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進修學校的培訓部署下,我們針對概念型教學展開了一系列研究,隨著課堂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從學生課堂學習的反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概念型教學也有其規(guī)律可循,如果將概念的學習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概念的引出密切聯(lián)系生活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他們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概念的揭示應生動、直觀、形象,并盡最大可能喚起學生的生活記憶。
如在引入面積這一概念時,我設計了與周長對比的生活情境:拿出班級學生的集體合照,“這張定格了同學們燦爛笑容的陽光照片,老師想把它作為永久的紀念進行珍藏。應該鑲嵌多長的邊框呢?這其實是求長方形照片的什么?”學生異口同聲答是周長?!皯撍芊馍隙啻蟮谋Wo膜呢?這其實又是在求長方形照片的什么?”在學生的期待中教師順勢引出面積,燃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相聯(lián)系的學習情境,有利于喚起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從而使其產生對新概念學習的強烈愿望和積極的探索行動。幫助新概念的教學取得良好效果,這正是生活中“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的折射。
二、精練拓展,將知識活化于生活
讓人回味無窮的美景最是“濃綠萬枝紅一點”。正是“動人春色不須多”,在概念理解鞏固與應用的練習上,同樣要求生活化、典型化、輻射化。
如“千米的認識”一節(jié),在學生知道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后,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千米。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出示公路里程碑、限速標志等。在這些得到廣泛應用的生活實例中,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知識的價值。接著將千米的知識行動化、具體化。讓學生想辦法從學校門口開始,測量出1千米的距離。孩子們還真是會突發(fā)奇想:用繩測、用步量、用鐵環(huán)滾……在各種奇思妙想的交流中,提出意見和建議,讓各種方法更科學、更合理了。
接著再將知識應用實際化:為老師設計出到各村屯的家訪路線圖,小組合作看看哪個小組設計的線路,讓老師所走路程最少,又能每個村屯都訪到?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樣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再次像磁石般吸引了學生。而這個合作學習的過程,無形中又提高了學生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發(fā)展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
概念型教學看似簡單,實則別有洞天。讓學生在興趣濃厚的積極參與中親歷概念的形成過程,他們才會更好地運用,為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