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是美育的一個組成部分。音樂課堂是學生圍繞著音樂而開展的教學活動,在這一過程中,使其在情感上能產生共鳴,在活動中激發(fā)參與的欲望,在思想上能夠得到升華,讓課堂變得更為生動與實效。
【關鍵詞】情感 活動 思想 音樂課堂 有效學習
“樂由情起”音樂是最情感的藝術,也是擅長抒發(fā)情感的藝術,如果把節(jié)奏喻為音樂的“骨骼”,把旋律喻為音樂的“肌肉”,那么情感就是音樂的“靈魂”了。我愛音樂,學生更愛音樂,當學生聽到活潑、歡快的音樂時,會非常高興地搖頭晃腦,當他們聽到莊嚴、嚴肅的音樂時會肅然起敬。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我們應該重視學生的音樂教育,用音樂來豐富學生的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的性情通過音樂的洗練,而達到至精至純的陶冶,以至于引導學生以快樂的精神來塑造自己的生活。”也許正是這種“情感”牽動著無數顆學生的心,使他們感受到音樂的快樂,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美的熏陶、形成活潑開朗的個性。
一、創(chuàng)設恰當、優(yōu)美的形體語言藝術
看過戲曲表演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隨著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即使觀眾聽不懂表演者的語言,也會體驗到戲曲故事發(fā)展或輕松或緊張或哀傷的情節(jié)。也會體驗到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演員充分運用了自己的形體語言藝術。使觀眾在聽不懂語言的情況下根據任務不同的形體語言而掌握劇中人物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故事情節(jié)曲折離奇的變化。因此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時候,除了美的文學語言,還應當恰到好處的運用形體語言,即在教學過程中,要有適當的肢體動作以及豐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形體語言運用恰當,對于創(chuàng)設情景,無疑是錦上添花,增色不少。更可以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1、運用眼神交流,創(chuàng)設正確情境。
從延伸可以洞察一個人的靈魂,利用眼神交流,是人與生俱來的一項交流本領,世界上無數的文學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無一例外的對主人公的眼神作了生動詳盡的描寫??梢娖鋵τ诒磉_情感的重要性。當教師對音樂作品理解透徹而深刻時,這部作品的音樂情緒完全可以從教師的延伸中流露出來,所創(chuàng)或歡喜,或憂傷,或激昂,或悲憤的情景,甚至不需要老師更多的表白,學生已經深切的感受到了。
2、利用肢體動作語言,深刻感受情境。
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不可避免的需要用一些手勢或身體的動作來傳達情感。而這些肢體動作對于表達情感是相當重要的。事實上課堂中教師的一切身體動作都可視為肢體語言。很難想象一個只說不動的教師有能力創(chuàng)設一個歡快活潑的情境,也很難想象一個有抓頭撓腮習慣性小動作的教師能創(chuàng)設一個憂傷哀怨的情境。所以肢體語言的運用一定要得當。
3、輔以面部表情,引領學生順利進入情境。
面部表情和眼神密不可分,演員的演技好壞和它有直接的關系。而創(chuàng)設情境的老師實際上就是一名演員,需要盡自己的表演讓學生進入自己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之中。面部的表情是最直接的讓學生感受情感的一環(huán)。笑嘻嘻的表情怎么能帶領學生進入憂傷的情境之中呢?很多教師為了嚴肅紀律,整天表情凝重,學生看到了老師如此的表情又怎能進入快樂而又輕松的情境之中呢?特別在一些欣賞課中,當學生進入老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后,教師多余的言語解說很可能就會破壞學生的注意力,而這時為了讓學生對所欣賞的樂曲進一步的理解,特別是在一些情緒的變化上也能讓學生體會到,可又不能立即打斷聆聽的過程,這時教師如果能發(fā)揮豐富的面部表情,就會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也會成為解決問題的絕好手段。
二、能力培養(yǎng)
音樂教學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它應是以學生為主體,將能力培養(yǎng)貫穿到以活動為主的教學結構中去,使學生在活動中能力得到培養(yǎng),進而達到提高學生藝術素質的目的。
1、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提高學生音樂素質的必然條件,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而音樂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主陣地,學生在活動中獵取知識,在聽賞中激發(fā)想象,在思辯中發(fā)展智力,在創(chuàng)作中培養(yǎng)能力,在表現中愉悅身心、體驗美感、享受成功,在音樂課中滲透對旋律、節(jié)奏、和聲、音色、調式調性的聽辯活動等,這些教學活動,無不存在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因素。因此,教師應改變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唱式教學模式及結構,從學生興趣、能力培養(yǎng)上入手,設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邊活動課型,變單一的“視唱課”為能力多元化發(fā)展的“綜合課”,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中的每一環(huán)節(jié),在教師的“導”中一步步去實踐與體驗,不斷掌握觀察、對比、分析等方法在音樂課中的運用,為學生識譜能力及視唱水平的提高鋪路搭橋,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嘗到甜頭,并及時表揚和鼓勵學生的每一次進步,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勇氣,使學生在實踐中享受成功的快樂,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并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2、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音樂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渠道。而能否掌握基本的創(chuàng)新方法,這也是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世界上每天都有數不清的創(chuàng)新成果問世,然而細細分析這些成果的發(fā)明者所采用的創(chuàng)新方法,無非是“加減法”、“重組法”、“模仿法”、“遷移法”等許多創(chuàng)新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逐步引導學生通過音樂實踐去“發(fā)現”這其中的奧秘,并對這些學習方法加以總結、學會運用。如:在指導學生進行節(jié)奏創(chuàng)作時,教師將準備好的“ XX X”、“ X XX”、“ X X”、“X —”節(jié)奏卡片按一定順序排列起來,形成含有四個小節(jié)的節(jié)奏譜,教師提示學生用重新排列這些卡片的方式創(chuàng)作新的節(jié)奏譜。這個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了解并嘗試了創(chuàng)新過程(重組法)。再如:指導學生進行旋律創(chuàng)作時,教師要求學生在“ 32 35| 65 61 | 5 53| 5 - |”后面續(xù)寫兩小節(jié),有的學生感到困難。這時教師提示學生:“能不能從老師給的兩小節(jié)曲譜中‘抹’去一些音,把剩下的音調整時值后,用來作為后兩小節(jié)呢?”經過討論,學生也能較好的完成創(chuàng)作任務。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教師的做法實際上是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掌握并運用了“加減法”的基本方法。這樣的例子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不光通過作曲訓練來實現,在音樂教學的各項活動中均可達到這個目標。如:在唱歌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為歌曲重新填詞;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歌曲;可以由學生自己決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導學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對白,改編成有情節(jié)的音樂小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