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訪者基本情況
群,女,高一學生,就讀于住宿制學校。由于受家庭教育中母親的影響,所以性格有點偏激,在人際交往中碰到比較大的問題,同寢室關系相處不好。性格多疑,關注自我,總懷疑自己身上哪里出現(xiàn)問題,經(jīng)常出入醫(yī)務室。根據(jù)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的反應,該學生在班級和寢室里面人緣不好,總是對他人有比較高的要求,而對自身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則置若罔聞。經(jīng)常覺得別人對她不好,欺負她,不理解體貼她,甚至還感覺委屈,向老師投訴別人,與同學相處中發(fā)生的任何問題,她習慣性的會從別人身上找原因,從來不會試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認為其有認知方面有很多不合理的信念,同時其性格有一定的偏執(zhí)傾向,需要進行長期的輔導,輔導者要對其有比較大的耐心。
表現(xiàn)出的主要問題
無法適應高中的生活,在人際交往中經(jīng)常感受到挫折,導致其情緒很不穩(wěn)定,對學校生活失去信心。由于本身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認知,所以在人際交往中總覺得自己處于劣勢,總感覺他人在欺負她、針對她,同時也不懂得換個積極的角度來看待周圍人的行為與對她的態(tài)度。再加上其性格中的偏執(zhí)傾向使其在班級活動和人際交往中總是固執(zhí)多疑,自以為是,神經(jīng)過敏,總認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所以經(jīng)常與同學發(fā)生摩擦,同時,由于其責任感比較低,經(jīng)常不能完成班級和寢室應完成的任務,事后還將責任推給別人。這對班主任和同學造成了比較大的困擾。同時做事情總以自己的利益是否遭到損害為標準,導致其人際關系很差,影響到她的正常生活,人際關系不好也影響到她的學習。
既往生活史與當前生活情景
學生自述:我的同桌剛開始和我關系比較好,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后就和我不好了,可能剛開始她沒有朋友,現(xiàn)在有了朋友之后,則好象對我產(chǎn)生一種恐懼,像是極力躲著我,我初中的朋友也和她一樣,我覺得她們都排擠我,我覺得她們在背后說我壞話,她們都不屑和我講話了。同學都說我亂開玩笑,就“朋友”這問題,我并不希望改變迎合他人,我想以不變應萬變。所以一直以來人際關系都不好,自述經(jīng)常感覺身體不適,特別怕冷,也特別怕熱,經(jīng)常感冒,覺得自己身體不好。
家庭心理社會因素分析
家庭因素:母親的性格與教育方式對來訪者的性格形成有比較大的影響,同時其一些不合理的認知也來源于其母親的影響。
心理因素:性格中的固執(zhí)、偏激、保守、有點敵對等特征導致其在人際交往中失敗,同時來訪者觀念中的不合理的想法和認知也使其不能與相對于她來說異質(zhì)的同學好好相處,不能以求同存異的原則和同學好好相處,甚至對這些同學有敵對和抵觸情緒。
社會因素:由于剛來到寄宿制的高中,生活環(huán)境改變很多,同時初中升到高中,學習的難度和壓力也增大很多,適應完全新的環(huán)境也對她的心理有一定的考驗。
診斷措施與咨詢方案
第一步:情感投資,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
第二步:根據(jù)ABC理論,采用合理情緒療法,幫助其改變認知,重塑社會自我。
第三步:加強與班主任和家長的聯(lián)系,利用多方面的資源和力量矯正其性格中的不良成分。
本次咨詢個案的智力、情感表達、人際溝通各方面都沒有問題,只是對同一事件和行為的解釋和看法都是從消極一面出發(fā)的,人的信念、價值觀以及評價事物的角度方法導致了不同的結(jié)果,所以我從幾個故事和ABC理論為支持點,鼓勵來訪者從積極的一面來看待問題。主要用了傾聽、同理心、面質(zhì)等咨詢技術。采用的主要是認知療法。后續(xù)也跟蹤咨詢了兩次,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其認知評價方式,但是她能學會試著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和同寢室的關系有一定的改善。同時,偏執(zhí)性格特點的矯正是需要長期的努力,所以我積極與該學生建立了良好的輔導關系,同時我也發(fā)現(xiàn)有利于輔導順利進行的積極因素——該生在幾次咨詢后有改變自己的強烈愿望和對我的足夠的信任。借助于這點,我把握住了輔導的契機,借助該生最近發(fā)生的幾件小事情,輔導該生要積極努力的去嘗試改變,改變其不正確的認知觀念的同時,還要改變其不良的個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該生能處理好與同學的關系,同時也能完成其應盡的搞衛(wèi)生、參與班級活動等責任和義務。同時,認識到其不良性格形成的比較久,所以改變的話還需要加強與班主任和家長的聯(lián)系,利用多方面的資源和力量矯正其性格中的不良成分。
個案分析
來訪者在咨詢過程中一再強調(diào)其身邊的同學都在針對她,比如:打掃寢室、一次小小的摩擦或者她人無意的一句話等等。針對這一問題,我先用認知療法讓她明白很多事情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而她習慣性的會用消極的一面來看待問題。鼓勵其用積極的一面來看待問題。同時注意到她與同學相處中發(fā)生的問題,她習慣性的會從別人身上找原因,從來不會試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首先通過類比分析、比喻等方法讓她認識到問題是出在她身上,而不是她人有意針對她,更不是她人的錯,希望她能不斷完善自己。主要用了傾聽、同理心、面質(zhì)等咨詢技術。采用的主要是認知療法。更在咨詢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其有一定的偏執(zhí)性格,所以在咨詢過后,又有反復,咨詢了好幾次有一定的效果。
效果分析與體會
⑴本個案進行了幾次的咨詢輔導后,人際關系有一定的改善,并能安心進行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但是沒能從根本上改變其認知。
⑵了解到其母親的性格與其比較相似,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其影響比較深遠,所以家庭教育應該引起教育界人士的重視,開辦家長學校,讓教育進社區(qū)。
⑶該個案的性格有一定的偏執(zhí)傾向,而且從小學開始形成,初中已經(jīng)導致其人際關系不良等種種問題,但是沒有引起老師和家長的足夠重視,到了高中其不良性格不僅影響到個案的人際關系,甚至該個案不盡其基本的責任和義務,導致班主任工作的開展都受到一定的影響。所以改變其人格特征并不是一段時間的輔導能夠做到的,但是通過多方努力,該個案已經(jīng)取得明顯的進步,可以說結(jié)果是可喜的。
⑷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溝通和交流對輔導效果有比較好的幫助。由于該個案剛開始的幾次接觸,其情緒比較激動,過來只是哭,不能很好的表達其狀況。在輔導的搜集信息階段就遇到了阻礙,所以我要求該學生通過信件與我交流,有什么想法,或者有什么不好的情緒的時候?qū)懴聛?,每周拿兩次過來,在交流中,我慢慢了解了學生的基本狀況,對以后的輔導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