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0月蔣介石兼任四川省主席后,到過峨眉山、劍閣等一些地方視察,其中1940年4月25日便到過灌縣(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和青城山,當(dāng)時,建設(shè)廳為蔣氏夫婦在青城山上造了一座小別墅,蔣介石一行到訪時,尚未完工,未得入住。當(dāng)年7月,別墅告竣,蔣介石夫婦聞訊趕來,住了幾天,未再留下詳細記錄。
1943年5月1日-2日,蔣介石一行再次游覽灌縣青城山,雖然地方志里并無記載,但慶幸的是,這次出行,在“雅安四川檔案館全宗號三五、卷宗號一七一一”里,竟然留下了一張“總裁蒞灌費用開支明細表”。根據(jù)這張“明細表”,可以一窺這趟出行的花費情況和消費水準(zhǔn):
在灌縣當(dāng)天,為修建灌縣福星橋捐款5萬元;捐助灌縣二王廟(紀念開鑿都江堰工程的李冰父子)5000元法幣;獎賞保安團、警察局、防護團各5000、2000、1000元。
在準(zhǔn)備晚餐時,購買毛巾帕(代餐帕用)12張,每張60元,共720元;購靈巖山珍眉綠茶1斤,600元;購茅亭龍井茶半斤,200元。
晚餐開支包括,陪同的川康各將領(lǐng)和同來的客人開了3桌上席,這3桌席是向成都的陳鈺廚房訂包。當(dāng)晚蔣在灌縣包租了兩種等級的客房共20間,合計780元,支付小費60元。第二天早晨,蔣介石和副官衛(wèi)士司機計開7桌,其中中等席3桌,每桌700元,中等便菜4桌,每桌350元。吃過早飯,蔣介石一行抵達青城山,上山是坐轎,一共雇傭了四人轎7乘,三人轎18乘,二人轎30乘,轎夫一共118人,每人工資50元,另外賞給2000元。
中午是在青城山上用餐,除了蔣介石的隨從,還有川康各將領(lǐng)及其隨侍。中席開了6桌,便菜開了10桌,保安隊、警察局、防護團,衛(wèi)兵、司機等等,又開了16桌。飯后蔣又購買青城山當(dāng)?shù)靥禺a(chǎn)芽茶、雪山大豆共計15282元。最后又為總裁侍衛(wèi)臨時添開便菜一桌,645元。
據(jù)中央銀行灌縣分行的明細賬單記載,蔣介石一行在灌縣青城山的上述全部以上花銷,一共是123467元法幣。
按照當(dāng)時米價每石400斤售價2783元法幣計算,則123467元法幣可以購買大米44.36石,折合17746斤,以今年當(dāng)?shù)卮竺變r格折算,大約相當(dāng)于40816元人民幣。
不過,在這123467元法幣的開支中,有三項開支不全屬于個人花費。一是捐助修筑橋梁的5萬元法幣,占去40%;二是捐助二王廟的5000元,含有維護地方文化設(shè)施的性質(zhì),占總開支的5.7%;三是打賞下層兵丁和轎夫,花去10000元法幣,占總開支的7.1%,其中的8000元用于獎賞安保人員,作為國家元首,應(yīng)該說是必要開支。這三種混雜公共支出和個人恩惠性質(zhì)的開支,占到50%以上。除此之外,蔣介石此行的另一大開支,是餐飲和購物。
餐飲一項,合計花費43465元法幣(含捐、賞,合人民幣14368元),其中紙煙為9190元法幣,酒類為7960元法幣。煙酒兩項,合計占餐費額度約40%。這種煙酒占比,與現(xiàn)在的宴席相比,基本沒什么變化。
在這張明細表中,還可以知道茅臺酒當(dāng)時的價格為每瓶700元法幣,相當(dāng)于大米100斤,以現(xiàn)在的價格計算,約為人民幣230元,比照當(dāng)時渝紹酒1斤40元法幣(合人民幣13元),曲酒1斤56元法幣(合人民幣21元),的確算是頂級酒類。從一次宴會喝掉10瓶茅臺來看,不管是國民黨官場,還是共產(chǎn)黨官場,對茅臺酒的偏好似乎是顯而易見的。個中原因,值得歷史學(xué)者和文化學(xué)者深究。
