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交通場所,廣播噪音簡直是一種災害。
無論你身處哪個城市,只要一走進機場、高鐵車站、汽車客運站,都會立即陷入到經久不息的高音喇叭的轟炸中,令人難以忍受。
前兩天我去外地出差,在首都機場等候安檢。安檢口排了長長的隊伍,挪動十分緩慢。在排隊的近20分鐘里,頭頂廣播一直有個女高音,提醒乘客安檢注意事項,諸如勿帶打火機,勿帶超量液體,提前取出電腦相機等,一遍遍循環(huán)重復,一刻都不消停。而在前方,就懸掛著同樣的文字提醒。我站在下面一步步往前挪動,聽著刺耳的聲音,一面覺得頭昏腦脹,一面替忙碌的安檢工作人員難受:他們需要整天經受這樣的噪音污染,不難受嗎?
輪到我時,我指了指頭頂,問工作人員:這廣播音量這么大,又不停重復,聽著太難受了。能不能跟負責人反應下,把音量調低點,也不要每輪播完了就立即重復?他抬頭看了我一眼,有些發(fā)怔,似乎看到一個怪物,然后把證件還給我,揮了揮手,示意我進去,什么也沒說。
除了安檢廣播,候機廳內的公共廣播系統音量也十分巨大,頻率驚人。內容主要有三種:一是航班變化通知,二是登機通知,三是催人和找人登機。由于許多機場都自認是國際大機場,因此往往在中文之后,又以英文再播報一遍。當你置身其間,要想安安靜靜坐一會兒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每分鐘內都有一個銳利的女高音響徹全樓,令人無處可逃。
機場如此,火車站和汽車客運站的情況更是可想而知。分貝高,播報頻率頻繁,不夸張地說,多坐幾次車,一個普通人都能熟練地背下那些制式化的語言,如:檢票員同志,檢票員同志,開往北京的G606次列車現在停止檢票了,開往北京的G606次列車現在停止檢票了。不僅候車場所,即使你上了車,也逃不開這種廣播轟炸,要么是推銷餐車服務,要么是禁煙提醒,無窮無盡。
前一陣媒體上討論過廣場舞噪音擾民,在我看來,公共場合的廣播噪音危害更為巨大,而且更不為人注意。一是人們默認了這種噪音的合理:它是為了服務公眾,而為了讓這服務高效有用,因此就必須用足夠高的分貝和更高的頻率;二是這些交通場所的管理機構,本身對這樣的行為就沒有絲毫的疑義,甚至還沾沾自喜于這樣的廣播能提高民眾的素質,而舒緩閑適的安靜,在公共管理面前,其分量是很輕的。
就我的出行經驗來說,這樣的情形是中國大陸獨有的。不說歐美,即使是泰國或者中國臺灣的機場,只要你走下飛機,就能感受到一種截然不同的安靜:如果有公共廣播,廣播者也是平緩而甜美的語聲,聲音輕輕的,該怎么來形容那種感覺呢?就像是突然之間松了一口氣那種,你不再覺得急迫、緊張,而是有一種可以慢下來的自在感。
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即使是一個習慣了大聲喧嘩的人,也會很自然地調整自己的行為。說話慢聲細語而不是大呼小叫,走路舒緩自在而不匆匆忙忙,這就是環(huán)境的力量。這些年來,官方一直在呼吁民眾要提高個人素質,但有時候,他們卻忘記了自己的責任。這些公共管理方面的細節(jié),是很容易改善的,而每一點的提高,都會匯聚成全社會的共同進步。其實,所謂的國家品牌形象和軟實力的體現,也正是在這樣的細節(ji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