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寫一篇作文,想著老師將會在班上朗讀的樣子,便忍不住笑了??刹皇敲?,這文章,描寫夠生動,感情夠充沛,舉例夠新穎,氣勢夠波瀾壯闊,并把個人際遇擴展到家國大事上,寓意深刻,內(nèi)涵雋永……(開篇鋪陳文章“高大上”,設(shè)置懸念。)
你問我寫的是啥?我怎么會告訴你這只是我在池塘邊溜達了一圈的事呢?(將臆想和實際對比,造成強烈跌宕感,使行文頓生波瀾。)
那時,我散步到池塘旁邊,抬頭望著頭頂?shù)木跋?,覺得有什么不太對。(再設(shè)懸念。)
魚!一條趴在樹上的魚?。ㄟx材新奇,能吸引讀者眼球。)
趕忙揉了揉眼睛,確定自己沒看錯,我便手忙腳亂地拿出手機,撥通了好友魏的電話。
“喂?喂!我跟你說,你絕對不會相信的,這事太神奇了!我看到了一條魚,在樹上。我真的沒看錯,真的在樹上!你知道為什么嗎?要不你幫我上網(wǎng)查一下?”
我一口氣說完,魏才用了一副剛睡醒的口氣回復(fù)道:“你不是吧,把我吵醒就為了這事兒啊,這是不可能的。我好困,再說咯!”
“嘟——嘟——”(第一次搖擺,“我”向朋友尋找答案,受到冷落。)
我在心里罵了一句,然后想了想,撥給我親愛的媽媽,她一定會相信我的。
“喂,媽。”我把情況詳細(xì)地講給她聽,“媽,樹上為什么會有一條魚???”
她說:“不可能啦!”
“真的,是真的!”
“也許是過年時人家晾的腌魚?或是貓叼上去的?或是樓上的人弄掉的?好了,媽媽還要上班。”
“嘟——嘟——”(第二次搖擺,“我”向媽媽尋求解答,沒有得到合理解釋。)
“可是,在這里,樹上為什么會有一條魚呢?”我茫然看著四周。
沒辦法,我只好把目光轉(zhuǎn)向我的老師,突然想起剛剛撥打的越洋電話太貴了,于是改發(fā)電子郵件。
“陳老師,您好!我想問,樹上為什么會有魚呢?”
陳老師是我的語文老師,對哲學(xué)頗有研究,待人和藹可親。
回件來了。“這是一個好問題,也許別人不相信你,但我相信你。”我看得心頭一喜。(情緒有起伏,也能形成波瀾。)“我們所要研究的,就是樹上為什么會有一條魚,它是什么顏色?黑色嗎?樹是什么樹種?這些都是問題的要素,都很重要,相信我,這樹和魚一起在向你傳遞著某一種訊息,每一種元素都是訊息的組成部分,仔細(xì)觀察,才能準(zhǔn)確把握?!?/p>
我越看越不對勁,回復(fù)道:“可是,這魚的顏色和樹種與魚在樹上有什么關(guān)系?我只是想知道,樹上為什么會有一條魚,并沒有什么訊息不訊息的??!”(愿望受阻也能形成搖擺。)
“不,你要嚴(yán)肅地看待它,正因為它的荒誕性,才成就了它的藝術(shù)性。你懂嗎?藝術(shù)……這樹上的魚就是一種藝術(shù)的外化,就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載體。意識形態(tài),它不是實實在在的具象的物,而是人思想的產(chǎn)物,卻借由具體的事物來展現(xiàn),把它的內(nèi)涵傳達給你,也就是觀賞者。所以,答案就在你自己心中?!保ü首鞲呱睿坞x話題,讓人忍俊不禁。)
在我心中還問你干什么?。∥倚睦飸崙嵉亓R著,但還是按下發(fā)送鍵:“陳老師,說到底您還是不信我嘛,這不是人為的,它就是一條魚在一棵樹上,我想知道為什么?!?/p>
“不!我說過了我是相信你的,雖然我看不到你所說的樹上的魚。因為這樹上的魚是訊息的發(fā)出者讓你看到而投射在你腦中的影像,是獨一無二的,是別的任何人都無法感同身受的。而你,作為受體,只能獨立完成訊息的解讀。但我相信你,因為發(fā)出訊息的人既然選擇了你,就一定有把握相信你可以讀懂它。要靜心思考,老師相信你?!?/p>
都是些什么亂七八糟的!我甚至可以想象出陳老師在欣賞自己郵件時的得意狀態(tài),多完美的哲學(xué)論述啊!
為什么你們都不相信?在樹上真的趴著一條瞪著眼的死魚!哦,不對,它還活著,為什么要扯那么些形而上的虛無縹緲的“意識形態(tài)”,它只不過是一條在樹上的魚,我只不過想知道它為什么在樹上還沒死!為什么你要拿一副故作高深的哲學(xué)家的面孔來面對我?一條魚能有什么深刻內(nèi)涵,就像那些言不由衷的酸文章一樣,風(fēng)一吹哭得梨花帶雨,雨一落便是愁腸百結(jié),什么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有多少不是自戀式的矯揉造作?我不懂為什么會這樣,我只是想知道這樹上為什么有一條魚?。ㄊ庨_一筆,諷刺矯揉造作的文風(fēng)。)
許多年后,早已改掉當(dāng)年幼稚的寫作套路的我終于知道,那條在亞馬遜熱帶雨林遇到的樹上的魚真的是一種神奇的兩棲生物,似乎就叫樹魚。
而當(dāng)年我無聲的控訴與迷惑仍在哭號盤桓,那樣的文章依然大行其道。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笨墒?,為什么我小小的“惑”卻被“解”成了大大一團?為什么“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呢?(結(jié)尾點題,概述全文內(nèi)容。以疑問句收束全篇,回味悠長。)
點評
本文最基本的構(gòu)思技巧是一波三折,作者以三問三答為基本的情節(jié)框架,是一種搖擺。這三問三答也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主有次,有詳有略,前兩問為后邊一問一答起了鋪墊作用。本文通過真相與謬解的對比,凸顯了文章的主旨。文章開頭還采用了層層設(shè)懸念的技巧,能夠激發(fā)閱讀興趣,引人入勝。
本文的語言精致生動,敘述語言夸飾色彩明顯,人物語言高度個性化:朋友的語言多用語氣詞,嬌嗔煩怨;母親的語言連用反問,自以為是;老師的語言多用術(shù)語,表面的華麗掩飾不了內(nèi)容的空洞,故弄玄虛,迂腐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