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堯:兩彈元勛
2013年8月24日9時30分,晚年定居武漢的傳奇老人劉西堯在同濟醫(yī)院逝世,享年97歲。他回首往事時曾說:“我們?yōu)橹畩^斗的事業(yè),既有偉大的成功,也有痛心的失誤;對于共產(chǎn)黨員來說,誰也不應該回避自己的失誤?!碎g正道是滄?!?,人們將歷盡滄桑,走向勝利,這是歷史的必然?!?964年10月16日,我國首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劉西堯是這次試驗的副總指揮。1977年,復出不久的鄧小平重點抓起了教育。在8月的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鄧小平問教育部長劉西堯當年恢復高考是否可能時,劉西堯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他還建議推遲開學時間,當年就恢復高考,獲得了批準。1977年高考恢復,改變了無數(shù)國人的命運,全國約有578萬人參加了當年的高考,錄取27.3萬。
多項解讀
1.傳奇。劉西堯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zhàn)斗的一生、光輝的一生,是為黨和人民無私奉獻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高尚品德和崇高風范將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
2.面對失誤。劉西堯說“誰也不應該回避自己的失誤”,這不僅是中國歷史給我們的教訓,也是這位共和國少將、兩彈元勛、教育部前部長人生的總結。
黃旭華:中國核潛艇之父
黃旭華,男,87歲,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制創(chuàng)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研制核潛艇,黃旭華碰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潛艇的形狀。黃旭華選擇了難度很大,但卻是最先進的水滴線型為艇體的形狀。為了確定水滴線型的可行性,他和同志們在實驗室里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研制核潛艇,美國走了三步,前蘇聯(lián)走了五步,中國怎么搞?黃旭華選擇了“太多風險”的路——三步并作一步——一步到位。這是一條看似平坦卻步履艱辛的路。當時,國外資料真假難分,虛實難辨。某外刊資料稱:為保證導彈發(fā)射落點精度,美國打算在艇上裝一個65噸重的大陀螺,以穩(wěn)定其航行狀態(tài)。黃旭華想:我們是獨立研究,不是抄襲,有什么必要跟在人家屁股后邊跑?既然試驗可以不裝,就應該相信自己的試驗——不裝,黃旭華拍板定案。后來得知,其實美國壓根就沒有裝,黃旭華總算沒上當。這之后,科技人員又圍繞著新式潛艇的15個難題展開了攻堅戰(zhàn),在不到5年的時間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經(jīng)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多項解讀
1.愛國精神。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在人們難以想象的困難條件下,用智慧,用一種無堅不摧的愛國精神,書寫了壯麗的核潛艇詩篇。
2.自信。黃旭華堅信自己的試驗結果,不跟著別人跑,終于獲得了成功。
蔣衛(wèi)紅:緝毒英雄
2013年11月4日晚,重慶市涪陵區(qū)公安局百勝派出所所長蔣衛(wèi)紅得知一個5人販毒團伙準備在涪陵城區(qū)人民東路清溪溝附近交易毒品,隨即會同其他部門帶領8名民警前往現(xiàn)場埋伏,等待時機抓捕。在抓捕前分配任務時,蔣衛(wèi)紅主動提出由他去親自抓捕主犯汪均:“我塊頭大,我去弄那個最狠的!”看到毒品交易完成,在昏暗的燈光下,抓捕開始。蔣衛(wèi)紅身先士卒,將主犯汪均控制在車內(nèi),不料被對方用一把備好的30厘米長尖刀刺中心臟。蔣衛(wèi)紅受傷倒地,仍忍住劇痛,拼死抱住犯罪嫌疑人不放,最終協(xié)助戰(zhàn)友們將5名毒販全部抓獲。歹徒的尖刀貫穿了蔣衛(wèi)紅的心臟,刀口深達6厘米,蔣衛(wèi)紅因搶救無效英勇犧牲。
多項解讀
1.敬業(yè)。身為警察,不論是在刑偵隊還是派出所,不論是處理突發(fā)事件、維護社會穩(wěn)定,還是偵破刑事案件、抓捕犯罪嫌疑人,蔣衛(wèi)紅都沖在最前面,臨危不懼,舍生忘死。
2.愛民。蔣衛(wèi)紅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冷暖掛在心上,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幫群眾之所需,把群眾的事當做自己的事。
3.勇敢。蔣衛(wèi)紅的英雄壯舉,展現(xiàn)了人民警察面對歹徒,臨危不懼、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崇高品質。
格桑德吉:懸崖邊上的“護夢人”
2000年,格桑德吉畢業(yè)于河北師范大學,畢業(yè)之后她并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為了讓雅魯藏布江邊、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門巴族孩子有學上,格桑德吉放棄拉薩的工作,主動申請到山鄉(xiāng)小學教學。
墨脫縣幫辛鄉(xiāng),因常年泥石流、山體滑坡,是墨脫最后一個通公路的鄉(xiāng)。為了勸學,格桑德吉天黑走懸崖,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為了孩子們不停課,別村缺老師時,她不顧6個月的身孕,背起糌粑上路;為了把學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艱險、大雪封山時,格桑德吉都會過冰河、溜鐵索,把4個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學生們平安送到父母的身邊。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為門巴族的“護夢人”。
多項解讀
1.護夢人。格桑德吉為了孩子們的安全,把孩子們一個個護送回家;為了守護孩子們的夢想,盡心竭力地教育每一個孩子。
2.追夢人。格桑德吉為了讓門巴族孩子有學上的偉大理想,放棄了城市生活,放棄了舒適生活,一直堅守自己的夢想!
