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鐵山(1877-1945年),原名昌燮,字鐵山,亦字惕山、錯鐵等,晚號柴翁、漢癡道人、心隱庵主人等,山西太谷縣人,清宣統(tǒng)元年拔貢。精研經(jīng)史詩文、目錄考據(jù)、金石書畫,尤長書法,四體皆精。其書法由唐入晉,博采眾長,自成家法,后致力碑學(xué),終形成自己的獨(dú)特風(fēng)格,書名譽(yù)滿三晉,識者謂為張穆、楊篤之后山西第一人。1926年參加上海第一次全國書法展覽會,作品被評為“華北第一”,康有為評其書法“大江以北,無出其右”。之后,遂有“南吳(吳昌碩)北趙”之稱。他與山西榆次常贊春、常旭春兄弟共同創(chuàng)造了民國山西書法史的又一高峰。
趙鐵山在繪畫上亦頗有造詣,只因其一生傾心于書法,畫作傳世鮮少,畫名為書名所掩。他十九歲開始從族叔趙濟(jì)學(xué)畫,擅山水、花鳥,指畫尤精。山水取法元人,花鳥師陳白陽、徐青藤,指畫擬趙濟(jì),格調(diào)頗具文人畫風(fēng)。指畫,顧名思義,以手指代筆作畫,是我國繪畫的一種特殊畫法,是用指甲、指頭和手掌等部位蘸水墨或色彩在紙、絹上進(jìn)行創(chuàng)作,與毛筆繪制有異曲同工之妙,線條干濕力度更富變化。指畫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發(fā)展到清康熙間的高其佩始見異彩,乾隆、嘉慶以后,兼工指畫者益見增多,其中不凡成就顯著、獨(dú)具風(fēng)格的畫家。
趙濟(jì),字巨川,號桐樹,又號聾道人,趙鐵山的叔祖,清末三晉馳名的指頭畫家,山水、花鳥、人物俱長。趙鐵山指畫深得其精髓,兼又精研高其佩指畫技藝,作品純樸天然,疏朗有致,別具風(fēng)韻,正所謂“濃淡相宜簡約風(fēng),怡情天趣意無窮”?,F(xiàn)山西博物院藏有趙鐵山幾幅指畫,我們借以進(jìn)一步認(rèn)識他駕馭指畫的功力和對文人畫精要的透徹理解。
趙鐵山指畫《謫仙詩意圖》
墨筆 紙本 101×31厘米
畫中人物獨(dú)自飲酒,醉眼朦朧。畫左上方題有隸書“斗酒百篇”,后落款“摹海上清溪樵子畫法,作于并垣之雙藤別墅,石癖生指痕”,后鈐“石癖”朱文長方印。
謫仙,原指神仙被貶入凡間后的一種狀態(tài),引申為才情高超、清越脫俗的人?!岸肪瓢倨背鲇谔拼鸥Α讹嬛邪讼筛琛罚骸袄畎锥肪圃姲倨?,長安市上酒家眠……”畫中人物即為李白,被后人稱為“李謫仙”,正所謂“李白醉酒詩百篇,筆落驚風(fēng)泣鬼神”。
清溪樵子,即錢慧安。錢慧安(1833-1911年),初名吉昌,字吉生,號清路漁子、清溪樵子,室名雙管樓,海派代表畫家之一。
趙鐵山指畫《菊蟹圖》
紙本 墨筆 101×31厘米
畫中幾株菊花盛開,菊花旁有一竹簍,竹簍外地面上有一只螃蟹,而竹簍里的螃蟹正在努力地向外攀爬。畫右方有趙鐵山隸書題“秋來不減持鰲興,愿學(xué)東坡守戒難。聊借硯池?zé)o數(shù)墨,寫生且作放生看”。落款“又房老哥大雅正,鐵山指作”。后鈐“鐵山”白文方印。畫右下角鈐“生平丁丑”朱文方印。畫上方有常贊春題跋“憶到霜鰲人初,黃花家釀快吾廬。而今一作長安客,觸我鄉(xiāng)心看此圖”。落款“又房老大哥大人屬,鐵山同年指寫,小幅上有余楮索題,拈得截句,著糞佛頭,知鐵山不我怪也。并?!跽?,弟常贊春”。后鈐“臣常贊春”白文方印、“子襄”朱文方印。
金秋時節(jié),菊香蟹肥,持鰲賞菊是我國人民食俗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菊蟹也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畫的長久主題。此畫作于1937年,以傳神之“指”,寫意之筆,描繪了秋來菊香蟹正肥的美景。
趙鐵山指畫《荷花圖》 紙本 墨筆 134×32.5厘米
