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梳理】
作為寫作的觸發(fā)點,動情點可以作為文章的引入部分。如朱成玉的散文《捆綁苦難》的開頭寫道:“在那次關(guān)于礦難的采訪中,我接觸到一位雙重苦難的中年婦女:瞬息之間,她失去了丈夫和年僅18歲的兒子?!逼浜蟮奈淖侄际菄@婦女對待苦難的態(tài)度的。此外,“動情點”同樣可以作為文章的高潮出現(xiàn)。如《警察與贊美詩》中當蘇比突然在贊美詩中醒悟,想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時候,警察突然找上門,使全文達到高潮,同時作者也開始了收尾工作,故事雖戛然而止,但卻又余味悠長。
由此可見,動情點就包含在一個個細節(jié)里。要捕捉動情點,我們就要用心感悟生活,主動體察真情。那么如何才能讓文章打動讀者呢?
一、細化動作,延長過程
“細化動作,延長過程”即將人物的某一動作放大,對其進行生動細致的描寫,如人物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等,抓住這些動作對其進行細化,將有助于折射出更廣闊的生活圖景。如賈平凹的《我不是個好兒子》:
把母親送出醫(yī)院,看著她上車要回去了,我還是掏出身上僅有的錢給她,我說,錢是不能代替了孝順的,但我如今只能這樣??!母親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錢收了,緊緊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領(lǐng),摸摸我的臉,說我的胡子長了,用熱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車。眼看著車越走越遠,最后看不見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開始打吊針,我的眼淚默默地流下來。
作者將母親對兒子的關(guān)懷動作化,并同時將動作細化,分步驟、多角度對其進行刻畫,如同電影拍攝中的慢動作回放,同時又給以特寫,讓一個關(guān)愛兒子的母親的形象躍然紙上,讓一個滿心愧疚的兒子流淚的原因更為具體。
二、變換角度,增加層次
“變換角度,增加層次”即從他處他人的角度來渲染氣氛、增強感受。如《心靈雞湯》一文中的片段:
“楊勇,真羨慕你。你媽媽竟然送了雞湯過來,還留了一張紙條。”張曦用充滿羨慕的雙眼望著我說。
室友們都羨慕說:“這雞湯好香啊?!?/p>
也許是聽到我大聲的呼喊,嚴厲的生活老師打著手電筒走進了我們寢室。本以為他會太嚴厲地批評我們寢室的不安靜,結(jié)果他什么也沒說,只是用手電筒照了一下我手中的保溫杯,似乎明白了什么,就離開了。
這段文字從不同人的角度來贊美母親送來的雞湯,其目的并不是寫雞湯的美味,而是為了彰顯母愛。那濃濃的雞湯,無論是聞到味道的同學,還是聽到喧嘩聲音的老師,只要看到那保溫杯,就似乎感受到了母親的關(guān)愛。作者為文章設(shè)置了動情點,豐富了母愛的內(nèi)涵。
三、環(huán)境描寫,營造氣氛
環(huán)境描寫是服務(wù)于文章主題和人物特征的。適當?shù)沫h(huán)境描寫既可以渲染氣氛,反映人物性格,又可以推動情節(jié)、深化主題,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心靈深處的思想與情感。環(huán)境描寫可以是連串式描寫,即多次使用景物描寫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真實,更加吸引人,也可以是情景式描寫,將人物內(nèi)心的情感自然滲透到外物之中,使情景合一、水乳交融,從而引發(fā)讀者的共鳴。如:
在一個煙霧彌漫的傍晚,我獨自走在一條幽深的小街上。小街上沒有一個人,只有幾輛破車孤零零地橫在旁邊,像一頭頭病入膏肓的老水牛伏在那里。一陣冷風吹來,我不禁哆嗦一下,豎起了我的衣領(lǐng),雙手插在衣兜中。
這段文字是非常鮮明的環(huán)境描寫,不僅告訴讀者當時的環(huán)境,而且還反映出主人公當時的心情。在環(huán)境的渲染下,讀者極容易與主人公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
四、細節(jié)描寫,觸動心靈
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句話語,一件尋常的小事,或者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總能觸動你的心靈,牽動你的情思,引發(fā)你的思考,將這些細節(jié)運用到文章中,同樣可以收到打動人心的效果。如下面這一細節(jié):
他把手伸向了我,這是一雙枯瘦的手,筋骨從外皮中突出來,像那老樹上的枯藤,錯亂地纏在他的手上。我不由自主地把手從上衣口袋中抽出來,把渾身都搜遍了,也沒找到一分錢。我忽然想起,出門時忘了帶錢了。我頓時尷尬起來,不知道該怎樣面對他??伤砂T的身體,襤褸的衣衫,枯黃的臉,仿佛在告訴我,他確實很需要幫助。
本段的特色在于人物的“手”上,作者將一個乞丐老人的手描繪得栩栩如生,這樣的手伸到人的面前,大概善良的人們是難以拒絕的,而作者的尷尬正是由此開始的。
五、類比聯(lián)想,添其內(nèi)涵
類比聯(lián)想,即以他物言此物,以他人言此人。這種寫法通俗易懂。描寫一個人時,可以類比聯(lián)想到大眾熟知的某個人,使讀者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加細膩深刻。如:
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古裝電視劇里的客棧,小二用一口流利的京片子問道:“客官,您要點什么吶?”滿臉堆笑,雖然站在面前的是這位東北老爺爺,未見得有絲毫諂媚,那也一掃身處“冰塞”江南的陰霾。
我想起了他人口中對東北人的描述:女兒彪悍干練卻也不失細致;男子大氣豪爽卻也不少忠義,老爺爺坐在我面前跟我閑聊起來,嗓門洪亮,神態(tài)自若,沒有半點隔閡,似與老友神聊,羞得有那南方人的小家子氣的我無地自容。
本段中,作者由眼前的“東北老爺爺”聯(lián)想到所有東北人,無形中將南北方人進行了對比,贊美了北方人的豪爽,顯出自己的窘態(tài)。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英國詩人塞·柯爾律治也說過類似的話:“只有動情寫成的作品才能動人以情?!蓖瑯拥脑捲诘业铝_那里也可以聽到:“沒有感情這個品質(zhì),任何筆調(diào)也不可能打動人心?!笨梢姡髡叩膭忧辄c恰恰就是閱讀者的共鳴點。無論是看小說還是看電影,讓人們落淚的不是長篇累牘的說教,而是真情的流露,哪怕只是一個眼神、一段旋律。
寫文章離不開“雪中送炭”,也不能少了“錦上添花”,擺正兩者的位置,處理好兩者的關(guān)系,不僅能夠避免華而不實的文風,還能夠創(chuàng)作出文質(zhì)皆美的好文章來。
【思考練習】
俄羅斯的偉大作家屠格涅夫,青年時覺得生活無聊而平淡,年輕的心已不愿負擔人世間的孤苦。他來到懸崖絕壁邊,面對夕陽,把腳一提,忽然有什么獨特的聲音傳來,他不禁側(cè)耳一聽——原來是嬰兒的啼哭聲。在這暮靄籠罩的荒山野嶺上,孱弱而無助的生命依然高高在上!他轉(zhuǎn)身循聲奔去……
他終于在生命的懸崖絕壁上感受到生命啼哭的意義。
戰(zhàn)勝生命絕望的力量恰恰在于生命的本身。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此文的動情點在何處,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篇記敘文的動情之處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作時如何抓住動情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讓自己的文章扣人心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