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方面性能都更上一個臺階后,M3M4的對手就只剩下自己。
在葡萄牙試車結束,晚宴上出席者稀稀拉拉,第二天一大早方才知道,全躲在房間里寫稿了,對于這一班常年活躍在試車一線的媒體人來說,能勾起如此迫切的寫稿需求的車并不多,而M3M3絕對是這一年來最讓我興奮的一臺。
我勸說自己冷靜一點,再冷靜一點,試著回到第三者的角度來寫這樣一臺車,于是,我成為首批測試的八家媒體中最晚一個出稿的——直至試車結束后三天,我方才焚香沐浴好好地來寫這篇“大稿”。
M3M4的對手只有一個——自己
這兩年我用研究的心態(tài)仔細地試了M3、C63AMG、RS5、CTS-V、XF-R等幾臺高性能房車,試圖找出它們的區(qū)別,這一眾的高性能房車究竟是應該將關鍵詞放在“高性能”還是“房車”上?
我一直固執(zhí)地以保時捷911為標桿來審視它們,五款車(根據發(fā)動機馬力大小、sedan、coupe、手動、自動的區(qū)別可衍生出上十臺)各有優(yōu)缺,但始終沒有一臺車可以平衡到挑戰(zhàn)911的份上。M3在這一級別中是最具話題性的一款,良好的操控性、熱愛高轉的發(fā)動機以及高科技的運用,成為這一級別中的執(zhí)牛耳者,即便如此,它依然有著強烈的房車屬性,而不是肆無忌憚的純種高性能車。
如果沒有C63 AMG的出現,這一格局大概不會發(fā)生太大的變化,寶馬所堅持的輕量化、操控性、高轉發(fā)動機配快速變速箱的格局會一直不容挑戰(zhàn),但C63用自己的方式發(fā)起了一輪挑戰(zhàn),6.2自然吸氣大馬力發(fā)動機和AT變速箱用另一種方式挑戰(zhàn)了寶馬堅持的高轉速發(fā)動機+快變速箱+操控樂趣的格局,而略顯遲鈍的操控實則也有不凡的底子,這個級別里首次有了M3的挑戰(zhàn)者,實不相瞞,在所有“M3好還是C63好”的爭論中,對老款M3的袒護的確需要一點點偏執(zhí)了。
幸運的是,這一次我看到了M3的反攻,不僅僅是對C63 AMG的反攻,更是對911的覬覦!寶馬需要用M3M4來捍衛(wèi)自己本來的地位。
先要Fun,然后才是要快
對于要快還是要fun,這是工程師們一直以來的矛盾選擇,在這個級別里有不少車都宣稱快過寶馬,但如果用樂趣來衡量,寶馬一直是不容挑戰(zhàn)的。試車越多,對于“快”的感覺越來越麻木,如果僅僅是要把自己嚇尿,幾乎每一款高性能房車都可以做到,但這一次試車,我是裂開嘴飄著把賽道丈量完的,幾乎第一圈就打消了對“快”的證明,轉而關閉DSC在每一個尾部動作中尋找最純粹的FR駕控快感。
寶馬工程師們堅持了最標準的M語言——輕。工程師們著力降低自重,1497kg的車重已經比上一代有了80kg的降低,分攤到鋁制副車架降低了5kg,電子助力轉向減輕3.5kg,發(fā)動機該降低8kg,碳纖維頂降低6kg等等,但最大的減負則是圍繞轉動系統(tǒng)而來的,發(fā)動機降低10kg,其中大量的都在曲軸、連桿、活塞等處,雙離合器變速箱比M5降低了12kg,此外革命性的碳纖維傳動軸可以一個手就拎起來,降低了5kg的車重,并且取消了中間萬向節(jié),再加上輪轂降低的3kg和剎車盤降低的11kg,所有傳動系上的肥肉都被削去,對于一臺動輒7000rpm的車來說,這些轉動慣量的降低才是對動力系統(tǒng)最直接的回饋,減去了運動的贅肉負擔,M3M4的變化能夠被迅速感知,例如,起步瞬間“等一等”的壞毛病蕩然無存,當然這同時得力于變速箱的改進和渦輪發(fā)動機的神助,一旦進入高速賽道,這種一體感更凌厲——上一代M3的底盤和車身已經是最渾然一體的了,而這一代就如同肌肉和骨骼的關系,更輕的車身在彎道里可以隨意地按照教科書式的走線進出彎道,也可以容許用更趣味的漂移走法盡早入彎,而不會出現過大的重心轉移。
得益于渦輪增壓發(fā)動機的調整,我再也不需要“等轉速”了,1800~5500rpm就能將550Nm的扭矩盡數釋放,而這僅僅是一臺3.0L的六缸發(fā)動機。此前我們曾經做過一個話題來懷念上一代M3的4.0V8自然吸氣發(fā)動機,現在看來這是一件很二的事情,盡管一看數據表就知道這一發(fā)動機必然會改善扭矩輸出,但沒想到高轉表現依然富有磁性,哪怕是高轉速下的換擋動作,干凈利落卻不會強悍到逼迫我“點頭致敬”,我現在覺得根本不須貪戀什么“V8高轉速發(fā)動機”了,要知道,M3更純正的靈魂其實是六缸機,而今不過是回歸而已。而且新發(fā)動機還有一個讓人喜歡的理由——極強的可靠性,用了新發(fā)動機,我在賽道催逼12圈,“居然”沒有出現報警,這是能讓上一代(尤其是前期車款)車主捶胸頓足的,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油溫、水溫了!
