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往往是老師指導學生寫千篇一律的文章;同一個錯誤,糾正上一百次,還有一百零一次。那么,教師如何走出作文教學的低谷呢?筆者經過多年的摸索,逐漸積累了一些體會,與同行商榷。
要讓學生寫好作文,首先要教回學生觀察生活,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及教材的影響,學生寫作一提筆就是好人好事,總是贊揚別人,鞭笞自己;所有的作文都是一個模子,好像除了這些“典型的好人好事,就再也找不到可寫的了。這樣的作文學生寫來沒勁,教師改來更沒勁,永遠也出不了好作文。
“文章合為時而作”,我們現(xiàn)代中學生不寫時代寫什么呢?古代尚且“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今天,我們生長在信息社會,難道還沒有內容寫嗎?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身邊的世界?!蔽覀兊膬?yōu)秀作品都來源于生活。如果施耐庵沒聽到那樣許多流傳民間的水滸故事,他就刻畫不出那一百零八將的生動形象;如果生活中沒有英勇頑強的斗士,吳承恩也想象不出孫悟空能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而終成正果,所以我們要寫出有時代氣息的好作文,就必須先學會觀察生活。老師的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觀察生活,而不是始終在那幾篇如出一轍的短文上涂涂抹抹。
有個成語叫“走馬觀花”,這不叫觀察,而且下馬觀花也不一定是“觀察”,只有看到了別人沒看到的特殊的東西,那才叫觀察。老師要教會學生看到那些大家都看不到的東西。比如觀察油菜花,只看到油菜花的顏色、形狀、氣味還不夠,還要看到菜花上晶瑩的露珠,勤勞的蜜蜂,還要看到栽種這大片美麗油菜花的農民,看到農民的勤勞、艱辛和痛苦,看到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關注,看到農業(yè)的前景,只有這樣“看”,生活才是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觀察生活絕不僅僅是看花草、看人、看事、看書、看報、看電視、聽新聞等等都屬于觀察生活的范疇,在這么寬廣的生活領域里觀察,我們還愁什么呢?可寫的不是俯拾即是嗎?
教學生觀察生活的同時,還得思考生活。作文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既是創(chuàng)造,就離不開思考。很多學生作文空洞無物、枯燥乏味,與其說他沒有觀察,不如說他沒有思考。就拿前邊提到的油菜花來說吧,如果老師布置了這個題目,他們都會看到油菜花的顏色、形狀、氣味,大部分學生還會看到蜜蜂。如果到此為止,文章就會找不到寫的,幾句話就完了,這就沒有思考。要看到農民、看到“三農”問題,就只有經過思考、經過聯(lián)想和想象才能達到。老師在作文教學中,就是要經常性地引導學生先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思考,盡可能多地發(fā)現(xiàn)他與眾不同的特點及蘊涵的精神實質。
筆者對學生經過反復訓練,發(fā)現(xiàn)學生的眼界開闊了,思路清晰了。有一道材料作文題,材料是一個美國教授用瓶子代替井,三個比瓶口略小的拴線的小球代替人。他往“井”里慢慢倒水,要“井”里的“人”在水滿以前逃出來。這個教授周游列國,在各地中學生中找三人來拉小球做實驗,只有北京的三個中學生做成功了。因為這三個中學生中有一個在教授開始倒水時就喊:“你一他二我三,快!”他們迅速逃出了這口“井”。有一個學生讀了這則材料后,從這個故事中不僅看到了那個喊口令學習的機智,還想到了他的犧牲精神,還想到了這個學生之所以有機智、組織能力和犧牲精神,是與他所受的教育分不開的,從而想到我們的教育應該怎樣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怎樣注重安全教育,怎樣培養(yǎng)學生組織能力等,寫出了一篇非常優(yōu)秀的作文。沒有一定的觀察和思考能力,是寫不出這種好作品的。老師就是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這種觀察和思考的能力。
要教會學生寫作,只教會觀察和思考還不夠,還要教他積累生活素材。蒲松齡寫《聊齋志異》,是他幾十年如一日地翻查史料、考查史實的成功果。要學會寫作,特別是要學會命題寫作,就更離不開積累。如果我們身邊發(fā)生的很多大事、有積極意義的事,都在學生頭腦中沒有痕跡,那他寫作時腦中就是一片空白,就感到無物可寫。要積累生活素材就要隨時把看到的新鮮東西,想到的獨特感受記下來,一旦有空就翻看、思考,寫作的素材酒會源源不斷,“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總之,教學生寫作文,就是教會學生勤動腿,多去觀察生活;勤動腦,對看到的事物多思考;勤動筆,把看到的想到的有意義的東西記下來。只有這樣,作文就會有血有肉,有時代氣息,有獨特個性,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才是精品,才是教師作文教學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