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近年來全國各地中考語文試卷,文言文閱讀一般設置5—8小題,分值在20—25分,約占總分值的15%—20%。閱讀材料一般取自于課內(nèi)或課外的一些篇幅短小、內(nèi)容精美的淺易古詩文。主要檢測內(nèi)容包括文言實詞的理解;文言虛詞的理解;文言句子的朗讀和停頓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譯;文言文整體閱讀與大意的把握;詩詞名句的默寫與鑒賞;古文化文體常識等。
【技法點撥】
技法一:停頓斷句——把握原則找規(guī)律,理解句意是關鍵。
本考點主要考查對文言語句朗讀節(jié)奏的準確把握,考題形式大致為朗讀停頓和斷句加標點兩大類,一般情況下以客觀選擇題或主觀劃分題兩種題型呈現(xiàn),往往是主觀試題較多,難度大,得分低。備戰(zhàn)此考點,我們可運用如下方略。
(1)準確朗讀,把握句讀。
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也是理解、翻譯文言語句的基礎。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詞義和語法結構為前提的,因此解答這類題時,可以先將句子翻譯出來,確定地理解文意,然后采用猜讀、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連詞成句,以了解整個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根據(jù)句子的表情達意進行節(jié)奏劃分。
(2)總結規(guī)律,做好停頓。
給文言語句加標點可分三步進行。第一步:通讀全文,明其大意。這是正確加標點的基礎。第二步:斷句。準確斷句可以為加標點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三步:加標點。句中停頓根據(jù)句子結構加的標點通常有頓號、逗號、分號和冒號,句末停頓根據(jù)句式加的標點通常有句號、問號和感嘆號。
例1(2014年湖北鄂州卷)用“/”標出下列句子朗讀的語義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 )
A.今/齊地/方千里
B.蓋/余之勤 /且艱若此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而安陵/以五千里之地/存者
【解題指津】本題考查對古代散文語句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要求找出有誤的一項,屬于客觀選擇題。解答時,須根據(jù)古文的朗讀停頓規(guī)律,熟讀精思,辨清詞義,明確句子的語法結構,并依此確定語句停頓。該題中的四個句子均來自課內(nèi),都不是詩句,不存在對偶的問題,只能作結構或意義上的劃分,即不要把一個詞或一個短語斷開,或不改變原句的意思來加以判別。
【參考答案】B
例2(2014年廣東卷)用三條“/”給下列句子斷句。
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
【解題指津】本題也是考查對古代散文語句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但屬于主觀劃分題。該題表面考查的是文言句的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但是卻依托于文句在文段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實際上是將文言句的朗讀與簡單文言詞句的閱讀理解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考查。因此,斷句的前提就是正確理解文意,在此基礎上,根據(jù)文言語句停頓的基本原則和規(guī)律,作出準確的劃分。
【參考答案】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
技法二:詞語釋義——系統(tǒng)梳理重歸納,瞻前顧后看語境。
本考點主要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積累和理解,我們要系統(tǒng)梳理、重點掌握常見實詞的詞義,尤其要注意積累和理解文言實詞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古音通假等文言現(xiàn)象。文言虛詞則要重點掌握一些常用虛詞的不同用法,達到能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要求。備戰(zhàn)此考點,我們可運用如下方略。
