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插圖是生物教材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最直接的教學資源。本文主要論述在新課改下生物科教師任何在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學好插圖內容,幫助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掌握、鞏固和運用,對學生的觀察、識圖、思辨和想象等能力進行有效培養(yǎng)。
【關鍵詞】插圖 培養(yǎng) 能力
在教學中,如何有效利用教材插圖資源來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能力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教師要對教材插圖有明確的認識
高中生物教材插圖按表現形式看,可以分為示意圖、模式圖、圖解等。對于這些插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并加以巧妙的運用。充分挖掘課本中圖畫的教育內涵,發(fā)揮其直觀的教育效果。
二、巧用教材插圖資源,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yǎng)
1巧用教材插圖資源,培養(yǎng)學生觀察與識圖能力
1.1 引導觀察
教學過程中老師可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首先要求學生注意觀察的目的性,觀察時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注意準確性;再次要注意有序性。通過分析插圖,可以幫助學生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掌握生物體的結構、生理和生態(tài)等方面的知識。
1. 2 引導識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教材插圖進行研究,向學生滲透過程式教學思想,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得出結論。充分發(fā)揮教材插圖的作用,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掌握,更能有效地提高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即識圖作答的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呢?
1.2.1注意方位
教學中讓學生對常用的解剖學術語(如近地側、遠地側、形態(tài)學上端、形態(tài)學下端等)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從不同的方位去識別生物體的結構,看到的結構可能不一樣,故識圖時要學生注意方位。
1.2.2 抓住形態(tài)、結構上的特征
能否抓住圖形的主要特征是識圖能力強弱的一個重要標志,故在利用插圖進行教學時,指導學生抓住圖形的主要特征,可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如有些學生考試時把反射弧模式圖中的結構名稱常常填錯,原因是學生沒有抓住圖中結構的主要特征。我們可指導學生抓住傳入神經元的細胞體在脊神經節(jié)里,傳出神經元的細胞體在脊髓灰質前角這一知識點,把傳入神經纖維與傳出神經纖維區(qū)分開來,感受器與效應器也就好區(qū)分了。培養(yǎng)了學生的識圖能力。
1.2.3 進行比較
在教學中把課本前后有關聯的圖進行分析比較,尋找區(qū)別和聯系,可提高學生識圖能力。如通過比較教材中的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示意圖,學生就易掌握各自的特征。植物細胞有細胞壁、葉綠體、液泡,動物細胞有中心體。又如通過比較動物細胞有絲分裂圖和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圖與減數分裂圖,就能找出動物有絲分裂與植物有絲分裂的異同,及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異同。
1.2.4 添加圖注
有些插圖沒有圖注,如何幫助識別此類圖?可引導學生在圖中添加圖注,提高他們的識圖能力。在大腦皮層各種神經中樞的功能示意圖中,可注上\"軀體運動中樞、軀體感覺中樞、聽覺中樞、視覺中樞、語言中樞\(zhòng)"。
2巧用教材插圖資源,培養(yǎng)學生思維與想象能力
2.1 引導學生通過結構圖聯想功能
生物在進化中有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特征,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結構圖分析,由結構聯想功能,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聯想能力就會得到鍛煉和提高。相關知識如細胞亞顯微結構圖和細胞各部分功能的關系;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關系等。
2.2 引導學生對圖的局部和整體進行聯想
在教學中,利用插圖這一直觀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有目的地觀察、思考,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學生的感官受到直接形象的刺激,擴大大腦活動的深度和廣度,課堂印象就會更加深刻。如在講授孟德爾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時,組織學生認真觀察教材必修2“圖1—8 黃色圓粒與綠色皺粒豌豆的雜交實驗分析圖解”,然后全班歸納出F2中的9種基因型、4種表現型分布規(guī)律為:從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對角線為4種表現型的純合子,從右上角到左下角的對角線為黃圓的“雙雜合子”,除此之外,從右上角到左下角的對角線的基因型相同,且為“單雜合子”。再進一步分析可知,黃圓、黃皺、綠圓分別分布在三個不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上。通過對文字和插圖的局部和整體進行分析,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又有利于掌握教材中的重點理論知識,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素質。
2.3 引導學生據圖拓展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充實教材插圖,整合知識,據圖拓展,引導學生增加某些圖中知識量,加大圖的載負量,促進知識融合,有助于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如結合必修1“能量之源──光宇光合作用”中的“圖5—15 光合作用過程圖解”。
(1)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等;
(2)進行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部位;
(3)光反應和暗反應的反應條件(對光和酶的依賴);
(4)ATP與ADP的相互轉化,ATP的形成途徑;
(5)光合作用反應物CO2中C的去路;
(6)光合作用生成物O2中O的來源;
(7)CO2含量(濃度)突然變化對C3和C5化合物的影響。
像這樣教學中以圖為中心,向各個角度拓展,可促進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因“材”置宜、因“圖”而異,利用插圖采用或創(chuàng)設情景,或分析,或設問,或用以組織討論等各種教學形式,使課堂教學富有吸引力,活躍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要重視插圖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對插圖要巧釋妙用,充分利用和挖掘課本中插圖的教育功能,從而提高生物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