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家經(jīng)常為人題字,文學家作文,難免會有錯漏,經(jīng)過妙補趣填,反而產(chǎn)生了妙趣橫生、意味無窮的效果。
唐代大文學家王勃寫的《滕王閣序》,堪稱千古名篇。相傳當年王勃題寫此文時,最后一句為“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自流”??樟艘粋€字,引起了人們百般猜測,很多人試著填字,卻始終不夠恰當。
都督閻伯輿急忙下令:“快馬追上王郎,千金求其一字?!毖眯l(wèi)追上王勃,說明來意,王勃一笑,說:“我將這一字寫在你手心上,你定要握緊拳頭,見了都督方可伸掌,否則此字會不翼而飛?!毖眯l(wèi)得字返回后,立即找到閻都督在他面前伸開巴掌。閻都督一看,竟空無一字。
閻公自語:“怎么會空空如也呢?”猛然一驚:莫非是一空字?這個“空”字漏得堪稱藝術,補得更為絕妙,千百年來一直被傳為佳話。
清代有位書法家給慈禧太后題扇,寫的是唐代王之渙的《涼州詞》,可由于心情緊張,竟漏寫了一個“間”字。慈禧太后以為書法家欺她沒有學識,便把這位書法家問成死罪,喝令推出去斬首。書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釋道:“太后息怒!我這是用王之渙詩意填寫的詞啊?!碑攬鰯嗑?,念道:“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p>
慈禧太后聽了以后,轉怒為喜,連連夸獎書法家的詞填得好,免其死罪,并賜酒給書法家壓驚。
民國初年畫家郭禎給朋友繪桃花和黃鶴圖各一幅,請書法家趙平題詩配畫。在桃花畫幅上,趙平誤將“人面桃花相映紅”中的“桃”字寫成“梅”字;在黃鶴畫幅上,又誤將“黃鶴樓中吹玉笛”中的“黃”字寫為“白”字。旁觀者無不為之惋惜。但趙老靈機一動,在“人面梅花相映紅”下補上一句“桃花流水杳然去”;在“黃鶴樓中吹玉笛”下補上一句“黃鶴一去不復返”。觀者都為趙老的妙補而拍手叫好。
某大型書畫展,有一幅書法寫的是毛澤東的七絕《為女民兵題照》。其中“曙光初照演兵場”一句漏去了“兵”字,但書者巧妙地在后邊注上了“場上逃兵”四個小字,與趙老的補漏有異曲同工之妙。
20世紀末,河南郟縣三蘇園(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遺骨及衣冠合葬地)竣工后,請國內上百位著名書法家寫了180余篇蘇軾的詩、詞、文,并刻碑成林。書法大師啟功先生也參加了這項活動,他揮筆而就的是蘇東坡的名句:“堆幾盡埃簡,攻之如蠹蟲,誰知圣人意,不在古書中?!辈恢喂?,三蘇園最初收到的啟功手筆,“誰知圣人意”中的“知”字,居然空缺!經(jīng)園方提醒,啟功先生補上“知”字,并對身旁的人說:“在東坡面前,我確實是少‘知’?。 贝苏Z既坦承題詞漏掉了“知”,更謙虛地表明了要像東坡那樣求“知”的心跡,發(fā)人深思,意味深長,堪稱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