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克泉、沈昌?。恨r民科學家
1978年,養(yǎng)蜂人沈克泉在貴州山區(qū)發(fā)現(xiàn)了3株花期長、生長結構好的野生油菜,從此立下了夢想,把這三株油菜花進行雜交培育,發(fā)誓不成功就不刮胡子,結果一直到去世還沒有成功。一開始,鄉(xiāng)親們嘲笑他“泥腿子想當科學家”。在沒有專業(yè)分析、沒有專業(yè)儀器的情況下,父子倆用肉眼觀察,憑記錄總結規(guī)律。彌留之際,父親把兒子沈昌健叫到床邊,說:“油菜花的夢想我們父子要共同地去奮斗,去實現(xiàn)?!眱鹤咏舆^父親的草帽,一頭扎進田里繼續(xù)進行科研。一家人砸鍋賣鐵、傾家蕩產不放棄,35年追尋夢想,經過一千多次試驗,寫了23本油菜花的日記,終于培育出了產量高、油質好的優(yōu)質油菜花,得到國內外專家的一致好評。
多項解讀
1.面對困難。沈克泉父子搞科研,沒有先進的設備,所有科研經費全靠自籌的。30年來,他們投入油菜科研的資金累計達到40多萬元,至今仍負債10多萬元。
2.堅持。就是憑著這種“不到黃河不死心”的堅持,沈克泉父子得到了省內外專家的支持,堅持不懈搞攻關,先后完成了貴陽市野生雜交油菜的改造。
3.正能量。這一對農民父子的追夢經歷、追夢故事就是我們網聚正能量的典范。他們的追夢故事在中國大地上傳播開來,形成了一股正能量,激勵我們堅持不懈地去追夢。
胡啟初:因愛堅守
1987年,胡啟初13歲,多種疾病纏身,雙腳無法站立,右手也失去了功能。20多年來,他與病魔作殊死搏斗,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完成了20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廣受讀者歡迎。年輕讀者被他的頑強毅力所感動,尊稱他是“中國的保爾”。
2012年,胡啟初在自己的母校建立了一個留守兒童之家,希望自己能給孩子們帶來家的關愛和溫暖。每個周六,胡啟初都會給孩子們安排活動:或與其他學校的孩子交友聯(lián)誼,或在志愿者帶領下唱歌跳舞,或舉行棋類、球類等各種比賽,或走到戶外去參觀教育基地。2013年,胡啟初因病情復發(fā)住進了醫(yī)院,在獲悉不能治愈的消息后,他毅然放棄手術,辦理了遺體捐獻事宜,最后他回到孩子們身邊,并把大家的捐款全部轉給了“守望之家”。
多項解讀
1.毅力。胡啟初以頑強的毅力譜寫出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被譽為“中國的保爾”。
2.使命。胡啟初以強烈的使命感守護著留守兒童,建立了“守望之家”,為留守兒童們撐起了一片藍天。
3.無私。胡啟初因為嚴重的心臟病住進了醫(yī)院,在社會各界積極奔走為其籌措手術費時,在獲悉手術治愈幾無可能的情況下,他毅然放棄手術,辦理了遺體捐獻事宜。他回到了孩子們身邊,陪伴他們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漆友朋:綠愚公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江西高安市黃沙崗鎮(zhèn)掛榜村的山林因被亂砍濫伐,逐漸成為一座荒山,護林員來一個走一個,掛榜村村民漆友朋當即和15個村民背著被褥,住進了村辦林場,當起了護林員。護林員是個苦差,補貼又低。幾年過去,伙伴們一個個都離開了,而漆友朋則開始一個人種樹。為了育苗,漆友朋不顧家里人的反對,從自家10多畝農田中讓出5畝,作為樹木育苗基地。沒錢買樹種,他就把自家的牛賣了,換回優(yōu)良樹種。為了植樹,他不知用廢了多少把鋤頭和鐵鍬,也不知受過多少次傷。清貧度日的老人將兩次獲省勞模的4000元獎金全部用來買肥料,自己花錢請車拖石子鋪好了進集體林場的路。在漆友朋的帶動下,不少村民加入義務植樹的行列,為集體節(jié)約資金數(shù)萬元,而林場的收益他卻分文不取全部上繳。如今,漆友朋已91歲高齡,他依舊每天上山查看山情,晚上在林場守夜,就連大年三十也不例外。
多項解讀
1.執(zhí)著。為了一個對山的承諾,漆友朋一個人護林、育苗、植樹、撫育,采用科學方法自育自栽地植樹,幾十年不曾停止。
2.愛護綠色。有人問:“40年來,種了將近55萬株樹,你到底圖什么?”漆友朋眼睛里閃現(xiàn)出亮光:“有生愛林,死后愛林?!边@個老人,已經把他的生命融進了充滿希望的綠色之中。
