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探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蓖瑫r,小學生愛表現自己,也希望自己能影響和幫助別人,同樣也能得到別人的關心和幫助。小學生還具有極大的好奇心和豐富的想象力,而這些是培養(yǎng)新世紀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基礎。作為教師,應創(chuàng)造適宜的環(huán)境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由創(chuàng)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表現機會,鼓勵其大膽想象,更好地釋放創(chuàng)造潛能?;谝陨显颍艺J為小學數學課堂互助教學模式實施要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
學生學習數學是一種有意義的行為,需要有激勵推動他們去學習的內部動力,從而產生學習的需要,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的需要和愿望,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為了滿足學生的需要和愿望,我們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與特點。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實際設計富有情趣的問題。如:在學習“圓錐的體積”這一課時,在引導學生復習了圓柱的體積后,提問:如果用圓錐的底面積乘以圓錐的高會得到什么?這一問題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欲望,學生立即投入到探究行動中。
二、注重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創(chuàng)造能力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是人類對數學長期探索的結果,但是兒童學習數學卻不能只記住結論就可以了,學習知識的最佳過程是由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系。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將學生作為一個能動的個體,激發(fā)、尊重和發(fā)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去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主動探究,獲取知識。還以“圓錐的體積”為例,在學習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時,先用課件抽拉演示,讓學生明白圓錐和圓柱的關系后,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提供的實驗材料,自己親自動手研究、探索,終于找到了他們體積之間的關系,從而抽象地概括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三、適時組織學生討論評議,促進探究能力的發(fā)展
學生之間展開討論的實質是相互競爭、相互誘導、相互激活的過程,因此我們選擇在重點、難點、疑點和開發(fā)性問題上及時組織學生討論、評議,使討論有價值,對討論評議的形式我們也進行了研究,基本形式是互助組合作的形式,鼓勵互助組的每個成員暢所欲言,杜絕一人說、幾人聽,一人發(fā)言、其他人沒事干或人云亦云現象,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全班進行交流,展開討論,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意見,闡述帶有個人情感的理解,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使討論有實效、有質量,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分析、比較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認識,使認識更深刻、更完整。
四、歸納總結,做好指導
探究過程的結尾,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探究活動和結果加以調整,使其有序化、概括化、明確化,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做到不急躁、有耐心,不因學生探究困難或部分學生有了眉目就急忙把答案告訴學生,這樣不利于學生的歸納和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也會使自主探究不徹底。
五、教學相長,師生互動
在學生基本掌握了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以后,這時教師的角色是一個咨詢者,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會遇到如何選擇、如何取舍材料、如何處理獲取信息等困難,這時教師要在不影響學生思維的前提下,為學生的思維過程提供一定的信息。以“比例尺”的教學為例,學生提出“比例尺按分數的讀法是否也正確?”這個問題對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這時教師可以以一個咨詢者的身份進入學生的討論。教師看待事情的角度全面些,而孩子們的思考又往往奇特些,這樣互相補充,最終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比例尺可以寫成分數形式,同樣可以用分數的讀法來讀。
參考文獻:
廖愛蓮.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J].江西教育科研,2003(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