(chǎn)生了單樅奇種。他們又根據(jù)茶本身的故事、傳說及茶的產(chǎn)地、葉形、香氣、滋味等,為不同的茶冠以不同的“花名”,于是各個茶莊逐漸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品牌,每一個茶莊至少主打一到兩個品牌,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名叢了。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名叢文化是武夷巖茶獨有的茶文化特征,是武夷山茶文化和儒釋道及茶的商業(yè)文化共同澆鑄形成的。
佛教與武夷巖茶
天心永樂禪寺原為天心庵,明朝永樂年間,崇安縣的富紳們重修,從此成為佛家的清修之所。清康熙四年(1665年),天心寺毀于戰(zhàn)火,乾隆年間重新修葺,據(jù)說當時修葺的規(guī)模很大,僅僧房就有兩千余間,并請鼓山和尚來主持,一時成為東南一帶最著名的名剎之一。寺廟的收入除了日貢香火,茶葉也是重要來源,天心廟和尚從事茶事由來已久。
一直以來,武夷巖茶傳人臺灣有“兩脈說”,都與佛教有淵源。其一,在清代嘉慶年間,一位叫柯朝的人來到武夷山進香,把武夷巖茶的種子帶到了臺灣;其二是咸豐年間,林鳳池趕考得香茗的故事。林鳳池是臺灣人,那時候的臺灣省是掛靠于福建省,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所以林鳳池要到福州參加鄉(xiāng)試。林鳳池參加科考后,他在臺灣的親朋好友們就出資讓他到天心寺許愿,以促其事成。燒香許愿,事成之后當然要還愿。這期間,林鳳池將武夷山的茶苗帶回了臺灣老家。
大紅袍生長在九龍窠,原屬天心永樂禪寺,“四大名叢”里,它成名最遲,名氣卻最大,現(xiàn)在已成為武夷巖茶的代名詞。大紅袍蘊涵著的佛家文化色彩,還有烏龍茶文化色彩。關于它的命名,有“皇帝”說、“狀元”說、“茶婆婆”說等等,不一而足。然而,這些傳說都不能代表一個事實,那就是清代以后,武夷山作為佛教勝地,和尚事茶的這樣一個歷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