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漢語熱”成為不容忽視的現(xiàn)象。然而,在外國人學習漢語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尤其是漢字的發(fā)音和書寫。本文主要探討了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的難點,指出漢語語音的規(guī)律。
【關鍵詞】漢語;語音;聲調
外國人學習漢語越來越成為一種熱潮,然而很多人在學習漢語語音時遇到了很大困難,這對他們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產(chǎn)生了極大障礙。而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因此分析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的難點并提出相應的教學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總的來說,漢語語音學習的難點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同音字、多音多義字等的存在導致漢語字音本身就具有復雜性。同音字是從書面語的書寫形式角度出發(fā)的,指讀音相同而字形不同的字符的集合,它強調的是字。而多音字是從口語的語音形式角度出發(fā)的,指字形相同而讀音不同的字符的集合,它強調的是音。漢語的同音字、多音多義字等現(xiàn)象給外國學生學習漢字發(fā)音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特別是一個字存在多種讀音,且不同的讀音分別表示不同的意思,即多音多義字。比如,“差”字,它可以讀作chà,如 “差不多”;可以讀作chāi,如“出差”;可以讀作cī音,如“參差不齊”;可以讀作chā,如“差強人意”。漢語中存在著大量的多音多義字,母語為漢語的人也難免出現(xiàn)誤讀誤用的情況,因此這對外國學生來說就更具有挑戰(zhàn)性了。其次,區(qū)分語音與字音也是一大難點。字音是整體認讀的帶聲調的單音節(jié),字典上每個漢字所標注的是字音,它是獨立于語流之外的。而語音是人們說話的聲音,是由發(fā)音器官發(fā)出的,表達一定的思想和意義,并能用來跟別人交流的聲音。每個字的字音在語流中會發(fā)生音變,因此學會了字音并不意味學會了語音。最后,漢語的聲調也常常導致學習的困難。漢語是一種聲調語言,這與大多數(shù)西方的語調語言不同。而且漢語聲調是具有區(qū)別意義的,四個聲調代表著不同的字族,因此聲調的學習就尤為重要。趙元任說,聲調“當語言里噪音高低的音位講,就是用聲帶顫動的頻率來分辨字的異同的音位。”他認為,字調是表意的,而語調是表情的。每一個聲調代表著一組同音字,四個聲調代表的字有很大的差異,即便是同一字族,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如果聲調讀不準,有時會產(chǎn)生歧義,影響正常交流。比如,“床上放著杯子”與“床上放著被子”,如果區(qū)分不清二聲與四聲,就會給他人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接下來,我們從從聲母和聲調的角度對難點進行具體分析。韻母難點主要是前后鼻音韻母,本文暫且不分析。聲母難點主要在于舌尖后音,又稱卷舌音或者翹舌音。這是是漢語不同于其他語言語音系統(tǒng)的一組特殊輔音。由于世界上大多數(shù)多數(shù)語言中沒有相同或者類似的音,所以舌尖后音是很多漢語學習者共同的難點。因此,在漢語語音初級階段的教學中,對于舌尖后音的教授和指導是尤為重要的,尤其是對發(fā)音部位的掌握。如在發(fā)zh時,舌尖應上翹,抵住硬腭前部,軟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聲帶不顫動。較弱的氣流把阻礙沖開一條窄縫,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聲。如“重要”、“知道”的聲母。而ch的發(fā)音狀況與zh相近,差別只是在于發(fā)ch時氣流較強,如“吃飯、“成功”的聲母。sh在發(fā)音時,舌尖應上翹,接近硬腭前部,留出窄縫,氣流從縫間擠出,摩擦成聲,聲帶不顫動。如“上學”、“時候”的聲母。而r的發(fā)音狀況與sh相近,區(qū)別只在于聲帶不顫動,如“容易”、“人們”的聲母。
而聲調難點主要在于四聲容易混淆,尤其是第四聲和第二聲。平調對多數(shù)學生來說容易掌握,而升調又比降調難學。聲調由音高決定,具有區(qū)別意義的作用。調值是指聲調的實際讀法,通常采用趙元任設計的五度標調法來確定調值。第一聲是55,第二聲是35,第三聲是214,第四聲是51。而調類是聲調的類別,由調值決定,它是一種語言或方言中,根據(jù)能夠區(qū)別意義的聲調類別。普通話有四個調類: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一聲陰平調的發(fā)音的要領是聲帶緊繃,保持音高無明顯變化。二聲陽平的起音比陰平稍低,然后由低升到高。它的發(fā)音要領是聲帶逐步繃緊,聲音從不高到最高,特別是尾音必須上揚。三聲是降升調,起音半低,先降后升。它的發(fā)音要領是聲帶從略微有些緊張開始,松弛下來,然后迅速繃緊。四聲全降調的起音很高,然后往下降。它的發(fā)音要領是聲帶從緊開始到完全松弛,聲音從高到低。
從整體來看,針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難點,語音教學可以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第一,應當以模仿為主,以語音理論的指點為輔。老師示范,學生模仿是教學中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而模仿的前提是要有正確的聽辨能力,否則是模仿不好的,因此要注重引導學生多聽。在學生遇到發(fā)不好的難音難調時,則需要用語音知識稍加指點了。第二,從易入手,由易到難。首先,我們可以根據(jù)漢語語音的特點,通過語音對比來確定難易程度。如單韻母的教授就比復韻母容易,而復韻母中帶鼻音的韻母又更難教授。其次,我們還可以根據(jù)學習者的特點和學習者的母語來確定難易程度。比如對于日本學生來說,由于受到母語的影響,單元音u是一個發(fā)音難點,因此可以在其他五個單元音后進行教學。第三,要確定和突出難點,從而提高語音教學的針對性和訓練的有效性。在初級階段的語音教學中,有一些發(fā)音難點是共性的:聲母中的送氣音,聲母中的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聲母中的舌面音,聲母l和r,韻母中的單元音i、u、ü,韻母中的前后鼻韻母-n和-ng,聲調以及輕聲。當然,每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學生難點也各有不同,因為母語類型和語音經(jīng)驗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有顯著影響。比如韓國學生發(fā)l和r,f和p就是個難點。在教學中應當適時糾正學生的發(fā)音錯誤,有針對地進行練習。第四,要注意因素教學與語流教學相結合。音素教學強調的是打好語音基本功,但過長的音素教學階段很難體現(xiàn)語言的交際性,單調的音素訓練也會影響學習者的興趣。而把音素教學與語流教學結合起來,可以體現(xiàn)漢語語音的表現(xiàn)功能。第五,語音教學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適應初、中、高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比如初級階段可采用“蛛網(wǎng)式”的教學法,即先拉線,給學習者一個簡化過的聲、韻、調系統(tǒng),再織網(wǎng),不斷地進行正音、鞏固。
漢語語音的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我們應當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克服語音學習中的障礙以更好地發(fā)揮語言的交際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元任,《語言問題》,1980,商務印書館
[2]孫月,《對外漢語語音教學難點》,今日湖北(理論版),2007年03期
[3]林海燕,《對外漢語語音教學難點探析》,神州,2012年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