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刊創(chuàng)刊伊始,我們就提出在“吃”茶中傳承茶文化、在“吃”茶中解讀茶經(jīng)濟的辦刊宗旨,而所有外在的延伸都離不開“茶”本身。茶分六大基本茶類與再加工茶類,每一種茶類都有獨特的工藝、每一大茶類又品種繁多,當每一個品種與特有的工藝結(jié)合時,都會化學(xué)反應(yīng)出不一樣的味道,茶的滋味仿佛舌尖上百轉(zhuǎn)千回的演義,你方唱罷我登臺,每一款茶都是一場好戲。既是一場“好戲”,如何欣賞便是重點,作為本刊的“明星”欄目,鑒茶的文章一直廣受好評,究其原因,也許是很多時候,如何專注“茶湯”,便是茶文化最好的解讀……
綠茶,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產(chǎn)量最大、品種最多的茶類,每一年圍繞著它的品鑒都是濃墨重彩的一大筆。千百年來,其他茶類紛紛在其工藝上發(fā)展起來,綠茶從未被歷史淘汰過,不管是唐朝煎茶、宋朝點茶、明朝的泡茶法,歷史的品飲方式伴隨著工藝的變化,而其本質(zhì)不變。
烏龍茶,工藝最多、口感最為豐富的茶類。正是這制作最為復(fù)雜的茶類也誕生了最精細的工夫泡法,不管是蓋碗的聞香細品還是小朱泥的“關(guān)公巡城”,不花一定的工夫,怎品得出那繞梁三日之余香、其百轉(zhuǎn)千回之真味?
歷史上,它的每次盛行都可以用“紅”得發(fā)紫來形容,不管是紅遍歐洲的下午茶,還是紅遍中國的“金駿眉”,紅茶溫文爾雅的表面下潛藏?zé)o窮無盡的爆發(fā)力。
黑茶,歷史上邊銷茶的使命讓它肩負起老大哥的角色,六個兄弟姐妹中,“他”總是那么默不作聲,低調(diào)行事,把眼前的美好與風(fēng)光留給“他人”,而時間會證明“他”的價值。
如今,越來越難品嘗到采用傳統(tǒng)工藝悶黃的黃茶,這是遺憾更是呼吁,一種工藝魅力的價值不在于一時的市場風(fēng)向,而是歷史傳承的底蘊。
白茶的起源一直是茶界爭議的話題,歷史中的白茶記載與其最接近自然的工藝成為取證的切入點,而其工藝的最重要價值還在于成就了白茶獨特的品質(zhì),白茶雖素,但素而不俗。
明清至民國年間,曾經(jīng)福州上下杭商業(yè)最繁榮的時期,茉莉花茶正是從這走向世界各地,名揚中外。茉莉花茶的獨特香氣與其特殊的窖制工藝密不可分,每一次窖制都像拾階而上的感覺,每一步都會踏出不同的風(fēng)光。
綠茶:“殺青”的堅守
“綠林”外傳(2007年4月 總第十四期P30)
在綠茶這個江湖之中,千百年來那些恩恩怨怨沉沉浮浮的故事,絲毫不亞于江湖中的傳說。本文將綠茶生動地劃分為江南綠茶——少林派、江北綠茶——中原丐幫、西南綠茶——蜀中唐門等“門派”,把各地綠茶的分布與茶葉的外形、內(nèi)質(zhì)、品鑒方式等做了詳細表述,揭示了它們品質(zhì)優(yōu)勢的“獨門秘笈”與“招牌兵器”。
烏龍茶:“做青”的工夫
閩南烏龍
品味“觀音山頭”(2008年6月 總第28期P52)
鐵觀音,因其清新的茶香、獨特的觀音韻而深受茶人喜愛,一些鐵觀音的愛好者還講究一些特別的地域味,也就有了“觀音山頭”的說法,其中,“鐵觀音山”以感德、西坪、祥華為鼎足,不少異軍突起的“山頭”為輔。正值鐵觀音新茶初上之時,本刊編輯借著嘗鮮的機會,邀請了幾位資深茶客,共同針對不同山頭的干茶、茶湯、葉底等方面進行品茗比較,為廣大讀者細分“觀音山頭”的各自韻味。
閩北烏龍
巖茶花名,爭奇斗艷(2012年8月 總第78期P30)
在“碧水丹山,月澗云龕”的武夷山,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巖之間,不單單只是大紅袍的“天下”,更是“花名”薈萃的茶樹王國。為了能更充分靈契武夷巖茶之神韻,本期編輯部特選十多款較具代表性的“花名”進行分析與品鑒并作出報告。歷史中的許多珍貴“花名”都已遺失,有歷史原因、也有人為原因,通過一些系統(tǒng)的品鑒,我們不僅是展示武夷花名之“巖谷花香”,更在于呼吁茶界、政府應(yīng)加強對它們的關(guān)注與保護。
臺灣烏龍
