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圍繞著先行組織者與課堂導入這兩個概念的關系展開討論。他們雖然在功能和新舊知識銜接兩方面存在區(qū)別,但是他們二者又是相互聯系的——課題帶入技術理論范疇包含先行組織者,先行組織者又為課堂導入的設計提供理論支撐。這樣的關系使得在實際教學中以先行組織者策略指導下的課堂導入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先行組織者;課堂導入;區(qū)別;聯系
先行組織者與課堂導入都屬于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最開始的部分,然而對于他們二者,經常會讓我們難以辨別,到底何種是先行組織者的運用,何種是課堂導入的形式,他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必然的聯系或是有著一定的區(qū)別呢?本文將圍繞這些問題來開展論述。
先行組織者是美國認知派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學習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他主張在正式學習新知識前應向學生介紹一種他們比較熟悉,同時又高度概括性地包含正式學習材料中的關鍵內容。
課堂導入在我國直到1997年才真正開始成為學者們的研究對象。所謂課堂導入是指在課堂教學伊始的3-5分鐘內教師和學生所有教學活動的總稱,目的是讓學生形成課前的心理準備并進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教學行為方式。
一、先行組織者與課堂導入的區(qū)別
首先,在功能方面。從奧蘇貝爾的定義可知,先行組織者的一大功能就是學習者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在他們已經知道的東西和需要知道的東西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調動認知結構中與新學習材料有關知識,將其作為“生長點”去同化和吸收新的知識,進而有意義地獲得新的知識。雖然有人認為先行組織者有吸引和維持學生的注意力,拓寬學生認知視野等功能,但其最主要的功能還是以“橋梁”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穩(wěn)定、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它就猶如一個帶著固著點的“主干”的樹狀結構,將知識形成一個清晰的系統(tǒng)體系,便于學生掌握和遷移。 然而對于課堂導入的功能,眾多學者都指向“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其次,在新舊知識銜接方面。在先行組織者概念中,新舊知識間的銜接并不等同于導入中的復習導入,即對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的簡單操作。這也是人們經常把復習導入與先行組織者這兩者概念相混淆的地方。相反,先行組織者通過創(chuàng)造一個概念性機構來進行教學,例如:在描述內戰(zhàn)主要戰(zhàn)役之前,先討論內戰(zhàn)起源;在介紹有關直角概念之前畫出直角、等邊和等腰三角形的例子;在引入明喻和暗喻概念之前,先描述修辭格的含義。所有的這些“內戰(zhàn)起源”、“各種角的形狀”和“修辭格”都是一種在講述新知識前創(chuàng)造的一種高于新知識的高水平、包攝性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開始新內容的學習。而不是單純的在新知識學習之前對以前或上節(jié)課的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
雖然先行組織者和課堂導入兩者存在差異,但雙方還是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即課堂導入技術理論范疇包含先行組織者,先行組織者又為課堂導入的設計提供理論支撐。
二、先行組織者與課堂導入的聯系
一方面,課堂導入技術理論包含先行組織者。奧蘇貝爾按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的熟悉程度,將先行組織者分為兩類:陳述性組織者和比較性組織者。
當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完全陌生,則需要設計一個概括水平、包容水平高于新學習材料的組織者,這樣的組織者被稱為陳述性組織者。在教師教學活動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它的使用。例如,在學習《傷仲永》、《孫權勸學》兩篇文言文之前呈現“組織者”蜀鄙二僧的故事,即利用這一“組織者”為學生學習兩篇課文提供“為之則易,不為則難”這一陳述性“固定點”,進而促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將要學習的文章。在這個例子當中,陳述性組織者是以故事導入的形式存在,但較之于單純的故事導入其更有利于調動學生認知結構。而故事導入屬于課堂導入技術之中,又鑒于課堂導入技術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從這個角度看,陳述性組織者是包含在課堂導入技術理論中的。
當學生面臨對新的學習任務并不完全陌生,其認知結構中有適當的觀念能與新知識聯系,但愿有概念不清楚或對新舊知識間關系辨別不清,可設計一個指出新舊知識異同的組織者,這樣的組織者被稱為比較性組織者。例如在教蘇軾的《赤壁賦》時,將具有相似時代背景、思想情感的文章——《念奴嬌·赤壁懷古》進行比較導入新課,則可發(fā)揮“比較性組織者”的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理,例子中比較性組織者的作用相當于導入中的比較舊知識導入,比較舊知識導入又是屬于課堂導入技術的一種,然而課堂導入技術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比較性組織者同樣也是包含在課堂導入技術理論之中。
從以上結論來看,構成先行組織者的陳述性組織者和比較性組織者都包含在了課堂導入技術理論之中,那么課堂導入技術理論當然也就包括了先行組織者在內。以上關系可從下圖看出:
另一方面,先行組織者又為課堂導入設計提供理論支撐。課堂導入是教師課堂行為的起始,而先行組織者的運用也主要體現在學習新材料之前,尤其是對以知識和內容為主的教學活動導入指導中其作用尤為突出。先行組織者理論可以指導我們在“先行組織者的教學模式”框架下,合理導入學生已有知識并使之與當前學習任務有機聯系起來,進而去同化或吸收新知識,形成系統(tǒng)知識體系,最終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引用舊知識的導入時,可運用先行組織者中陳述性組織或比較性組織的理論來判斷類比引入和對比引入的適用情況等。
因此,可以說先行組織者與課堂導入這二者是相互區(qū)別又是相互聯系的辯證關系。同時也正是由于先行組織者在功能上的優(yōu)勢,可以讓我們在課堂導入中以先行組織者理論作為依托。那么在以先行組織者策略指導下進行課堂導入有何意義?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四、先行組織者策略的指導下進行課堂導入的意義
有利于建立認知框架,順利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學生的認知行為發(fā)生預期變化,如果新課導入的作用僅表現在吸引學生興趣,那么導入變流于形式,不利于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
分解任務難度,確定教學切入點。運用先行組織者所導入的知識是學生在教學開始之前必須掌握的知識技能,而且通常是指那些與學習新課題有關的、必不可少的知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