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夏老師您好!看了您今年第5期寫的《綁架道義的“忠臣”》,覺得觀點很新,每個人確實不應帶著功利性或目的性去批評別人。但是,我們在生活中卻總是貌似遭到領導無端的批評,面對這樣的批評,該如何處理好呢?(上海:呂齊)
A人在江湖,估計沒有誰敢說從沒有遭受過非難。然而如何智慧地應對別人惡意的人身攻擊,這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了。
先說一個故事: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了一個非常不喜歡他的人。連續(xù)好幾天,那個人用盡各種方法污蔑他。佛陀對此總不理不睬,見佛陀如此,那人更為暴怒。兩人即將分開的那刻,那人再次惡言相向,這時佛陀說話了:“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么這份禮物屬于誰呢?”那人傲慢地答道:“禿驢,當然屬于原本送禮的那個人?!狈鹜有χf:“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不就是在罵自己?”
我等俗人,沒有佛陀此等睿智與雅量,但在官場上混,許多時候需要智慧,但更多的時候,我們缺少的則是氣度。倘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無‘度’不丈夫”。
唐朝高官婁師德就是一個非常有氣度的人。一次他與同僚李昭德一同入朝,婁師德因身體肥胖而行動緩慢,李昭德久等他也不來,便怒罵他:“為田舍子所留?!眾鋷煹聟s笑著說:“吾不田舍,復在何人?”婁師德面對別人罵他是鄉(xiāng)巴佬時,他不僅沒有生氣,反而笑納了。如果說這還不算什么,那我再說說“唾面自干”這個典故,你就會從側面發(fā)現(xiàn)婁師德的“度”到底有多大。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五》記載,婁師德的弟弟被任命為代州刺史。去上任時,婁師德將弟弟叫到跟前說:“我的才能不算高,做到宰相?,F(xiàn)在你呢,又去做很高的地方官。‘榮寵過盛,人所疾也’,你仔細想想,你在官場上混應該怎樣才能保全性命呢?”他的弟弟立即跪下,信誓旦旦地向婁師德保證道:“從今以后,即使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臉上,我也不敢還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我以此來自勉,絕不讓你不放心?!钡艿芤詾檫@樣會很讓婁師德滿意了,但沒料到婁師德聽話連連搖頭:“這恰恰是我最擔心的。唉,人家拿口水唾你,是人家對你發(fā)怒了。如果你把口水擦了,說明你不滿。不滿而擦掉,使人家就更加發(fā)怒。應該是讓唾沫不擦自干?!鼻魄?,婁師德的“度”有多大。
婁師德不僅要求弟弟如此,而且自己遭受屈解時,同樣也雍容大度。狄仁杰當宰相之前,婁師德曾在武則天面前竭力推薦他,但狄仁杰對此事卻一無所知。他認為婁師德當時不過是個普通武將,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擠他。武則天察覺此事后,便問狄仁杰:“師德賢乎?”狄仁杰說:“為將謹守,賢則不知也。”武則天又問:“知人乎?”狄仁杰說:“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武則天笑著說:“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辈㈦S手拿出婁師德此前推薦狄仁杰的奏章,讓狄仁杰觀看。狄仁杰看后,十分慚愧,嘆息道:“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正因為婁師德氣度大,且非常有才干,所以他深得武則天喜愛與信任。
與婁師德的“唾面自干”相比,西方教義中關于“度”的闡釋更為極端,《圣經》上記載的主耶穌所說,“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給他打。”這似乎又高了一級。然后與西漢時的公孫弘相比,這些則又顯得小兒科了。公孫弘不僅讓別人“唾面”,也不僅讓別人打了左臉還給右臉,他甚至在別人打罵后,還非常客氣給對方端上一盆熱水,請對方洗手。
當然,這個“度”到底該“度”到什么程度,似乎沒有標準,但是,我個人建議,不論什么情況下,盡量不要頂撞你的領導,自己要學會傾聽,有句古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自己真的沒什么問題,那么可以在事后,在“不經意間”向領導提及這事,并稍加解釋,但是不要表現(xiàn)得太計較,原因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