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總則中明確指出:“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鄧小平也說過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可見幼兒時期是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但是培養(yǎng)幼兒的行為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和家長要有耐心,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使孩子成為一個講文明、有禮貌的人。本文通過對幼兒園中班的課程和活動為例,試以分析幼兒行為習慣的教育表現,
并提出一些教育指導策略。
【案例實錄】
課上和課下的行為習慣指導。
【活動目標】
1.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
2.文明有禮,與人友好交往。
3.文明就餐,講究衛(wèi)生。
4.熱愛勞動,知道勤勞助人。
【活動準備】
教師安排好一天的課程,上午有一節(jié)課是勞動課。準備好幾個不同屬性圖案,兩兩一組。
【活動過程】
1.上課時,教師要讓孩子起立并問老師好,老師也要向孩子問好。坐下的時候教師要讓孩子保持安靜并坐好。教師在講課時,可以說“我只說這一次”,讓孩子專心聽課,也可以讓孩子復述教師剛剛講的故事。
2.課下,教師可以讓孩子玩“找朋友”的游戲,將之前準備好的卡片發(fā)給小朋友們,讓他們分別找到和自己屬性一樣的圖案,并
讓他們介紹自己和對方成為朋友,也可以把自己的新朋友介紹給別人,大家一起做游戲。
3.中午就餐時,讓孩子飯前洗手,吃飯時要孩子自己盛飯,吃多少盛多少。飯后讓孩子漱口,并自己動手洗碗。老師評出洗得最干凈的小朋友并獎勵一朵小紅花。
4.睡午覺時,讓孩子自己鋪床、疊被子、穿脫衣服和鞋子,評出做得最好最快的小朋友,并給予獎勵。老師可以安排孩子做勞動,讓孩子整理自己的文具和日用品,擦桌子,掃地等。對于做得慢和做得不太好的小朋友,老師可以讓別的小朋友幫忙。
【案例分析】
以上是幼兒園中安排的一個非常平常、有效的教學活動,作者認為這是幼兒園小朋友每天都會經歷的事,而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也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下面通過對該案例中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和教學意義三個方面的深入分析,反映從幼兒園時期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1.教學的目標。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習慣?!倍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以后的人際交往和個人發(fā)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研究表明,習慣的養(yǎng)成時間需要21天,而85天以上的重復才能形成穩(wěn)定的習
慣,所以一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要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要不斷地重復才行。而要讓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需要家長和教師一起努力。尤其是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后,在幼兒園的時間比在家的時間要多很多。首先,教師要明白孩子步入幼兒時期后,已經開始模仿身邊的人和事物,并且還沒有更好地區(qū)分行為好壞的能力,所以教師要從自身給孩子做一個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榜樣,在平時的教學中也要培養(yǎng)孩子有一個好的行為習慣。其次,在平時,教師要有一個教學概念,在課上要讓孩子養(yǎng)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在課下游戲時,養(yǎng)成與孩子友好相處的習慣;在吃飯時,養(yǎng)成講衛(wèi)生、文明就餐的習慣;在勞動時,養(yǎng)成勤快樂、于助人的習慣,因為現在很多家長都非常溺愛孩子,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以教師也要注意在平時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的能力。當然,這些也需要一步一步地來才行。但是教師在培養(yǎng)孩子有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上有一個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會在平時的教學中更加得心應手,也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養(yǎng)成好的行為習慣。
2.教學的方式。教師要想幫助孩子養(yǎng)成一個好的行為習慣,要有適合孩子的教學方式才行。教師在平時要有意識地將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與教學方式相結合,引導孩子養(yǎng)成好的行為習慣。在課堂上,教師要讓孩子坐好,讓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坐姿,也對孩子身體的成長發(fā)育很有幫助。教師可以說“我只說一次”來吸引孩子的注意讓孩子更加專心地聽講,或者教師在講故事前告訴孩子,
在故事結束后找孩子復述這個故事,這樣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傾聽能力,也會加強孩子的文字表達能力。對于復述好的孩子,教師要適當地給孩子鼓勵,可以讓所有的小朋友給孩子一個贊。下課通過“找朋友”的游戲,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吃飯前,一定要讓孩子洗手,可以讓孩子邊洗手邊唱洗手歌,知道飯前洗手飯后漱口,講究衛(wèi)生。教師要讓孩子自己盛飯,知道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睡午覺的時候,教師可以在旁邊看著孩子鋪床,穿衣服,疊被子,給做得好的孩子一朵小紅花,這也會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后也會使孩子養(yǎng)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慣。在勞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兩兩分組,這樣不僅可以使孩子養(yǎng)成愛勞動的習慣,也會讓孩子知道互幫互助。好的教學方式不是老師在說,孩子在聽,而是孩子在做,老師在看。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盡量讓孩子自己去實踐、自己去體會,只有自己親自經歷了,才會一點點地養(yǎng)成好的習慣。
3.教學的意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才的競爭也更加的激烈,對人民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不僅要重視孩子在文化素質方面和創(chuàng)新實踐方面的培養(yǎng),也要注重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教師不僅僅是教學,也要教人,教會孩子怎樣做人。幼兒時期,孩子在各方面都快速發(fā)展,教師作為孩子步入校園前的啟蒙老師,責任更是重大。良好的行為習慣會讓孩子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受益匪淺,大家都喜歡和樂于助人、文明有禮的人相處,而好的行為習慣也是一塊敲門磚,會在第一時間贏得別人的好感。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多注意對孩子行為習慣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劉志敏.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教育方法及應注意的問題[J].
考試周刊,2012.
課題名稱:幼兒園家園共育模式的行動與研究,課題類別: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重點課題,課題批準號:[2012]GSZ09。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