不過如此吃喝,卻與蔣介石本人提倡的“新生活運動”完全背道而馳,更與蔣氏本人常以滴酒不沾、生活嚴謹簡樸的公眾形象示人相去甚遠,個中原因何在?或者蔣氏的新生活運動只能約束陪都民眾生活和嫡系,對于地方勢力,不一定能夠有所約束。地方勢力似乎也懶得做面子功夫,可以想見的一個場景是,蔣不時向各位部屬舉杯示意,這些出身三教九流的部屬似乎并沒有太多誠惶誠恐,也沒有學(xué)生遇到校長的尊卑等級觀念,而是紅光滿面,觥籌交錯……
此外,還可以從這張消費明細中看出勞動力價格的巨大變化。1943年5月,蔣介石一行所使用的轎夫,每人獲得工錢50元法幣,加上賞錢,可購買9.63斤大米,折合人民幣22元,兩個人合計為44元,參照酒與茶葉溢價5倍,則相當(dāng)于今天220元人民幣;前些時候,青城山的滑桿收費標(biāo)準(zhǔn)為:抬上抬下,總計460元人民幣。換言之,經(jīng)過70年之后,勞動力絕對價格上漲了10倍有余,而相對高檔白酒和高檔茶葉,價格上漲了2倍,說明中國的勞動力更值錢了。
不過對這張“開支明細表”,也有一些不同解讀,最大的爭議是時間。筆者至少發(fā)現(xiàn)有兩篇文章認為,這一賬目記載的是1940年四五月間的事情,筆者雖然沒有見過原始檔案,但是通過其他材料和比價換算,認為應(yīng)該是1943年5月的賬目,原因在于:
首先,在《都江堰市文史資料選輯》(第五輯)和《四川近代物價史料》中,注明的結(jié)賬日期都是“民國三十二年五月二日”。網(wǎng)上有人翻拍的照片也顯示是這個日期,而沒有任何“民國二十九年”字樣。再說,從1940年開始,大后方發(fā)生嚴重通貨膨脹,一直持續(xù)到1949年底,那么通過銀行辦理的1940年轉(zhuǎn)賬業(yè)務(wù),不大可能拖到1943年才辦理完結(jié)。
其次,查《灌縣志》,1940年大米每石400斤,價格為84.15元法幣,如果“明細表”是1940年的賬目,以曲酒價格每斤56元法幣計算,則一斤當(dāng)?shù)厍苾r格相當(dāng)于267斤大米,而近代以來,當(dāng)?shù)貜奈闯霎a(chǎn)過名貴酒類;如果換算成茅臺,則一瓶茅臺更是相當(dāng)于3333斤大米,即便此時茅臺已是國際名酒,如此高價,也完全不可能。因此,這張賬單只可能是1943年的。
再次,查《灌縣志》,1941年(恰好缺1940年、1942年、1943年數(shù)據(jù)),57度白酒價格為每百斤340元法幣,每斤3.4元,考慮通脹因素,1940年價格還要低一些;而1943年較之1941年大米價格上漲了10余倍,則可推測出1943年白酒價格達到30-50元法幣一斤,與“明細表”上56元一斤曲酒相差就不遠了。
還有,當(dāng)?shù)氐耐撂禺a(chǎn)廣柑,時價每斤50元法幣,合今天人民幣16.5元,考慮到四五月份不可能有廣柑,當(dāng)時沒有大規(guī)模保存食品的技術(shù),價格比較高也說得過去。如果是1940年的價格,則一斤廣柑相當(dāng)于238斤大米,可能嗎?此外,裝茶葉和雪山大豆的篾簍每只25元,折合今天人民幣8.26元,溢價5倍為41元人民幣,符合現(xiàn)在當(dāng)?shù)刂欣夏耆说膭趧恿r格水準(zhǔn)。如果是1940年的價格,則相當(dāng)于119斤大米,誰敢這樣敲蔣總裁的竹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