侯仁之: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歷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侯仁之是鮮為人知的中國“申遺”第一人。1980年,在一次與美國同行的交流中,侯仁之獲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的情況?;貒?,他立即為我國加入這個公約而多方奔走,并最終使故宮、長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對北京歷史地理的研究中,侯仁之解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轉移、城市發(fā)展的特點及其客觀規(guī)律等關鍵性問題,為北京舊城的改造、城市的總體規(guī)劃及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侯仁之為人勤奮堅毅。每天清晨三四點便起床工作。70多歲時,他攀上了一生的寫作高峰,10年間發(fā)表文章百余篇;80多歲時,他利用暑假帶學生到內蒙古等地進行野外考察。直到100歲,侯仁之在沙漠治理、環(huán)境變化、舊城改造這幾個自己認準的研究方向上都沒停止探索的步伐。
多項解讀
1.文化保護。他是鮮為人知的中國“申遺”第一人,他為北京舊城的改造、城市的總體規(guī)劃及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文化保護,不能僅僅靠他一個人,我們所有的炎黃子孫要共同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
2.勤奮堅毅。直到100歲,侯仁之在沙漠治理、環(huán)境變化、舊城改造這幾個自己認準的研究方向上,都沒有停止探索的步伐。他的勤奮堅毅,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李素芝:藏區(qū)活菩薩
李素芝,男,59歲,現(xiàn)任西藏軍區(qū)副司令員兼西藏軍區(qū)總醫(yī)院院長。李素芝在解放軍第二軍醫(yī)大學讀書期間因學習成績優(yōu)異被留校從事醫(yī)務工作,后自愿進藏任軍醫(yī)。入藏以后,他外科主刀手術13000多例,搶救垂危病人、重大手術600多例,被譽為“高原一把刀”。李素芝心系基層官兵,關心農牧民群眾疾苦,跑遍了西藏邊防連隊和哨所,行程逾百萬公里,建立“流動醫(yī)院”,為軍民巡診21萬余人次并發(fā)放“免費醫(yī)療證”,還為高海拔官兵和駐地寺廟僧尼建立“健康檔案”,使西藏急性高山病發(fā)病率逐年遞減,創(chuàng)造了駐藏部隊連續(xù)10年沒有一名官兵因急性高山病死亡的紀錄。為了堅守西藏,李素芝每每面對家人都滿是愧疚。自李素芝15歲出來當兵,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加起來都不到兩個月,甚至父母去世的時候都沒能回去。李素芝把青春年華都獻給了西藏,他自己和西藏這塊土地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被當?shù)厝罕娮u為“活菩薩”。
多項解讀
1.盡職盡責。從李素芝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名高原軍人全心全意為藏族群眾服務、為基層官兵服務的無私奉獻的情懷,看到了一名外科專家不畏艱險、與時俱進、勇于攀登醫(yī)學高峰的頑強拼搏精神;看到了一名優(yōu)秀共產黨人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盡職盡責、鞠躬盡瘁的高尚品德。
2.堅守。李素芝是甘于吃苦、樂于奉獻、弘揚艱苦奮斗光榮傳統(tǒng)的模范。他扎根高原37年,不論地位怎么變,獲得的榮譽有多少,帶頭與群眾同甘共苦、艱苦奮斗的本色卻始終沒有變。
3.榜樣。在這個市場大潮涌動的年代,李素芝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品德,具有特殊的現(xiàn)實意義。他不僅是醫(yī)務工作者的榜樣,也是我們所有人學習的榜樣。
廖月娥:孝老助孤同吃住
