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從目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面臨的幾個實際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策略入手,對信息技術教學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 面臨的問題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c)-0000-00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信息技術已經作為一門工具進入高中生的必修課程。但是,信息技術在高中生的學習中的位置很尷尬:課標對高中生的信息技術學習目標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不作為升學考試的對象,學校對信息技術教學采取弱化和忽視的態(tài)度,導致教學目標難以實現。信息技術由于其學科屬性的原因不同于其它學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操作性強。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目前采用的教材、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都處于探索階段。因此,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必定會出現各種問題和困惑。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對信息技術教學面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進行了思考和總結。
(1)問題一: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較大。
由于學生所在初中教學水平的差異以及學生家庭環(huán)境差異,導致高中生個體之間的信息技術水平相差較大。有的學生能熟練運用電腦完成各種學習任務,并實現學習的拓展延伸。部分學生甚至能夠完成電腦操作系統(tǒng)的基本維護,以及上網下載各種工具軟件。但是,還有部分學生對電腦的基礎知識都不了解,對最近本的Word、Excel、PPT都不會使用。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呈現出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
應對策略:分層教學和小組合作相結合。
分層教學是一種新的課堂教學理論,是在共同發(fā)展的大前提下促進不同層次學生共在各自已有的基礎上進步的一種教學策略?;趯W生之間的巨大差異,分層教學是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最佳選擇。分層教學的實施,要以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和學生的意愿為分層的基礎,符合學生對自己認知水平的定位,比如,部分學生計算機水平雖然較差,但是,本人在高中階段對計算機學習產生了興趣,有信心能趕上高一層次的學習。教師就要尊重本人的意見,適當提高學生的分層。小組合作是近年來盛行的一種課堂學習模式,備受師生推崇,且學習效率較高。小組合作兼集體教學和個別學習的長處于一體,能調動各個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水平差異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使小組內部成員的能力水平呈梯形分布,以便于學生在學習小組內相互協作、相互幫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相互取長補短,縮短差距,達到對知識掌握程度的平衡。分層教學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演變和新解,對促進學生共同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都用巨大的促進作用,是素質教育逇具體體現。
(2)問題二:學生知識結構的不合理。
電腦、網絡的普及,促使高中生信息技術學習途徑日益多元化,學生自學到了許多相關的學科知識,課堂教學不再是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唯一途徑。但是,大多數學生信息知識結構不合理:他們對網絡應用比較熟悉甚至精通,對網絡資源的應用又大多聚集在娛樂范疇;信息技術的其它學科知識相對薄弱,大部分學生對文檔設計、ppt制作、電子表格應用很有限。
應對策略:正確引導,以應用促進學習。
高中生對事物、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很強,他們一般都具有基本的電腦操作能力,對信息技術知識接受的也很快。教師要利用任務驅動法來促進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引導學生將各板塊的知識運用到學習中,或利用信息技術知識來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比如,讓學生利用電子表格的相關知識,對某一表格中的內容精心篩選、排名等操作。鼓勵學生在“用中學、學中用”,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問題三:學生的信息意識跟不上時代發(fā)展。
信息技術是一門工具課程。學習信息技術是為了增加學生學習技能,促使學生更好地在生活、學習,也為學生適應現代化的信息社會奠定基礎,而不是將其作為一門知識儲存起來。然而,由于應試教育形成的固定思維,學生普遍存在為“學”而學,忽視學以致用的學習原則。學生缺乏將學到的信息技術知識運用到學習、生活中去,提高自己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意識,思想意識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fā)展。
應對策略:采用任務驅動法教學,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
增強學生信息意識不在于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去說教,如何去強化,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感受,去認同,去運用,并自覺將其運用到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所謂“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對于一個任務,通過學生的思考和教師的點撥,讓學生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工具獲取信息,把信息技術作為解決問題時的一種自發(fā)的需求,從而培養(yǎng)一種信息素養(yǎng)。比如,教師課前讓學生準備自己感興趣的照片、圖片,和相應的背景音樂、圖片解說朗誦詞、相關的補充資料等,在課堂上制作某個主題的幻燈片。
(4)問題四:教材內容的滯后性。
信息技術是一門迅速發(fā)展、不斷更新換代的學科。然而,課本的編排受限于時間、編寫人員的水平、意識等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總會呈現出一定的滯后性,即課本知識落后于信息科技的發(fā)展和運用。教材的滯后性為教學帶來一些難題和困惑:傳授一些落后的知識是否有教學意義?自己決定教學內容是否違反課標規(guī)定?何況不是每個教師都有大刀闊斧整合教材的能力和魄力。
應對策略:教師在教學中,要敢于根據課程知識的發(fā)展進行大膽變通:以教材為“本”,但不決不受教材的禁錮,根據信息技術的更新對課本知識進行適當的更換和補充。并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重點,對課本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減和整合。重點向學生傳授一種學習方法,讓學生擁有一根“點石成金”的手指頭。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快速掌握不斷更新的學科內容,也能適應今后社會終身學習的發(fā)展要求。同時信息技術課教師自身也必須不斷地獲取新的知識,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適應不斷發(fā)展的教學需要。
信息技術教學實踐的發(fā)展還處于初級階段,教育教學模式方法都還不盡完善。作為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善于發(fā)現問題、勤于思考問題、努力解決問題,不斷的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效率和效能。
參考文獻
[1] 閆素芬.淺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成功(教育),2013(03).
[2] 劉峰.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探析[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