樂衡秀:感動非洲的中國“白求恩”
2011年9月,樂衡秀被選為中國第8批援萊索托醫(yī)療隊隊員,遠赴非洲開展援外醫(yī)療。來萊索托剛剛兩個月,醫(yī)院來了一名患巨大子宮肌瘤的病人。這名患者的丈夫去世,家庭困難,拿不出200蘭特手術費,準備放棄治療??粗颊咄纯嗟臉幼?,樂衡秀從生活費中拿出一筆錢,為她墊付了醫(yī)療費,并立即為她動手術。出院時,這名患者拉著樂衡秀的手不愿松開,含著淚一遍遍念叨“感謝樂醫(yī)生,感謝中國”。2012年6月,醫(yī)院接診了一名HIV陽性的孕婦瑪麗。盡管樂衡秀十分小心,但由于病人是第三次剖宮產(chǎn),術中又出現(xiàn)大出血,手術難度大,在縫合傷口時,她的左手不慎被刺破出血?,F(xiàn)場的其他醫(yī)護人員慌了,要求她立即下臺處理,但樂衡秀卻堅持要把手術做完。在同事的堅持下,樂衡秀在手術臺前對傷口進行消毒,吞下了防艾藥物。由于艾滋病毒有潛伏期,為了不被感染,在接下來的30天,樂衡秀必須每天服用抗艾藥物。服藥會產(chǎn)生無力、惡心、腹瀉等一系列副作用,但她一天也沒因此停止工作。2012年12月,樂衡秀在當?shù)乇话l(fā)現(xiàn)患有“乳腺纖維瘤”,同事勸她馬上回國治療,但她想到自己的手術預約已排到了2013年3月,便毅然選擇了留下。
多項解讀
1.忘我。樂衡秀為艾滋病人手術時不慎刺破左手,為了不被感染,在接下來的30天內(nèi),樂衡秀每天都會服用抗艾藥物。服藥會產(chǎn)生無力、腹瀉等一系列副作用,但她從未停止工作。樂衡秀的心里始終裝著病人,忘了服藥期間她也是病人。
2.不悔。很多人為樂衡秀推遲回國、延誤病情感到惋惜甚至不值,但樂衡秀卻從未感到一絲后悔。
魏華偉:最美基層干部
魏華偉是1998年河南高考文科狀元。2008年在清華大學獲得法學碩士學位。魏華偉畢業(yè)這一年,國家開始在全國部署實施大學生村官工作,他主動放棄在北京就職的機會,報名要求到最艱苦的地方去。2008年9月17日,魏華偉成為河南省上蔡縣蘆崗鄉(xiāng)文樓村黨總支副書記。魏華偉說:“我的情感在農(nóng)村,我的事業(yè)在農(nóng)村,我的未來在農(nóng)村。我不想一個人‘走出農(nóng)村’,我的理想是要通過全心的付出來‘改變農(nóng)村’!”文樓村是一個特殊的村莊,全村3600多口人,現(xiàn)在有340多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魏華偉到村任職以來,堅持邊學習邊實踐,幾乎沒有節(jié)假日,走遍了文樓村的17個村民組。他努力消除外界對文樓村的歧視和排斥心理,通過招商引資,盤活了村食用菌種場、飼料廠;建立了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在魏華偉的帶領下,這個被病魔折磨了20多年的村子終于泛起了生機。
多項解讀
1.鍛煉。愈是艱苦的地方愈需要人才,愈能鍛煉人成長,愈能給有志者以廣闊的事業(yè)天地。因此,無論是從個人發(fā)展的角度還是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來看,選擇比較艱苦、人才也相對缺少的地區(qū)去工作,將更加容易得到更為持久的鍛煉和提高。