臺灣烏龍茶的馥雅時光(2011年11月 總第69期P48)
喝茶,在臺灣已是一種普遍的休閑活動。臺灣的茶葉栽培遍及全島,總面積近3萬多畝,品種繁多,其中普遍公認的有四種,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白毫烏龍茶、高山茶。本文雜志編輯特選擇了金萱烏龍、白毫烏龍、文山包種等各具代表的六款臺灣茶進行對比品鑒,較為全面地展示了臺灣不同產(chǎn)區(qū)、不同地理環(huán)境對茶造成的影響,進一步闡釋了臺灣“高山韻”的獨特滋味,讓讀者對臺灣茶形成較為直接的認識。
廣東烏龍
“不一樣”的鳳凰單叢(2013年1月 總第83期P38)
鳳凰單叢素來以其奇香獨具的特點吸引許多忠實的粉絲,而隨著制茶工藝的不斷改進,新工藝制成的鳳凰單叢因出奇高揚的花香、清冽的湯色而備受推崇,這對傳統(tǒng)制法的鳳凰單叢是不小的沖擊。傳統(tǒng)的鳳凰單叢是采用重發(fā)酵和高溫炭焙的制法,沖泡出來的湯色是橙紅色,口味較重,后來的新工藝師改以往的重做青為輕做青和延長靜置時間,以提高香清味甜的程度。那這兩種做法的鳳凰單叢具體有何差別?本文編輯精選兩組茶葉,一組是不同香型,不同工藝的黃枝葉香VS蜜香單叢;另一組是同一香型的兩款“玉蘭”香單叢,前者品的是香氣的變化,后者突出滋味的區(qū)別。
紅茶:“發(fā)酵”的轉(zhuǎn)身
正山小種品鑒記(2006年10月 總第九期P46)
國家茶葉質(zhì)檢中心主任駱少君認為:“正山小種紅茶是我國茶葉中為數(shù)最少的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生產(chǎn)的茶葉品種之一,基本可以肯定正山小種紅茶就是世界紅茶的鼻祖。幾百年來,武夷山自然保護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很小,正山小種紅茶得以延續(xù)了原來的品質(zhì)和韻味,應(yīng)該讓消費者認識真正的正山小種?!闭叫》N產(chǎn)自武夷山桐木關(guān),傳統(tǒng)工藝的茶葉經(jīng)松木熏制,帶有濃烈的松煙香、桂圓味。本文編輯特收羅了特級、一級、二級、毛茶正山小種,分別從外形與內(nèi)質(zhì)對其進行品鑒,通過品質(zhì)的對比分析,讓讀者對正山小種真正的滋味、香氣,不同級別間的差別了然于心。
黑茶:“渥堆”的蛻變
云南四大產(chǎn)區(qū)普洱茶大比拼(2007年5月 總第15期P48)
云南主要茶產(chǎn)區(qū)大致可分為四大產(chǎn)區(qū),由南向北分別是西雙版納州、普洱市(原思茅市)、臨滄市以及保山市。但各產(chǎn)區(qū)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有所不同,茶的香氣滋味也因此各具特色。各產(chǎn)區(qū)的茶都有哪里獨特之處?這個問題讓無數(shù)人著迷。此次本文作者特別從四大產(chǎn)區(qū)中選取一泡具有代表性的茶葉,開湯對比,揭示了云南各產(chǎn)區(qū)的茶葉特色。
近距離感受湖南黑茶(2008年5月 總第27期P34)
你是否有因為黑茶外表的粗糙難看而疏遠黑茶的時候,本文作者正是帶著這種心態(tài)邂逅了老黑茶并改變了自己的看法與態(tài)度,懂得了不同品種、不同年份的黑茶都有著各自的特點,要品味真正有年份的黑茶之妙處,不僅僅是看、聞、品,更需要用身心來感受……
本文通過細膩的手法描繪了千兩茶的淡定、茯磚的溫厚、天尖貢尖的空靈,黑茶的這杯老茶,你得沉得下心,才品得出味。
白茶:“萎凋”的延續(xù)
白茶園里觀牡丹(2014年4月 總第98期P66)
福鼎與政和的地理條件不同,而制作白牡丹的樹種也差異較大,不同的樹種決定了它們的制法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期雜志收羅了福鼎與政和兩地一、三、六、九年份的白牡丹茶樣,邀請專家進行共同品鑒,通過數(shù)款相同年份的白牡丹進行橫向、縱向?qū)Ρ?,全面深入地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年份白牡丹造成的兩地口感差異?/p>