工程師說,這是一臺“連接兩個世紀的發(fā)動機”,將高轉速的爽快感與渦輪增壓的高科技合二為一,兩臺Turbo分管前后汽缸,采用水冷intercooler,配合M DCT雙離合器變速箱,能夠在4.1S內把車子送往100km/h的車速,極速則定在280km/h。
我更好奇的是寶馬為什么如此吝嗇,對于奔馳507Hp的誘惑,它最終只給出431Hp,僅僅比止一代多了11Hp!可以預見的是,這一數據會在對手們即將到來的大換代中墊底,而寶馬需要多大的自信才敢這樣“小氣”?。?/p>
不同于上一代車型直至四五千轉方才發(fā)力的特性,新發(fā)動機全程有力,寬泛的扭矩區(qū)間讓駕駛者更加從容,即便是擋位選擇略有遲疑,也能憑借發(fā)動機的輸出蠻橫地掃過——這在上一代車型是根本享受不到的,不到4500rpm,你就給我干等吧!但另一方面自然吸氣發(fā)動機的高轉速特性在新機器上依然得以保留,催逼到紅區(qū)時,依然可以感覺到發(fā)動機的“長氣”。
只有底子夠扎實,才敢匹配小馬力
只有底子足夠扎實,寶馬才敢于用小馬力。不過分追求馬力,但對操控斤兩必究,這才是M3一貫的血統(tǒng),除去上述的減負,新車對車體的剛性大為加強,車前的加固用上了一套類似鋼管車架的空間桁架,為了最大限度減重,拉桿和固定件分別使用了碳纖維和鋁材,將車身牢牢地固定為一個剛性體,再一點一點挖掘其操控的潛質。
最大限度降低非簧載質量,選擇三級可調的懸掛系統(tǒng)、三級可調的方向助力、一整套為M研發(fā)的電子系統(tǒng),寶馬車手Lamy告訴我,這款M3M4裝上防滾架就可以直接下賽道了。
可我隱隱約約找到一點保時捷的影子,近年來寶馬M部門對操控的調校更上一個臺階,在民用版寶馬越來越溫柔的時候,M反倒越來越堅持了,如果你愿意催逼它,它是很樂于陪你一起玩的。
M模式下,我可以有諸多選項,從DSC到換擋速度,從方向盤響應到懸掛硬度等,不得不說的是,寶馬對于懸掛的調校是頗有造詣的。和以往的M一樣,它很愿意陪你玩,只需要調動它的腎上腺素,哪怕保留DSC,它也樂于在彎道里給我一點點甩動來回饋我,而且我能夠感覺到它是可控的,進出多少完全是由我主動控制的,至于懸掛的響應速度、尾巴的活躍程度、方向的回饋多寡,都隱隱約約見到幾分保時捷的影子。
我?guī)缀跏潜徽T惑著把DSC全關的,但它也處于可控之中。與上一代M3不同的是,新車不再讓人懼怕,它依然是同級車中最躁動的那一個,但卻比以往更有分寸,即便是重心轉移引發(fā)的鐘擺效應,我也能細膩地調動方向穩(wěn)住油門將它控制住,而不再需要與其“過招”。拜電控式防滑差速鎖所賜,它幾乎聰明地捕捉到了我所有的意圖,在我膩煩了教科書式的走線后,一腳油門下去催逼它漂移的時候,它幾乎是和裝配了LSD的Silvia一樣毫無遲疑地執(zhí)行了我的命令!
簡單地說,M3M4像是一個很默契的好朋友,我知道它很厲害,它隨時都在和我溝通,甚至是引誘、鼓勵我再勇敢一點。
M3還是M4?
對于上一代車型來說,并不需要為名字糾結,E90指的是四門M3,而E92則是雙門轎跑M3,現在寶馬用兩個名字來區(qū)分,而它們區(qū)別大不大?
此前,根據普通3系和4系的迥異性格,我以為二者之間有鮮明的性格差異,但實際駕駛之后,我承認自己很難找出那么細微的差異來,如果非要說一說M4的好,那就是操控起來有一點點的提升,表現在更直接、不像M3那樣有一點點“較勁”,但這并不妨礙M3用寬敞的大后排來吸引我,因此,究竟是M3還是M4,我想我會選擇前者——在操控沒有很大差異的前提下,我可以得到一個寬松的后排。
我曾較真地問寶馬M工程部總監(jiān)Albert Biermann先生這兩臺車的具體調校區(qū)別是什么,他用真誠的眼光告訴我,20kg重量差別,除此之外別無二致!
最后讓我們聊聊3和4的屬性
又一次把筆墨都花給了操控,回到前面那個問題,如果911是標桿的話,這一回M3M4在性能上讓911 Carrera S感到壓力了。
但轉身鉆進車里開回家的時候,我這才想起來,還是有必要聊聊它倆的本來面目——房車屬性,也就是3系和4系。盡管除了車身主體,M和民用車幾乎沒有多少共通的零件,但M3M4依然留下了所有3系和4系的實用性。
如果我告訴你,戴著M斗篷的M3M4在comfort模式下,它的懸掛比進口328i還軟,方向和3系一樣輕,我甚至開著定速巡航跑出了10L/100km的油耗回家,在一段山路上我還曾縮在后排安穩(wěn)地睡了半個小時……你信不信?
我一開始也不信,但我一看M工程師們一個個慈眉善目的樣子,我頓時明白了,對他們而言,M3M4不但要滿足一時的需要,更要滿足多數狀態(tài)下的需要。全世界的男人都一樣,需要一副友善的賣相來討好老婆,不論如何,舒服的M3M4會有更多理由說服老婆批款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