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地劃花罐
珍珠地劃花瓷器系模仿金銀器鏨胎工藝燒造而成,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這一品種在河北、河南、山西的一些瓷窯中可見。
這件珍珠地劃花罐高30厘米,上施白釉,底胎外露,是北宋時期密縣窯產(chǎn)品。內(nèi)外滿釉,光澤圓潤,整體造型簡潔,顯示出古代瓷器裝飾樸實的風格,但其圖樣不失精致。罐身圖紋由兩圈留白自然分成三部分:上端肩部有數(shù)朵并排周云紋,中部主飾三朵綻放纏枝菊花,姿態(tài)高貴,四周配以綿延枝葉,自然舒展?;ǘ渑c枝葉中間輔以珍珠地,使畫面疏密得當,增加圖案的層次與活潑感。下端為雙劃園頭蓮,窯沿平整欠缺,口一圈剝釉,底部釉色有所脫落,雖美中不足依然不能遮蓋它的熠熠光彩。
此件藏品無論從形體、裝飾以及裝飾手法來講,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體現(xiàn)了北宋流行樣式珍珠地風貌。
耀州窯“八卦紋”爐
北宋初期,統(tǒng)治者大力提倡道教,太宗曾賜華山道士陳摶“希夷先生”,又在開封、蘇州等地設立道觀,大規(guī)模進行道教經(jīng)典作品的整理收集。宋人的重道思想,在耀州窯的陶瓷裝飾中有突出的反應,關于道教題材的比比皆是,其中八卦爐極具代表。八卦是道教理論的基礎之一,認為事物之極即為“無極”,以八卦爐符號作為裝飾,說明道教思想在廣大民間影響深遠。
此外,北宋時期也是耀州窯的鼎盛時期,在宋代陶瓷生產(chǎn)中獨樹一幟,形成了以黃堡為中心、范圍廣大、風格獨特的耀州窯系。其裝飾以刻花、印花為主,紋飾常具有浮雕的藝術效果,極富立體感。
此件藏品耀州窯“八卦紋”爐,融合了北宋時期陶瓷的思想內(nèi)涵與藝術內(nèi)涵,爐身高12.5厘米,爐口沿微侈,敞口,直壁,腹部外刻“八卦紋”,下有如意形三足。器小而精致,釉面青中閃黃,胎灰白,為北宋時期瓷器裝飾的典型宗教紋樣之一,主要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xiàn)象。整體釉色純美,工藝精湛,為耀州窯佳器。
耀州窯刻劃爐
耀州窯在今陜西省銅川市的黃堡鎮(zhèn),唐宋時屬耀州治,故名耀州窯。耀州窯始于唐代,當時主要燒黑、白、青瓷,在宋時北方的青瓷窯場中最負盛名,堪稱翹楚。窯址在元豐七年(1804年)德應候碑中有記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為坯,轉輪就制,方圓大小,皆中規(guī)矩,然后納諸窯,灼以火,烈焰中發(fā),青煙外飛,鍛煉累日,赫然乃成。擊其聲,鏗鏗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形象地表達出了耀州窯生產(chǎn)過程以及瓷器的品質。神宗元豐(1078-1085年)至徽宗崇寧(1102-1106年)的三十多年間,曾為朝廷燒制貢瓷。宋代晚期以燒青瓷為主,胎薄質堅,釉面光潔勻靜,色澤青幽,呈半透明狀,十分淡雅。裝飾有刻花、印花,結構嚴謹豐滿,線條自由流暢。紋飾多滿布器內(nèi)外,種類繁多。
此刻劃爐屬北宋早期耀州窯產(chǎn)品,高16厘米,淺淡灰白色胎,無鐵質小顆粒,不施化妝土,釉面光澤度強,爐頂為盤口狀,底足漸小,爐身刻有水波紋,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刀痕有斜度,體現(xiàn)出宋代優(yōu)秀的刻花技法,整體造型古樸莊重。
北宋魯山段店窯五管瓶
五管瓶通體施青綠黃釉,唇口貼花,肩飾五圓管與腹相通,造型穩(wěn)重,制作精巧,是流行于兩宋的一種瓶式,因瓶肩部各面分布著多圓形管而得名。在南北方窯址及五代以后墓中常出現(xiàn)多管造型的器具,肩上豎立數(shù)個圓管的唇口瓶,有學者認為是燭臺,有稱為插花的,其用途尚難定斷,但在墓葬中做為“谷倉”用意為合理。
關于這件五管瓶的用途,是生活用品、裝飾用品或殉葬用品,學者會存在不同看法。個人認為,這件五管瓶作為觀賞的藝術擺設品很有可能是死后陪葬作為盛放糧食的一種冥器,即在瓶內(nèi)裝谷物,葬于墓中,作為主人的“谷倉”存放糧食的倉庫,自然就成了財富的一種象征。當時的富人之家為了炫耀攀比,從此谷倉作為冥器中最重要的一種形式,為升仙路上的一筆“冥財”的用途比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