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人有姓有氏,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
“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tǒng)、血族關(guān)系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據(jù)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chǎn)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氏”,由于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qū)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部落共用的代號,即“氏”。從時間上講,這已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事情了。
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漢代以后,姓氏不加區(qū)分,姓氏合一,統(tǒng)稱為姓。
《史記》根據(jù)現(xiàn)有姓氏、推究它們的來源或者說最初確定它為姓氏的緣由,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帶女字旁的姓氏,如:姒、姬、姜、媯、贏等,這是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崇拜的反映。
2.以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為姓氏,如:馬、柳、李、谷、河等,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圖騰。
3.以封國、采邑或職官、爵位為姓,如:齊、楚、燕;司徒、司馬、司空等。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職業(yè)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東方(伏羲住處)、東郭、南郭等。
5.以祖先族號、謚號為姓,如:夏、商、周等。
6.其他(在姓中還有幾種變種,突變情況):(1)皇帝賜姓。如劉邦賜項伯姓劉。(2)為避災(zāi)難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吳被殺后,子孫逃到齊國,改姓王孫。(3)為避皇帝或圣人諱而改姓。如荀改孫,莊改嚴(yán)等。(4)嫌原姓復(fù)雜、字多而改姓。如歐陽簡姓歐。(5)少數(shù)民族主動從漢姓。如北魏孝文帝規(guī)定鮮卑族人改用漢姓。(6)另外,拓跋、單于、宇文、呼延、完顏、愛新覺羅等都是少數(shù)民族姓的漢語譯音。有些少數(shù)民族姓在譯成漢語后,嫌字太長就簡化,如愛新覺羅改姓羅、金。
二、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
名的出現(xiàn)是私有制經(jīng)濟出現(xiàn)后的必然產(chǎn)物。據(jù)《周禮》“婚生三月而加名”,嬰兒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取名。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周代以后對命名有所講究,明清以后,按輩譜命名最為盛行。
三、“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jù)有以下幾種:
1.同義反復(fù)。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
2.反義相對。如韓愈字退之;辛棄疾字幼安。
3.連義推想。如岳飛字鵬舉。
四、“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
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后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縱觀古人命號特點,我們也可以概括為幾條:
1.或以居住地環(huán)境自號:如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蓮鄉(xiāng),故自號青蓮居士。
2.或以旨趣抱負(fù)自號:如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
3.有些人還以生辰年齡、文學(xué)意境、形貌特征,甚至驚人之語自號:如唐寅自號江南第一風(fēng)流才子。
別人贈號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1.以其軼事特征為號。如宋代賀鑄因?qū)懥恕耙淮熈?、梅子黃時雨”的好詞句,人稱賀梅子。
2.以官職、任所或出生地為號。如王右軍(王羲之);湯顯祖稱湯臨川;清代民謠“宰相合肥天下瘦”說的是李鴻章(合肥人)。
3.以封爵、謚號為號。如王安石,謚號文;司馬光,封溫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