畫中一荷葉飄逸,兩枝荷花或綻放,或含苞,叢中夾雜幾株水草,兩只蜻蜓在花草旁或停立,或飛舞。畫左上有詩題“遠(yuǎn)送香風(fēng)出素帷,一泓秋水映漣漪。不將半點(diǎn)胭脂色,馮凈何妨別艷欺”。后落款“惕三叔子”,款后鈐“趙叔子”白文方印、“鐵三”朱文方印。畫右下鈐“心隱庵”朱文方印。
趙鐵山以指代筆,縱情揮灑,畫作清新典雅,別具神采,書法繪畫相互輝映,頗有文人畫的意趣,堪稱佳作。
趙鐵山指畫《花卉四條屏》 紙本 墨筆 134×38.5厘米
此四條屏分別繪有牡丹、虞美人、菊花、水仙,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個時節(jié)。
第一幅為牡丹圖,圖中繪有四枝牡丹,枝葉繁茂,其中三朵牡丹一黑兩白在縷縷春風(fēng)中綻放,一朵作含苞待放狀。畫右側(cè)題“復(fù)堂先生勒筋用行云流水法,別饒?zhí)烊?,雖胎息天池,究覺有過之無不及”,落款“晦遲畫訖并記”,下鈐“鐵山”朱文方印。
復(fù)堂先生,李鱔也。李鱔(1686-1762年),字宗揚(yáng),號復(fù)堂等,清代著名畫家,“揚(yáng)州八怪”之一。天池,徐渭也。徐渭(1521-1593年),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人、山陰布衣等,歷史上著名的水墨大寫意花鳥畫畫家,與陳淳并稱“青藤白陽”。牡丹是徐渭最喜歡的花卉之一,他用水墨大寫意技法賦予牡丹清雅脫俗的格調(diào)和神韻,趙鐵山這幅水墨牡丹圖,取法徐渭、李鱔,利用黑白兩色來表現(xiàn)牡丹的絢麗色彩,畫面層次分明,虛實相生,極富文人畫特質(zhì)。
第二幅為虞美人圖,圖中陡峭的山石旁繪有兩株虞美人,一含苞,一盛放,花葉伸展。畫右側(cè)行書題“山有樵者慣為此花寫狀,漫臨云概,得其用墨,未能得其用筆也”。落款“過山寫意”,下鈐“鐵山”白文方印。
傳說,虞美人之名來源于虞姬,象征其與項羽堅貞的愛情。此圖風(fēng)格清雅,以濃墨寫花,淡墨寫石,淋漓錯落間反映了文人水墨寫意畫的筆情墨趣。
第三幅為菊花圖,圖繪菊花兩叢,迎風(fēng)傲立,各顯生姿。五株菊花,顏色、花瓣各異,或悄然盛開,或含苞待放。畫左側(cè)行書題“板橋?qū)懼窠逵皞魃瘢杞駥懢战逵皞魃?,惟先生寫神即得其神,予傳神并不能得其形,相去豈有道里計耶”。落款“抱痛生諗愧”,下鈐“鐵山”朱文方印。
板橋,鄭燮也。鄭燮(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板橋道人,詩、書、畫俱佳,世稱“三絕”,“揚(yáng)州八怪”之一。作者自謙此作未能形神家兼?zhèn)?,非也。幾株菊花在濃淡相間的指墨中,疏朗有致的布局中,顯得清雅高潔,獨(dú)具神韻,而凌風(fēng)傲霜的特質(zhì)又寄托趙鐵山清高脫俗的精神品格。
第四幅為水仙圖。一山石,一水仙,一幅簡單的水仙奇石圖躍然紙上。圖中盛開的水仙,嬌嫩挺直,葉子向四周舒展。凝重堅實的山石位于水仙之后,石上零星長有綠苔。畫右側(cè)隸書自題“學(xué)元人法,得其豐致易,得其孤峭難俟,齊先生為純乎純者”。落款“鐵山叔子”,下鈐“鐵三”朱文方印。畫右下角鈐“退藏于密”白文方印。
中國繪畫向來注重文人意境,而盛開于寒冷冬季的水仙,以其清雅、高潔的特質(zhì),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獨(dú)特的地位,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趙鐵山這幅《水仙圖》構(gòu)圖相當(dāng)巧妙,山石與水仙,一高一低,一前一后,相互映襯,使畫面生動而富于變化,簡潔而韻味無窮,頗有文人畫的風(fēng)致。(責(zé)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