黃茶:“悶黃”的重生
尋黃茶之芳蹤(2008年6月 總第28期P36)
中國作為茶葉的故鄉(xiāng),最大的特點就是茶類眾多。幾年來,隨著黑茶的崛起和福建白茶被茶客們的逐漸熟識,既然能成為中國六大茶類之一,黃茶一定也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品質(zhì)。它究竟是以什么樣的卓越品質(zhì)躋身六大茶類?循著黃茶在歷史上留下的依稀記載,本文我們選擇了幾個黃茶的代表品種,開始了一次不平凡的品鑒之旅。在文中,我們探索莫干黃芽滋味的甘醇鮮爽、溫州黃湯主要的兩大工藝特點、君山銀針獨特的豆栗香、溈山毛尖的楓球與黃藤熏煙松煙味,通過近距離的文字,拉近黃茶的鏡頭,還原真實的黃茶味道。
花茶:“窨制”的升華
“正花香”里花正香(2009年12月 總第46期P52)
窨制的程度,往往對應(yīng)著茉莉花茶的級別,不同窨制級別的茉莉花茶又有哪些不同?本文編輯在一個難得午后同時邂逅了七窨、八窨與九窨的茉莉花茶,感受了其清香鮮爽、茶湯醇香甘甜,八泡過后余香猶存的內(nèi)質(zhì),突出了福州茉莉花茶獨特的魅力所在。福州的茉莉花朵大、潔白、幽香的特點突出,作為高檔茉莉花茶的原料非常合適,一般七、八窨已經(jīng)達到高檔茉莉花茶水平,九窨的花茶算是茉莉花茶的巔峰,這融鮮花之香、茶葉之味為一體的茉莉花茶,不僅僅是茶,而是融合了制茶人心血的藝術(shù)品。
無上清涼云茶會“醉東風(fēng)”之晴雪
王柏
晴空如洗,碧湖若鏡,風(fēng)搖芳林,花似飄雪,泛舟其間,可舒嘯,可濯纓。
又是早年,梨花初開,剪插瓶中于心不忍,折枝鏡中,略摹晴雪之狀。
梨園盛花期此行不遇。且于林中啜飲,在腦海里讓萬樹花開,這會是如何的壯美,無法言喻。風(fēng)又起,花落鏡上,不知這半日的閑飲,可曾醉否?
茗賞者上也
金卉
明代袁宏道的《瓶史》有“清賞”一節(jié),第一句即“茗賞者上也”,意思是烹茗賞花,最為雅正。其次才是“談賞”和“酒賞”。它把花與茶的妙處都說了出來,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人眼中,花與茶,都是清賞之上品,二者相伴,更是世間清福的極致。
花道和茶道中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插花要看花的表情、泡茶也要讀茶的表情:一個花藝作品要講陰陽與平衡、一個茶席也要講和諧與穩(wěn)定……茶花已是茶席上不可少的元素,與花談心,也讓我沉靜思緒,可以更加專注于茶。
女人顏色之夢囈普洱
精制的郎窯紅釉茶器,配之竹子制與木制的茶匙、茶濾等一些小物件,高貴中體現(xiàn)典雅;紅平緞的旗袍傳統(tǒng)而又華貴,渲染出溫雅女子端莊婉約的味道。久經(jīng)歲月的普洱茶,琥珀紅、透明心、柔而暖,似高貴典雅般的女性迷人。
原料采摘于2002年的雪山古樹普洱茶,品飲之猶如少婦般溫柔婉約,掛香持久而不張揚,香味迷人而不媚人。就像多情的女人,成熟中體現(xiàn)高貴、簡單中表達完美!將驚艷的琥珀紅茶湯傾入玻璃茶海,我心蕩漾!女人的柔情全在里面了。
茶是需要品的,更多的時候,它需要閱讀;而女子就似這雪山古樹普洱茶,不經(jīng)歲月,難成琥珀。
下午茶的初衷
許玉蓮
Sir Frank Athelstane Swettenham重視下午茶儀式,他在圖畫室喝茶,一茶一具,一餅一果,仆人都必須遵照他的吩咐一即英國正統(tǒng)喝茶儀式來做。于1989年,Carcosa正式成為一家對外開放的茶館及旅館,其茶館之下午茶儀式,就是Sir Frank Athelstane Swettenham時代喝下午茶方式的重現(xiàn),其下午茶的美,是展現(xiàn)在雖歷盡幾代人事變遷,人們?nèi)耘f沒有放棄心里的初衷,下午茶該怎么做就怎么做,一點也不含糊,我們坐在圖畫室里等上茶,心里只覺踏實、篤定。
蓮花坎第開放
小北
夏至日,終于看到了“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的景象。她出淤泥而不染,不蔓不枝地亭亭玉立,生如夏花的繁華,飄然入荷塘的零落……靜靜地看著滿池的荷花,一切都是那樣自然。