(1)遷移課內(nèi)所學。應力求做到兩點:①以“本”為本。前一個“本”指課文,后一個“本”指根本,這里強調(diào)一定要把有限精力用在“認真讀好教科書”上。②要瞻前顧后,結合語境準確理解文中字、詞、句的含義,特別要注意文章中的注釋、重要的詞句及一些有深意的句子。
(2)掌握解題技巧。可以應用三法:①與現(xiàn)代漢語比較,推敲文言詞義。②分析字形,引申文言詞義。③利用成語,類推文言詞義。
例3(2014年湖北武漢卷)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上慢侮人故
慢:輕慢
B.然上高此四人
高:重視
C.呂后如其計
如:依照
D.愈欲易太子
易:輕視
【解題指津】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要求找出解釋不正確的一項。一般來說,文言實詞考查的知識點主要包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古音通假、詞類活用等幾個方面,而考查的實詞往往在課內(nèi)學過,因此可根據(jù)平時的積累來解答。該題中四個選項的詞均為初中接觸過的詞義,解答此題,須找到選項對應的文中原句,將選項意思代入原文進行檢驗,即可得到正確答案。
【參考答案】D
例4(2014年湖北武漢卷)下列語句中加點的“以”與“此難以口舌爭也”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以塞忠諫之路也
B.屬予作文以記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醒能述以文者
【解題指津】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的理解,要求找出與例句中的虛詞用法相同的一項。該題中的各選項也都來自課內(nèi),辨析時,應根據(jù)該詞在句中的位置以及詞語間的相互關系,弄清它的詞性和意義。解答此題,可先確定題干中的“以”是介詞“用”的意思,再找到一致的選項。
【參考答案】D
技法三:理解翻譯——認真揣摩多訓練,大膽表述展個性。
本考點主要考查對文言文閱讀內(nèi)容的整體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把握課標所規(guī)定的文言文基本篇目的內(nèi)容,并根據(jù)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識閱讀淺易的課外文言文,能按要求概括其主要內(nèi)容;能按要求翻譯文言語句;能評價作者的觀點;能對古詩文作初步賞析。備戰(zhàn)此考點,可采用如下方略。
(1)重點培養(yǎng)理解能力。大家平常就要切實讀懂教科書上的文言課文,認真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逐步形成一定的文言語感。
(2)強化訓練,熟悉題型。即通過強化性訓練,把握試題的題型設置、解答的思路以及技巧。
(3)大膽表述,展現(xiàn)自我。解答主觀開放性的語言表述題時,要拓展思路,善于聯(lián)系自己以往的經(jīng)驗,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要敢于對人物、事件、作者態(tài)度發(fā)表自己的評價意見,力求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例5(2014年江蘇蘇州卷)下面哪一個句子不是倒裝句( " ")
A.能謗譏于市朝
B.今諸生學于太學
C.相與步于中庭
D.積于今六十歲矣
【解題指津】本題考查正確判斷并理解文言句式,要求找出不是倒裝句的一項。解答時,首先應看清題干要求,然后弄清文言倒裝句式的特點和形式,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進行比較篩選。一般來說,文言文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和定語后置幾種形式,據(jù)此,則不難作出選擇。
【參考答案】D
例6(2014年湖北宜昌卷)翻譯“乙文”(林紓《湖之魚》)中畫波浪線的語句。
不及其盛下食之時而去之,其能脫鉤而逝者幾何也?
【解題指津】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解答時,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大意,然后根據(jù)上下文以及該句中的關鍵詞來理解句意,翻譯時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可遵循“解詞—串意—順意”三大步驟,即首先解讀重點的詞語,明確其含義和用法,然后將一個個、一組組詞串聯(lián)起來,形成句意,最后把整個語意通順、連貫、明白地表達出來。
【參考答案】(如果)不趁著他人頻頻下食的時機而離去,能夠脫鉤而游走的又有幾個(多少)呢?
