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圣泉寺,位于福州市(晉安區(qū))鼓山鎮(zhèn)園中村境內(nèi),始建于唐代景龍?jiān)辏ü?07年),初名“法華寺”,傳說僧人懷一苦于寺內(nèi)用水困難,一日見兩禽爭(zhēng)斗,十分好奇,以杖拄地,頓時(shí)泉水涌出,故而在唐開元元年(713年),寺廟更名為“圣泉寺”。
說起鼓山“涌泉寺”,相信家喻戶曉,可說起鼓山“圣泉寺”,卻知者寥寥,孰不知“圣泉寺”不但也是一座與“泉”有關(guān)的寺廟,而且它的建寺時(shí)間比“涌泉寺”還早。
據(jù)《榕城考古略》記載:“圣泉寺,在東山,舊名法華”。說的是圣泉寺在東山,原名“法華寺”。另?yè)?jù)乾隆年間的《福州府志》記載:“圣泉寺,在遂勝里,唐景隆元年建”。經(jīng)查,東山在清道光時(shí)歸屬遂勝里,離東門十余里,是古時(shí)人們郊游踏青的勝地,有圣泉寺、大乘愛同寺、榴花洞、獅子峰、松塢、虞公庵、龍首澗、獅子亭等諸多名勝。而圣泉寺建于唐中宗景隆元年(709年),比涌泉寺(建于后梁開平二年,908年)還早兩百年。明末時(shí)謝肇淛游東山,作《圣泉寺》詩(shī),也提到“東山開寶剎,傳是景龍年”。
圣泉緣于一個(gè)再平常不過的傳說,《三山志》《閩書》《榕城考古略》都有記載,原文是“僧懷一始卜居于愛同寺之西,苦乏水。忽一日,二禽斗噪于地,異之,因卓錫其所。有泉如縷,俄而涌溢,人乃礱石環(huán)其口。寺舊名法華,先天二年立今額,唐劉軻記”,說的是唐朝國(guó)師懷一居于大乘愛同寺(毀于黃巢之亂)之西,飽受無水之苦,忽然有一日,有兩只禽獸在此爭(zhēng)斗,喙地噪鳴,感到十分好奇,遂以杖拄地,頓時(shí)有泉涌溢,懷一鑿地為井,環(huán)石分之,南注為池,東注供汲瀚。到了唐玄宗先天二年(即開元元年,713年),由劉軻題記,改寺名為“圣泉寺”。
圣泉寺倚山而建,坐北向南。該寺規(guī)模宏偉,名勝甚多,據(jù)《榕城考古略》記載:“寺有唐(書法家)李邕《懷道塔碑》、皇甫政《懷一塔碑》,又有文殊巖、多寶塔、天臺(tái)井、放生池、神移泉、芝塢、蟄龍軒、涵虛沼、御書堂諸勝,今多頹廢”。寺中有六奇:分別是道一二師碑、天降舍利、松不棲禽、梁不巢燕、池不生蛙、庭不生凡草。
寺廟鼎盛時(shí)期,唐代宗曾兩次御書賜匾額。文人墨客也喜歡到寺中吟詠題詩(shī),如宋蔡襄《游圣泉》詩(shī)曰:“源流出何山,涌注知有異”。并自注:“俗傳泉涌則民安,是泉涸十余年,今始涌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游圣泉》詩(shī)曰:“笑問并兒一舉鞭,亦逢佳景暫留連。清暝日抱山腰閣,碧野云含石眼泉。躡屐路通林北寺,落帆門系海東船。閩王舊事今何在?惟有前村供佛田”。宋李彌遜《游圣泉寺》詩(shī):“偶脫塵中一夢(mèng)闌,欲窮幽事遍尋山。靜憐人境雞蟲擾,老愜僧窗枕簟閑。十里秋苔隨屐齒,四更山月上簾顏。登臨物色催詩(shī)興,未信天于我輩慳”。明陳亮《訪圣泉殊上人》詩(shī):“步入金沙地,禪居偶閉關(guān)。碧云凝曙色,紅樹滿寒山。尚覺香緣淺,空攜俗慮還。三車何處演,卻放白牛間”。明徐火勃《游圣泉寺》詩(shī)曰:“東峰晴翠盡陰陰,舊是閩王施寶林。古路斜通松塢遠(yuǎn),冷泉流注樹根深。鐘移別院銷追蠡,錫卓空山絕戲禽。寺額尚存唐代跡,更誰(shuí)重布給孤金”。
明代中葉,圣泉寺建筑大多圮廢。明神宗萬(wàn)歷年間(1573年~1620年),高僧善燦重建佛堂大殿,再振寺聲。然而,總未能遏住名寺衰微的趨勢(shì)。
1961年福建省生物制藥廠(今福州大北農(nóng)生物公司)進(jìn)駐圣泉寺。圣泉寺遭到史無前例的毀滅之災(zāi)。寺前的重要文物鼎鹿橋被生藥廠改建成“工農(nóng)橋”,寺院的大雄寶殿被改為工廠的食堂,寶殿的神像搗毀,連柱子上的楹聯(lián)也不復(fù)存在了。大雄寶殿前地多寶塔被被人盜走(在沒有出示文物移動(dòng)證件的情況下),偷移至福州于山。到上世紀(jì)90年代初,大殿梁斜柱傾,墻壁斑駁,殿頂瓦片參差不全,一派破敗不堪的景象。但仍保留著當(dāng)年明代的單層木構(gòu)建筑的風(fēng)貌,四周雜草叢生。
圣泉寺,一座宏偉、蒼涼、悲愴的千年古寺,渴望新生!2008年,在東山村村民林朝祥等奔走籌劃下,福州大北農(nóng)生物公司在壓力下讓出大殿周圍的部分寶地,重修大雄寶殿,還原圣泉古井。僑胞李生良、宋梅英一家也獨(dú)資捐建觀音閣。千年古剎終于可以鐘聲悠揚(yán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