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課文是語文教學的載體,也是學生進行課內閱讀的主要對象。因此,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內閱讀中學會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進行指導。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近年來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關注越來越多,其中對閱讀教學的關注尤其多。老師們的教學理念發(fā)生很大的變化,但在教學實踐中卻出現(xiàn)偏頗。筆者發(fā)現(xiàn)日常形態(tài)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華而不實”、“高負低效”的課仍然不少。為此,筆者擬從小學語文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的角度闡述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實施策略
一、落實課前預習
逐步提高要求。中年級預習的主要任務是反復讀幾遍課文,勾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認讀,力爭能夠讀正確;練習查字典,解決字義和詞義上的疑難困惑;初步了解課文大意;嘗試著找出自己讀不懂的詞語和句子等。高年級則要根據學習文本的實際需要搜集相關信息,并且在老師的反復引導培養(yǎng)下,基本掌握各種類型的文章應該從哪些方面收集資料。在反復自讀課文的情況下初步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并依據自己的實際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依據課后學習提示,獨立思考相關問題,提出自己在預習課文時的困惑。能依據文本的內容主動地拓展相關課外閱讀。也就是說學生在預習之后,要對文章一個整體的大致的了解。這是實現(xiàn)課堂教學有效對話的基礎。
(一)掌握課前預習的一般方法:學生自讀課文,初步了解文章的敘述順序,大概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運用圈、點、劃、記等方式,把課文中不理解的字詞,含義深刻的語句,優(yōu)美的語段或讓自己感動的語句作上標記,并提出不懂的問題;根據文本的特點要求再考慮是否收集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資料。
(二)學案引路,自主預習教師可根據上述基本的預習方法,結合學生實際,依據課標、課文等要求,把預習的內容具體化,設計顯性的學案,讓學生在學案的引導下,自主預習。通過學案引路,文本自學的任務盡早交付給學生,學生就能在課前有目的地自主閱讀。落實課前預習也就真正做到了先做后學,學生在課上將會有話可說,有言可發(fā),課堂效率的提高大大有保證。
二、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閱讀課,應該努力讓學生自主讀書,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閱讀與訓練是相輔相承的,學生的字詞語言思維等閱讀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長期的訓練。不同的年齡段,學生的閱讀水平是有差異的,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有層次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有明確的規(guī)定。中高年級也可以按照“讀通———讀懂———品讀”這樣幾個層次引導學生閱讀課文。
學生一旦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會產生兩個飛躍:一是學生能力的飛躍,即由“學會”變成“會學”;二是學習習慣或學習態(tài)度的飛躍,即由“被動地學”變?yōu)椤爸鲃拥貙W”,即能達到自主讀書,不等老師講,自主習作,不等老師改的理想境界。這樣學生的主體精神就會被很大地激發(fā),學習自覺性就會極大地增強,其學習效率也就會大大地提高,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三、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重視朗讀
在做課堂預設時,教師往往更多考慮教學模式的選擇,教學流程的推進,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而更多地愿意擠占學生的閱讀時間,來保證整個教學的完整性,殊不知,正是在一次次的演練中,孩子的自主閱讀成為了一種形式。剝奪學生自己閱讀文本,就是剝奪學生的傾聽和對話,剝奪學生和作者的心靈對話,也就是放棄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沒有充分的閱讀,就扼殺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失去了閱讀的快樂。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wěn)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wěn)定,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此外,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楚等。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
閱讀中的傾聽和對話,就是讀者和文本、讀者和作者心靈的對話。這種心靈的對話,應該是自由的,而不是強迫的。在這種對話基礎上的自由交流和討論是更廣范圍內人們的對話,有利于每個讀者認識的提高、思維的發(fā)展、情感的熏陶。就在這樣的過程中閱讀能力形成了。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又反過來加深了讀者閱讀對話的深度和廣度。
四、嘗試新式的閱讀教學方法
課文是語文教學的主體,也是學生進行課內閱讀的主要對象,因此,如何才能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的理解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內閱讀中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法進行指導。
如:主題活動是根據教材內容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開展一系列的活動,組織學生探究、學習、交流。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灰椋鳥》一文,就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文章,學生僅憑課本上的內容,是很難將灰椋鳥的知識了解清楚透徹的;因此,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了一次以“走進灰椋鳥的世界”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學生選取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或幾個方面,做好研究活動。在收集查閱資料階段,學生上網、進書店、跑圖書館,還有的走進了科技館,觀察了灰椋鳥的骨骼模型。他們經歷檢索資料、調查研究、相互討論等學習過程,選擇了灰椋鳥的進化、呼吸、睡覺、繁殖等內容進行了討論交流,既拓展了知識,增長了經驗,又增進了他們社會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小學時期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小學生能在此期間養(yǎng)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將會對其終身有益。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要從多角度啟發(fā)學生進行閱讀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高彩云.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探索[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7(11).
[2]王文永,董紀敏.小學語文略讀課教學的有效策略[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07).
[3]馬登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小議[J];青海教育,1998(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