2.選擇。魏華偉認為在人生道路的選擇方面應該多做理性思考和長遠規(guī)劃,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應該在哪里得到實現(xiàn)。我們選擇人生的道路時需要經(jīng)過漫長的理性思考,需要克服眾多外在的利益誘惑,直面自己的內(nèi)心,去詢問到底是什么樣的選擇會讓自己有最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3.天道酬勤。魏華偉的座右銘是“天道酬勤”。他相信,只要勤學多問,善于思考,俯下身子,甩開膀子,“是金子總會發(fā)光”,新農(nóng)村也一定會是青春年華散發(fā)光芒的地方。
謝萍:樂守深山的“女狀元”
謝萍是東河鄉(xiāng)高橋村出來的第一個女大學生。本已躍出農(nóng)門的她,為了完成身患肝癌父親的遺愿,畢業(yè)后接過父親手中的教鞭做起了高橋小學教師。謝萍是第一個到高橋小學任教的正規(guī)女師范生,也是直到現(xiàn)在學校唯一的女教師。
22年來,有兩樣東西總是放在謝萍的辦公桌上:一是備用藥箱,里面消炎藥、止痛藥、跌打損傷藥樣樣俱全;二是手抄的電話記錄本,里面詳細記錄著學生的家庭住址、聯(lián)系電話、貧困狀況等情況。其實,謝萍大可不必過這種孤獨艱苦的日子。她的丈夫和兒子都在珠海,在珠海也有了自己的房子;弟弟謝軍在珠海開了一家廣告公司,曾給謝萍開出8000元的高薪想聘請她為公司做業(yè)務。盡管如此,她還是選擇回到高橋,守護這群大山里的孩子。當思念兒子時,謝萍只能每天一遍又一遍翻看兒子的照片。如今,謝萍多年的辛苦沒有白費,1000多名學生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新的生活。
多項解讀
1.愛生如子。心甘情愿待在高橋小學,而且一待就是22年,謝萍說,自己圖的就是跟孩子們在一起時的開心自在,圖的就是教會孩子一個生字一個生詞的成就感。
2.奉獻。謝萍的丈夫、兒子、弟弟都在珠海,他們在珠海早就有了住房,她大可不必繼續(xù)過這種苦日子。但她說:“雖然很辛苦,但這是我一輩子做的最踏實、最快樂的事!”
宋芳蓉:多次走進中南海的鄉(xiāng)村教師
1988年,鎮(zhèn)上招聘農(nóng)村代課老師,經(jīng)過選拔,剛滿15歲的宋芳蓉被錄用并分配到海拔1800多米的頂坪教學點當代課老師。頂坪教學點只是一座破舊的吊腳樓,里面是寢室,外間是教室,樓下養(yǎng)著豬、牛等牲畜。沒有黑板,沒有課桌,吃水要到三里外的地方去挑。在頂坪教學點工作的6年里,宋芳蓉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許多學生交不起學費,買不起課本,為了不讓孩子們失學,宋芳蓉將每學期的學雜費由90元降到60元,自己每月不到100元的薪水也幾乎全部用于補貼困難學生。自己生活沒有著落,便向親友尋求幫助,每到寒暑假,她就進城打工,掙錢幫學生補貼學雜費。
多項解讀
1.希望。為了這貧瘠的大山,宋芳蓉付出了太多太多,山里人打心眼里感激她。因為有了她,這片寂寥的大山里才有了孩子們的讀書聲;因為有了她,他們的心里才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
2.文明種子。在那無人知曉的深山中,宋芳蓉在孩子的心里播下文化的種子,播下文明的種子,也播下新生活的種子,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朝向山外、朝向世界的窗子。
3.堅守。宋芳蓉一直在三坪希望小學艱苦創(chuàng)業(yè),雖然現(xiàn)在譽滿全國、身兼多職,但她教師的身份沒有變、獻身山區(qū)教育的追求也沒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