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有傳遞信息,表情達意的功能。在課堂教學中又是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主要手段。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是一堂課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學手段日趨多樣化的今天,盡管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借助板書、圖片、實物、多媒體等多種教學輔助手段,教師的口頭表述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主要途徑仍然是“言傳身教”。我們聽優(yōu)秀教師講課,有人簡練有力,有人委婉動情,有人幽默風趣……腔調(diào)雖然各不相同,特點雖然各有所異,而表情達意都有一套功夫。相反,有的教師學貫中西,滿腹經(jīng)綸,但由于語言表達的不高明,課堂上詞不達意,言不傳情,因此教學效果不好。這樣看來,歷史課堂教學的語言能力關系到一堂課的成敗。因此,為確保教學質(zhì)量,一個合格的教師在不斷鉆研歷史專業(yè)和教學方法的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yǎng)。
歷史課堂上的語言作為一種教學語言,最要緊的是準確無誤,科學性是第一位的。我們必須力求做到內(nèi)容精準、語言確切、用詞嚴謹。
如講中英《南京條約》內(nèi)容,“割香港島給英國”,就絕對不能漏掉個“島”字,因為,我們平常所說的香港是整個香港地區(qū)的統(tǒng)稱,它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三部分。關于“賠款2100萬銀元”。如果教師照本宣讀,學生可能會把銀元和白銀混為一談。教師必須向?qū)W生講清白銀“一兩”比銀元“一元”昂貴,按當時一般比價,一銀元大約相當于白銀七錢多,那么,2100萬銀元折算成白銀大約1500萬兩。
又如,“五四運動是學生愛國運動”,這句話不能說不準確,但是不嚴謹。五四運動在其第一階段是學生愛國運動,但六·三以后的第二階段,運動已經(jīng)由青年學生參加的愛國運動發(fā)展成為無產(chǎn)階級、小資產(chǎn)階級和民族資產(chǎn)階級共同參加的全國范圍的革命運動,無產(chǎn)階級成為運動的主力。教師以“學生愛國運動”來概括五四運動的全過程,似嫌不妥。
諸如此類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名醫(yī)扁鵲總結出來的“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被中醫(yī)沿用。如果教師隨意說成是扁鵲“首先采用”或“發(fā)明”,這也是不夠嚴謹?shù)?。還如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歐洲戰(zhàn)事結束,“歐洲戰(zhàn)事”四個字不能省,否則,就不嚴謹了。
歷史教師不僅要用確切的語言,用詞嚴謹?shù)刂v清楚各種歷史事實和歷史概念,對形容詞的運用也必須恰如其分。任何言過其實、夸大其詞的詞語都在禁忌之列。歷史課堂用語有別于文學語言。文學語言可以無限夸大,“白發(fā)三千丈”、“輕舟已過萬重山”、“黃河之水天上來”等這些遠離實際的詞語,在文學詩賦里是被千古傳誦的絕妙佳句。但是在歷史課堂里講述歷史事實、歷史概念時是不能采用這種夸張式的說法的。歷史課堂語言切不可美辭而害意,丟了一個“準”字。胡編亂講,信口開河是歷史教學之大忌。
為了提高歷史教學語言的能力,做到準確嚴謹,我個人認為教師平時應當做些自我訓練:一要讀點原始資料,豐富知識,加深功底;二要提高文學修養(yǎng),看一點歷史小說和文藝作品;三要在語言表達技巧上下一點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