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把鏡子
把人變成透明物體,
誰握著那把鏡子
并命令我們朝你我赤裸的胸
一個勁兒探視?
那把鏡子
箭一般神奇地穿透人體,
誰舉著那把鏡子
并擲還我們的靈魂與心臟
直至我們驚起?
那把鏡子
完好地工作在痛苦的夜里,
為什么那把鏡子
在世界蘇醒時著上了色澤
使我們看不清自己?
那把鏡子
能檢驗凡人,出其不意
是的,那把奇特的鏡子
可以捉住他最后的思想,善或惡的一生,
映照出來——在哪里?
(吳笛編譯,選自《夢幻時刻——哈代抒情詩選》)
品讀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哲理詩,運用鏡子意象充分表達思想。在詩中鏡子被賦予了神奇的力量,可以將人“變成透明物體”,可以像箭一樣“穿透人體”;而這面鏡子就是生活,可以檢驗我們自身。
作者在這首詩中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每一節(jié)提出一個問題,雖然不需要回答,但卻使人警醒,發(fā)人深思。“誰握著那把鏡子”“誰舉著那把鏡子”前兩個問題對冥冥之中那個神秘力量充滿敬畏,并感嘆任何人盡管不情愿,但都無法避免最后的審判?!盀槭裁茨前宴R子/在世界蘇醒時卻著上了色澤”這個問題在哀嘆人在日常生活中無法把自己看清,只有在“痛苦的夜里”,也就是只有在年老將死的痛苦時刻才能猛然頓悟一生未能意識到的事物或坦然說出一生未曾對人言的隱私。最后一節(jié)將人的一切映照出來,卻以一句“在哪里”進行反問,令人不禁想到:因為即便最后看到了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我們也無法彌補,因為行將就木,所能做的只能是任人評說。
鏡子占據(jù)了這首詩的中心地位,這個意象令人想象出一面熠熠生輝的巨大的鏡子,無時無刻不在映照著我們,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當我們老去時轉(zhuǎn)向它,就會看到一個清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