廖月娥自幼由養(yǎng)父母拉扯長大,從13歲起就輟學照料身體欠佳的養(yǎng)母。廖月娥成家后,她和丈夫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家建業(yè),贍養(yǎng)養(yǎng)父母,養(yǎng)育子女。1982年,廖月娥夫婦把本村五保老人廖興紅接到自己家,像親人一樣照顧他的飲食起居,直到老人去世。1986年,癱瘓在床多年的同村村民任國華失去家人,廖月娥將任國華接到自己家里,一日三餐送到任國華的跟前。2002年任國華去世,他在廖月娥家整整生活了16年。天性善良的廖月娥見不得別人孤苦伶仃,遇到附近無依無靠的人,總是接到家來,悉心照料。從未貪圖回報的廖月娥因此成為了鄉(xiāng)鄰甚至全國網友眼中的道德榜樣,她說自己會繼續(xù)在孝老助孤的路上堅定前行。
多項解讀
1.感恩。對養(yǎng)父母的感恩讓廖月娥下決心去照料更多無依無靠的孤殘人士。感恩之心讓她走到了一個精神的高峰。
2.人生信條。廖月娥的家最醒目的是掛在墻上隨處可見的“孝順訣”“莫生氣”“百忍成金”這些道德訓條。現(xiàn)在,已經50歲的廖月娥與兒子、兒媳一起其樂融融地生活,一家人踐行著這些淺顯卻難做到的人生信條。
3.堅持做自己。從未貪圖回報的廖月娥因此成為了鄉(xiāng)鄰甚至全國網友眼中的道德榜樣,她說自己會繼續(xù)在孝老助孤的路上堅定前行,“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雨衣哥”助上百輛車安全通行
受強臺風“海燕”影響,2013年11月11日上午南寧市長堽路擴建路段變成一片汪洋,許多騎電動車的居民只能推車前行。路過此地的“雨衣哥”袁先生守在鐵路橋底一個上坡口處,每當有電動車或摩托車經過時,他就上前推一把或扶一下。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里,“雨衣哥”助上百輛車安全通行。
多項解讀
1.助人為樂。面對電動車、摩托車經過坡道時出現(xiàn)的困難和不便,“雨衣哥”沒有袖手旁觀看熱鬧,而是趕緊伸出援手,讓電動車或摩托車安全通過?!坝暌赂纭彼统鋈サ氖且槐壑?,電動車、摩托車車手收獲的是溫暖和感動,一句“謝謝”也許就是對“雨衣哥”助人為樂精神的最大褒獎。
2.善行不論大小。面對遭遇出行困難的人,哪怕是一句關心的話,哪怕是一個理解的眼神,哪怕是一個簡單的扶助動作,都是愛的表達,應該得到掌聲。面對危困者,選擇靠近,選擇幫扶,也許做得不夠專業(yè)不夠熟練,但有這份體恤的愛心就夠了。
骨折女教師單膝跪椅上課
武漢市光谷九小班主任、語文老師尹作娟為照顧午休學生,左腳踝骨摔成粉碎性骨折,受傷后她放棄在家休養(yǎng)主動到校以“單膝跪椅”的方式給學生上課。此事在2013年11月10日被報道后,在社會各界引發(fā)熱議。許多媒體紛紛對此進行表揚,然而不少網友對此也有不同看法,近九成網友對尹老師“單膝跪椅”授課的做法表示肯定,更有網友盛贊尹作娟是“中國好教師”;也有網友覺得尹作娟的行為是“作秀”,認為讓老師帶傷上課反映出學校管理不夠人性化。
“學校的一名女老師頭一天辦完婚禮,第二天就來繼續(xù)上班;還有一名老師的丈夫患病長期臥床,她寧愿請護工在家里幫忙,也不愿放棄教學任務……”光谷九小黨支部書記向元明說,學校目前存在“兩多”——低年級學生多,年輕老師多,所以管理學生的壓力較大,不少教師“受傷不下火線”,尹作娟老師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多項解讀
1.高度的職業(yè)使命感。阿基米德說過一句著名的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笔軅蟮囊骶昀蠋熞缘首雍碗p拐作為支點,給自己的學生提供連貫的教育與管理。此時此刻,凳子和雙拐其實成了一種象征,象征了尹作娟老師真正的支點——她高度的職業(yè)使命感和對學生無私的愛。
2.師德。尹作娟老師在如今師生關系嚴重物質化、師德水平屢遭質疑的狀況下,讓我們看到了一名普通而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的真實形象。我們有理由相信,絕大多數(shù)的老師都和尹作娟老師一樣認真負責,總以學生的利益為先。
3.潛移默化。與其說這出自于一種崇高的品質,不如認為它來自于常年在教育戰(zhàn)線工作中的潛移默化。一位好老師也是社會發(fā)展的砥柱。讓我們尊敬并愛護這樣的老師,使更多的孩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