例7(2014年湖北武漢卷)下列對本文(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留侯認為請出四位老者為太子效力,就有助于阻止高帝廢黜太子。
B.叔孫太傅引用古今事例,甚至以死相爭來阻止高帝廢黜太子,但未能成功。
C.因太子不愛錢財,仁厚孝順,禮賢下士,四位老者才答應出山為其效力。
D.高帝認為太子“羽翼已成”,是因為他已感覺到天下人都愿意為太子效命。
【解題指津】本題以客觀題的形式考查對文章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找出對選文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解答時,首先須整體速讀選文,力求初步感知全文內(nèi)容,然后對四個選項逐一分析辨識。值得提醒的是,要找到文中每個選項對應的句子,尤其要注意重點字眼的正確與否,如原文中的“不愛金帛”并非指太子,而是指呂后,與C選項中所說太子“不愛錢財”不符,可見該項對文章理解有誤。
【參考答案】C
例8(2014年江西南昌卷)這篇文章(張岱《湖心亭看雪》)可謂是癡人賞奇景,你認為奇景“奇”在哪里?癡人“癡”在何處?請分別概括。
【解題指津】本題以主觀題的形式考查對文章主要內(nèi)容和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時,應在整體感知全文的基礎上,抓住精要詞句,進行細節(jié)品讀,以把握文章的要旨。該題選文出自課內(nèi),對全文大意的把握應該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可抓住文中對湖心亭雪景“白描”的句子以及對“賞雪人”行為動作及語言的描寫來作答。
【參考答案】奇景“奇”在:萬籟俱寂;天地一色;萬物渺小。癡人“癡”在:不顧天寒地凍,獨往賞雪,醉心于雪景,閑情雅趣異于常人。(大意相同即可)
技法四:名句記誦——用心識記常總結,善于思考勤動手。
針對中考“詩文默寫與運用”試題的考查類型及趨勢,我們可運用如下方略備戰(zhàn)此考點。
(1)注重平時積累。詩文的積累不僅要掌握課本中要求背誦的篇目,還應將學習范疇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注重一些名詩文中的經(jīng)典句子的積累。提倡理解性背誦,通過理解詩文的背景、主題和表達等各方面內(nèi)容,達到識記的最佳效果。
(2)經(jīng)常歸納總結。積累詩文時,可以從異同兩大方面來進行總結,即對詩文的內(nèi)容、語言、主題、作者以及創(chuàng)作時代等各方面進行歸類比較,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反復進行記憶。
(3)善用腦,勤動手。一定要加強詩文中字詞基本功的學習,勤于動手,將每一詩句中的每一個字都爛熟于心,避免出錯。
例9(2014年湖北宜昌卷)積累鏈接:魚兒,是可愛的小動物,《小石潭記》中也有精彩的描寫。請將下面的語句補充完整: " " " " " ", " " " " " ",往來翕忽。
【解題指津】本題考查對古文名句的記誦和默寫,內(nèi)容是課內(nèi)要求背誦的篇目。解答時,可調(diào)動平時的記誦積累來作答。對于這類記憶性默寫的題目,如果平時注重積累,那么根據(jù)提示補寫上句或下句,是比較容易的,但要注意不要出現(xiàn)錯字、添字、漏字,或者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
【參考答案】怡然不動 " 爾遠逝
例10(2014年四川南充卷)“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向為詞評家贊賞,請簡要賞析。
【解題指津】本題考查對古詩詞名句的賞析,雖出自課內(nèi),但對于初中生來說,也有一定的難度。解答時,快速把握詩詞的基本內(nèi)容和寫作背景是解題的關鍵,也是鑒賞的基礎。此外,還應掌握詩歌表達的基本技巧,分析詩歌意象并把握形象,品析詩歌凝練的語言,發(fā)現(xiàn)作者觀點,觸摸詩人靈魂。
【參考答案】任選一個角度,言之成理即可??梢詮摹耙庀蟆苯嵌荣p析,如“落花”這個意象寫出了暮春之景,表達了惜春之意,“歸燕”這個意象表達舊燕歸來、時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梢詮男揶o角度賞析,如對仗的工整,音調(diào)諧婉,具有音樂美。
【特別提醒】
縱觀近年來全國各地中考文言文試題,從文言文整體閱讀的考查題型來看,除了上述五個方面的常考題型和基本的應考技法外,還有如下兩個命題走向很值得大家重視和關注。
其一,文言文課內(nèi)外對比閱讀。
命題者一般選擇的是體裁相同、主題類似或是出自同一作者的文章,也有體裁不同、主題類似的一詩一文,這種題型既注重考查學生對課內(nèi)知識記誦積累的過程,又注重在遷移比較中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考查。這種題型除了對字詞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對材料的理解性考查,包括句意、段意及篇意以及表現(xiàn)手法的分析等,特別是一些鼓勵創(chuàng)新的開放性試題在文言文閱讀中的出現(xiàn),受到考生的普遍歡迎。解答此類題型,對于初三學生來說,應該不是難事。對于課內(nèi)的詩文我們只須細心檢索平時的積累即可。對于課外詩文,我們先要讀懂它,力求找出它與課內(nèi)材料的異同點。閱讀時應注意留心參考文后的相關注釋,還應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課內(nèi)相關的知識儲備,這些“注釋”和“積累”往往是我們得以順暢解答問題的“鑰匙”和“法寶”。
