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姜揚,“80后”,北京,自由職業(yè)者
“姜揚,看看現(xiàn)在大學(xué)生工作多難找,放著二十多萬年薪不要,還辭職,你有病吧?!”2012年,姜揚決定放棄培訓(xùn)經(jīng)理職位,離開戴爾時,朋友們紛紛質(zhì)疑。在工作比對象還難找的現(xiàn)在,做這種決定,簡直是“拉仇恨”。但她回首自己的職業(yè)生涯,認為這個決定做得及時且必要——即便“拉仇恨”,也要當好“姜媽”。
2009年,姜揚的女兒出生了。因為忙于工作,女兒從出生到兩歲半,都一直住在姥姥家。姜揚每周只能見女兒一次,周末不忙的時候才能把女兒接回自己家,跟孩子短暫的相聚后,周日晚上再送回姥姥家。
“在女兒八個月的時候,每次我要離開,她都緊緊的抓著我的脖子,不讓我走。”無聲卻強力的刺痛,讓姜揚暗下決心,一定要再買一套離母親家近的房子,這樣就可以和女兒經(jīng)常在一起了。
姜揚拼命工作,只為實現(xiàn)“能和女兒住在一起”的愿望,但也因此錯過了女兒成長中很多寶貴的第一次。“我錯過了她第一次開口叫媽媽”,女兒十八個月才開始學(xué)會說話,而她教孩子的第一句話是“爸爸”,理由是“媽媽很忙,有困難找爸爸”。
為了女兒,姜揚不得不打破原有的思路,重構(gòu)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其中的壓力和無奈,恐怕已是不勝枚舉。姜揚說:“我希望工作和生活是互不影響的平行線。如果二者發(fā)生沖突,我一定會盡一切可能平衡。因此無論是對待工作,還是對待家人,我都會付出最大努力。”
姜揚說,自己常常把每天當做末日來度過,因而倍感充實?!白咴谑聵I(yè)的路上,面對種種未知,我不知道未來會發(fā)生什么。但是,有一種強大的希望支撐著我,那就是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女兒,有更多的物質(zhì)去幫她鋪就一個想要的未來?!?/p>
因此,在面對事業(yè)和家庭的沖突時,姜揚的選擇并非簡而化之的偏廢其一,而是付出最大的努力平衡,哪怕是在職業(yè)日趨成熟的而立之年重新規(guī)劃。
姜揚先后在IBM、三星、戴爾等世界五百強企業(yè)工作過。在女兒降生前,姜揚在三星負責(zé)IT產(chǎn)品的培訓(xùn)工作,出差頻率極高。而寶寶出生后,和女兒的聚少離多讓姜揚難以忍受,迫于無奈,她離開了三星。
“其實我的職業(yè)規(guī)劃不是我自己能想象、能控制的,我去戴爾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我不想出差?!?/p>
2012年,姜揚在戴爾工作一年后發(fā)現(xiàn)女兒的成長極需要自己的幫助,而固定的工作時間讓姜揚有心無力。要選擇一份時間相對自由的工作,就意味著從此告別世界五百強這樣的企業(yè)。因此,她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震驚的決定——離開戴爾。又一次旁人難懂的決斷,但姜揚卻很高興:“可以隨時陪女兒做她想做的事。”
“我是個特沒正形的媽。”姜揚和女兒常常直呼姓名或互贈昵稱。女兒會在清晨跑去姜揚的臥室喊一句:“姜揚,你怎么還不起床!”用“放養(yǎng)”式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勇氣和創(chuàng)造力是姜揚的本色使然——女兒把天和地都畫成綠色的,她認可;女兒把女人畫成男人,她鼓勵;女兒的思維常常天馬行空,不按招出牌,她也贊賞。
與女兒相伴的日子,讓她更有信心憧憬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