驀然發(fā)覺要好好地生活,做個敦厚純良的赤子,認真地對待難得的人生,淡定的面對一切,便一定會親眼見證暗香盈盈的蓮花次第開放。
陶令籬邊行香子
王迎新
菊花黃時,秋事近。天微涼,添了衣裳,想陶令當年,只怕也是披了青色長衫扶杖東籬,看遍黃花,敲著詩句。渾不知,一輪皎月何時就掛在了山脈起伏之處。
年年中秋,高挑腰身的泥爐子里掰了油薪竹、壘了龍眼炭。煙起,只管蒲扇扇去,便見火苗竄起,炭漸漸紅了一截,鋪橄欖炭,坐穿心砂銚。這銚也是有趣得緊,中間牛舌般隆起,確實自底部通往壺壁的煙道,古有此制,難得今人復(fù)原出來,燒水卻實在比一般砂銚快了許多。微涼之際,煮水瀹忘機行香子,琥珀湯。
無上清涼云茶會“冬之歸藏”
木白
春生而夏長,秋成之后就是冬的歸藏。在這個斂而不露的季節(jié),無上清涼“云茶會”第三季暮色中徐徐展開。茶會以藏養(yǎng)為題,所選的三款茶品自然也是緊扣這個。2002年的7581普洱茶餅開場,接著是武夷山的金駿眉,高潮部分落在上世90年代的老滇紅,串場收尾則是各席自備的私房茶。再有香席的合香怡和,琴席的琴簫問答,名中醫(yī)的冬養(yǎng)初階穿插其中,一場關(guān)于冬的茶聚就這樣豐滿且圓滿完成。
古風(fēng)觀止 謂之大美——漢服與茶的華美樂章
張楠
所有人都有一種追溯的情節(jié),尤其是當他上了一定的年歲,就好比我們都喜歡回憶自己的童年一樣。近年來,隨著韓日文化的入侵,國人在驚嘆韓日傳統(tǒng)服飾的巨大傳承力之余,許多人也在覺醒,作為曾經(jīng)附屬的鄰邦小國,尚能如此尊重傳統(tǒng)服飾和傳統(tǒng)文化,泱泱大國的禮儀之邦怎么能遺忘自己的文明留存呢?
漢服和茶有太多共通的地方,難怪茶客們會如此鐘愛漢服,他們展示的不僅是古風(fēng)古韻,更展示了漢服包裹下的赤子之心。其實不論是漢服,還是茶,大家希望追溯和挖掘的都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大美。
四月南山 摩訶茶濃
陳勇光
千利休談到草庵茶時說到,“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最質(zhì)樸的地方,藏著茶的大道。農(nóng)歷四月,草木蔥郁的終南山千竹庵,首屆終南山摩訶茶會在這里舉行。
終南山又稱“中南山”,以其居天之中、長安之南而得名。此地八百里山嶺,又謂修行之冠,自古至今,山中多匿有大隱之士。
首屆終南山摩訶茶會由馬守仁先生發(fā)起,他行持茶道已久。此次在終南山千竹庵草棚舉辦的茶會,按他的說法,是一次最干凈的茶會,也是最“摩訶”的茶會。他說,摩訶意指“大”,茶會之大不是指人多,也不是說茶席多,而是指茶人的心量要大,由此,則茶道亦大。干凈的茶會也稱清凈的茶會,乃是山水清凈,心地清凈。
立夏之后的終南山,群山疊翠,正是最好時光。暑熱未至,且多涼風(fēng),芳菲亦未落盡,瓜果正要成熟。位于紫閣峪里的千竹庵,修竹成林,草木扶疏。草庵茶所體現(xiàn)的精神自唐以來,皆以質(zhì)樸為道,以茶道為修持首要。
千竹庵內(nèi),手洗缽,石燈塔,皆是中華古物。手洗缽所用的石缽來自寺廟里常見的石雕蓮花香灰缸,每位參會的客人皆以山泉沐手,再漱口,以山泉拍額清涼之。
布置停妥,盛會甫始。先供以佛茶,佛茶由浙江普陀山如嫣茶友惠寄,馬老師虔敬地供于佛像、天地之前。
三個月的準備,一個月來的奔波,為了茶的精神。
此次茶會準備了6個茶席。開始以抽簽的方式?jīng)Q定各茶席的位置,茶席按終南各山峰之名取之,如:凌云,白石、圭峰、羅漢、觀音等等。茶席的位置就在千竹庵的庭院之內(nèi)、或周邊竹木之下,涼亭之中。
山中清涼,而水流潺潺,鳥鳴于澗、蝶舞于谷,初夏繁花,正是茶席可以利用的最好外境。以天地為幕,取山中自然之物,茶席也就融入山水之中。
茶席者,以茶布席以表意境,須與環(huán)境相應(yīng),與山水相契,質(zhì)樸之中又能突出茶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