其二,取材課外的古詩文閱讀。
這些閱讀材料大多篇幅短小,語言淺易;文體以人物傳記、寓言故事、小議論文或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山水游記為主。內(nèi)容多為講述古代名臣良將的事跡,表現(xiàn)官員勤政為民、廉潔奉公或剛直不阿、執(zhí)法如山的品行;要么是反映古人尊老愛幼、誠心待人的美德;要么描寫古人登高覽勝、抒發(fā)理想抱負等。課外古詩文閱讀題在當前的中考命題中,越來越受到各地命題專家的青睞。由于課外文言文閱讀題立足課內(nèi),密切聯(lián)系學生實際,考查學生初步理解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要解答好這類題目,既要加強對課內(nèi)文言文的理解、把握及知識的積累,又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能力,還要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和思路。準確解答課外文言文閱讀題,需把握好“讀、思、聯(lián)、結”四個字。
【強化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知天長縣,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①歸,殺而鬻②之?!睂陀衼砀嫠綒⑴U?,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
徒知端州,遷殿中丞。端土產(chǎn)硯,前守緣貢,率取數(shù)十倍以遺權貴。拯命制者才足貢數(shù),歲滿不持一硯歸。
召權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迸f制,凡訴訟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悅?cè)耍骄訜o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嘗曰:“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③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節(jié)選自《宋史·包拯傳》)
【注】①第:只管。②鬻():賣。③塋():墓地。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 ")
A.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不久)
B.率取數(shù)十倍以遺權貴(遺留)
C.凡訴訟不得徑造庭下(到,往)
D.使得至前陳曲直(陳述)
2.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
(1)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2)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悅?cè)恕?/p>
3.民間把包拯稱為“包青天”,你認為老百姓這樣稱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原文簡要分析作答。
【答案解析】
該文言文閱讀取材于課外,內(nèi)容為講述古代名臣包拯的事跡。命題者共設置了3道考題,考查內(nèi)容包括詞語釋義、句子翻譯、人物分析等方面,兼顧了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與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
第1題考查對文言實詞意義的理解與辨識,加點的四個文言詞語都屬于“一詞多義”現(xiàn)象,也是教材中常見的詞語,只要搜索記憶儲存,并結合語境解答即可。
【參考答案】B(“遺”應解釋為“饋贈”)
第2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這兩句都可以采用對應法來翻譯,即先把文言句的每一個字解釋出來,然后用順暢的語言連接起來。翻譯時,第①句要重點落實“憚”的意思;第②句要重點落實“辭色”的意思。
【參考答案】(1)包拯在朝廷為人剛強堅毅,皇親國戚及宦官因此大為收斂,聽說(他)的人都害怕他。(2)(他)不隨便附和別人,不偽裝言語和神色來取悅他人。
第3題考查對文本中主要人物的分析與評價。解答這類題型時,首先應深刻理解文本的大意和主旨,然后拓展思路,聯(lián)系自己的閱讀體驗和真實感受;要敢于對人物、事件、作者態(tài)度發(fā)表自己的評價意見,力求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參考答案】他辦案神明、執(zhí)法公正,為官清廉、為民做主;老百姓以“青天”稱之,表達了百姓對他的敬仰(贊美)之情。(語意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