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新課改的逐步實施,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課堂生成問題越來越引起教師的重視。作為一項綜合性很強的教學科目,語文的課堂教學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同時課堂也必須是具有生成性資源的課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立體化、多角度進行,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有效進行。本文主要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課堂生成分析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課堂生成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C)-0000-00
1 課堂教學中的課堂生成問題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生成問題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分析。第一,在初中語文課堂上,面對學生的生成問題,教師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為學生解答,而學生生成的問題與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是否有關聯(lián),這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第二,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授課時,學生如果這時產(chǎn)生了具有實際教學價值的問題,教師立刻采取對應措施,從而表現(xiàn)出教師自身主動的為學生解決問題。在學生生成問題時,教師一定要抓住授課最重要的知識點,并將這些知識最直觀的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能夠很容易的理解,從而學到新的知識。此外,教師如何在最佳的時間來生成問題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這時教師可以不把問題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是借助其他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最終讓學生自己找到答案,獲得成功地喜悅,這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關鍵。
2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課堂生成策略
2.1 營造良好的氛圍是課堂有效生成的前提條件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能否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對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一定的意義。而初中語文教學的課堂本應該是吸引學生好奇心的課堂,在課堂上要真實的豐富學生的感知,讓學生在豐富感知的同時能夠開拓自己的大腦思維,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從而啟發(fā)學生去思考和探究。怎樣才能達到如此的效果呢?是目前語文教學課堂生成最主要的問題,這就需要讓學生對語文課堂產(chǎn)生興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抓住時機,借助各種直觀手段,最終達到課堂教學目標,服務于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在生動形象的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中學習。例如,在對《祝?!肥谡n時,教師就是借用了他山之石來吸引學生的好奇心,營造了迷戀學生的氛圍,從而達到吸引學生好奇心的目的。教師首先將古曲《陽關三疊》在講課時作為開始進行播放,然后將《祝福》的電影片段直觀的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能夠親眼看到祥林嫂眼睛的特寫鏡頭,而且學生還能聽到和進行觀賞,從而展開想象力去思考,去體會當時祥林嫂在祝福之夜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話語去描述祥林嫂。教師所創(chuàng)造的這個氛圍,能夠刺激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器官反復的感知課文,從而升華了學生們的審美體驗,讓學生們自己去思考問題,生成問題。在這種氛圍中,學生自我探索美、自我感悟美、自我樹立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觀,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
2.2 開拓大腦思維是思維有效生成的基礎條件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語文課堂教學有效生成的基礎。如果營造了良好的氛圍而沒有學生的思維,課堂教學的生成問題也不會達到良好的效果,要想讓課堂達到良好的效果,不但要有良好的思維,還要有多維度的思維,在良好氛圍的基礎上去激活學生的大腦思維。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教師通常是以比較理想的思維去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是教師無法替代的,所以教師要想激活學生的思維,只能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給學生傳輸更多的信息,讓這些信息源源不斷的傳輸?shù)綄W生們的思維系統(tǒng)中,讓這些信息與學生的思維相互碰撞,擦出火花。教師只有向?qū)W生傳輸有價值的思維,學生才能產(chǎn)生興趣,從而達到產(chǎn)生思維的效果。例如,教師在對《最后一課》進行授課時,教師就是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思維去解決問題的?!巴隽藝斄伺`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得到了有效地理解。課文交代了當時的背景,是韓麥爾先生在異族入侵的災難面前,而一個下層知識分子所能做到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教師問學生像魯迅先生那樣慷慨激昂的寫下戰(zhàn)斗檄文,和學生們一起去示威游行,這樣可以嗎?學生們進行了激烈的討論,都覺得面對當時的背景,這種方式是不可行的,大家都認為韓麥爾先生說出的這句話對自己的身份是非常符合的,促使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同樣保持著一顆愛國和保衛(wèi)國家的心,發(fā)揮國家的傳統(tǒng)美德,將侵略者趕出中國境內(nèi),最終獲得民族解放,讓中國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2.3 搭建合理平臺是發(fā)揮良好生成問題的表現(xiàn)條件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的有效生成會令課堂生動,活躍課堂氛圍,吸引學生們的好奇心,為學生搭建合理的生成問題的平臺將會更加精彩迷人,學生可以依靠教師和同學互相幫助共同完成自己之前無法完成的任務。在說明文當中,不同的說明方法都有著不同的作用,因此在進行說明文講解時,教師就要讓學生對其進行研究,注意說明文前后的關系,從而進行比較,讓學生從比較的結(jié)果當中得出相同和不同之處體會各自不同的作用。
如教學諸葛亮的《出師表》,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諸葛亮的赤誠之心,教師讓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先去熟悉陸游的《書憤》詩。通過熟悉,學生從《書憤》詩中初步感到諸葛亮的偉大。還讓學生去熟悉相關的文學作品,我們知道《出師表》后,有不少的文豪大家的作品中高度贊揚了諸葛孔明忠心輔佐兩朝的赤誠之心,努力清明蜀漢政治,鞏固先帝所創(chuàng)之基的遠大抱負,進而使得學生對諸葛孔明這個人物有了全面、完整而又正確的了解。
總之,在初中的課堂教學中存在著生成,而良好的教學正需要生成。在教師進行課堂活動時,面對生成,要善于利用,善于把握,才能夠更好的達到教學的目的。在具體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機械地執(zhí)行教案,而要更加關注學生,讓教學充滿自由的氣息。營造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構(gòu)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的主動探究與自我提升提供空間,使整個課堂教學處于不斷的動態(tài)生成中,體現(xiàn)出教學的流暢性、自由性,讓教學更富有生命的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參考文獻
1、王花艷,對初中語文課堂生成問題的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12)
2、馬瑞良,淺談初中語文課堂的生成性[J],學周刊A版,2013(6)
3、趙劍鋒,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問題的生成與指導[J],中學生導報(教研周刊),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