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實施,給特教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在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傳授、行為習慣養(yǎng)成方面下工夫的同時,還要對殘疾學生進行康復訓練。
我國的康復教育機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聾兒語訓工作已有了長足發(fā)展,但從教學設施、教輔人員等主要因素來看,真正夠條件、夠水平的仍集中在大城市或經(jīng)濟較發(fā)達地區(qū),這種狀況有兩個方面的不利因素,一是這些機構與教育部門相脫節(jié),與特校無聯(lián)系,得不到系統(tǒng)的有關特教理論的規(guī)范指導,特別是多數(shù)教輔人員是從如何操作和適應機器設備入手實施教學,而對教學對象個體需求缺乏必要的認識了解,其教學效果是大打折扣的。二是邊遠或貧困地區(qū)的聾兒,由于地域偏遠和家庭經(jīng)濟條件所限,對這樣的語訓中心只能望而興嘆。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先進的康復設備對促進殘疾學生缺陷補償,以促進殘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使其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等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在一些山區(qū)的特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的制約,特殊教育的康復還處于初級階段。
以筆者所在的城市為例,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達到入學年齡而未入學的殘疾兒童,根據(jù)2010年3月份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全縣有聾啞、弱智特殊兒童1114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通過康復訓練,從而減輕受損程度,但由于家庭的經(jīng)濟、家長的觀念等客觀條件的限制,這些孩子都沒有條件進行康復訓練。家長們更多的則是依托特校對孩子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授。在特校的學生中,7歲以下的學齡兒童有15人,7~10歲的有54人,11~13歲的有35人,14~16歲有22人。其中有少部分孩子到武漢、重慶等大城市進行語言康復、行為矯正康復,并取得一定的進展,特校一年級有3個孩子,通過語訓康復,可以開口發(fā)一些簡單的音節(jié)。但由于昂貴的康復費用給學生的家庭造成很大的經(jīng)濟負擔,這些孩子不得不放棄康復,回到特校讀書。
特校開展康復工作,應該把眼光放得很長遠,不能僅僅拘泥于本校學生的康復。學校要爭取當?shù)貧埣踩寺?lián)合會聯(lián)系,把特校辦成殘疾人康復中心,從特殊教育學校的長遠發(fā)展看,要形成集“教育教學、醫(yī)療康復、培訓指導”三位一體的辦學模式,學校的功能要從單一的為在校學生服務,擴展到為所有聽覺障礙的孩子服務。
參考文獻:
馬善波.淺談特殊學校班主任工作中的康復訓練.學情:科學教育家,2008(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