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有著豐富的內涵,最能影響人的精神世界。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边@昭示了語文教學在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還要進行德育滲透,以此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道德水準。 教會學生做人,就是對學生的性格、氣質、能力、情操等方面引導,這是對學生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德育非說教所能及也,德育于無聲處聽聲音,把德育融于教學中特別是語文的教學中才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因為,國學中所滲透的德的思想是任何學科無法匹及的。
一、語文教師是實施德育教育的主力軍
“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边@是古訓。語文教師是學生的人格教科書,其人格魅力對學生產生特殊的人格感召力。因此,語文教師必須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
1、全新的教育理念
(1)培養(yǎng)現代人的觀念
我們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語文教師不應該把目光僅僅停留在升學率上,而是要對學生的前途負責,這也是對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命運負責。
(2)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發(fā)展和提高學生的主體性,造就未來社會的行為主體。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意識到以學生為主體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并使自己成為獨立的、自主的、創(chuàng)造的、追求真善美的主體。
2、以師之品,言傳身教
烏申斯基說過:在教育中的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古語“言教莫如身教”,講的就是這一道理。教師每天都會把自己的思想和舉止“曝光”在學生面前,對學生產生著直接的、廣泛的和深刻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完善自身的人格體系,讓誠實守信、友善謙和、言行一致、堅韌勤勞等美德自然流露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自然流露在舉手投足之間,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審美作用,進而成為學生效仿的楷模。無言的人格示范往往能遠遠超越刻意的“教育”,其間所蘊含的道德修養(yǎng)會悄悄地滲透到靈魂深處,慢慢感化學生的心靈,激勵他們去求真、求善、求美,形成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
(1).淵博的知識內涵
○1扎實的專業(yè)知識
具有精湛專業(yè)知識的教師,將會給那些正要走上人生征途的青少年帶來深遠的影響。在專業(y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水平高,課講得好,又能理論聯系實際地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不僅能使學生獲得某些規(guī)律性知識,還會給他們以思想方面的啟迪,學生會從藝術形象中獲得思想的陶冶,從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情操、意志、性格等受到熏陶感染。
○2廣博的社會知識
現代社會注重個人的發(fā)展。為了適應社會,現代人才需要博學多才。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在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增加知識含量,如環(huán)保、交通、人口、人權等方面的知識。教師授課語文的過程中,不應只停留在單一學科的傳授,還應該把語文學科知識與其他知識融會貫通,使學生接近生活,從而增強他們適應社會的信心。
(2).有魅力的教師人格
自由的思想,鮮明的個性,執(zhí)著的追求是語文教師不可缺少的人格魅力,自由的思想讓學生的語文的學習中體會到思想的快樂,從面激發(fā)思考,引發(fā)學生對生活、社會等一切的思索;鮮明的個性是獨立人格的表現;執(zhí)著的追求是人生奮斗的動力。
二、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德育教育的陣地。
語文教材選取的作品大多是名篇佳作,文學性與思想性俱佳,每篇課文都可以成為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課文中充滿了情感,包含著對人民的愛、對祖國的愛、對大自然的愛、對藝術的愛、對勞動的愛,這是人的高級情感,也就是說,課文中的情是引導“學做人”的必要鋪墊。然而,思想不是靠講解傳遞的,它是在感覺中、在認識過程中產生的。因此,語文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抓住切入點,巧作引導,設法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美好情感世界中,讓他們在其中得到熏陶與感染,從而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朱自清的紀實散文《背影》,許多年來被選入語文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它之所以能打動學生,在于它充滿了親子之愛。這是個永恒的主題,又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自然是經久不衰的。還有,可通過介紹課文作者和時代背景啟發(fā)學生感悟。一些課文的內容盡管沒有直接表現德育內涵,但其作者自身的品質、人格及其生活中表現出的一種特有的精神為世人稱頌,老師在介紹時要加以點撥。
語文教育中,應該更多地將人文精神灌注其中,這也是社會的要求。作為語文教師要選準德育滲透點,讓德育融入語文教學
1.語文教材中蘊含豐富的內容
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領袖人物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跡、精辟論述、名言警句;有國際主義、人道主義精神;有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jié);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氣,這些都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正面人格教育的極好素材。這些內容是課文的重點,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深入闡述,以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成為他們理想的人格目標。
2、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影響
語文教學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信任他們,使他們在品味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關照自我,認識社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
(1)自主學習,展示個性
語文教學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思路,就必須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教師應該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閱讀和理解作品,在此基礎上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使學生在得到藝術享受的同時,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潛質。
(2)深入思考,積極創(chuàng)新
閱讀是文學欣賞的前提,文學欣賞是以個性解放生命意識的張揚為其追求價值的。文學欣賞是培養(yǎng)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來體悟與反思;改善著學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構成的過程。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的就是及時肯定學生的一些獨辟蹊徑但又合乎情理的見解。
21世紀的人接受教育不再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自身適應社會發(fā)展而使個人能力得以充分發(fā)揮。這就需要出現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與之同步,從而使人在增張知識的同時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