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奏風格的差異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自身的客觀條件、成長環(huán)境和老師的教學方式都將影響到對一部作品的理解把握和對音樂的處理。因此,只有對一部作品進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再結(jié)合自身的條件和情況,在正確理解作品的基礎(chǔ)上,形成有自己風格但又能符合作品內(nèi)容的二度創(chuàng)作。
【關(guān)鍵詞】演奏風格 作品 風格
一、演奏風格的特點
海菲茲和奧伊斯特拉赫同屬于俄羅斯學派的演奏家,他們的演奏熱情奔放,氣勢宏大,技巧輝煌,盡管系出同門,但演奏風格仍有差異。海菲茲左手揉弦幅度很小但快而有力,表現(xiàn)出的色彩層次豐富,充滿著激動的熱情,右手持弓時食指緊貼弓桿,右肘抬得較高,使整個右臂的力量整個放在弦上,運弓起奏強烈,獨特的揉弦方式和運弓技巧的結(jié)合,構(gòu)成了他獨特的演奏風格。海菲茲還善于用擊跳弓(spiccato),演奏時干凈利落,運弓利索,和左手配合天衣無縫。比較快速的樂曲處理,也是他音樂個性的一部分。
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純樸莊重,音色純凈,演奏時琴弓靠近琴碼,聲音豐滿。演奏特點是揉弦方式、滑音和嘆息式的朗誦調(diào),在演奏大型作品時能夠表達豐富細膩的思想感情。奧伊斯特拉赫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同一個樂句中有的音符加了揉弦,有的音符直接不加揉弦,中間沒有過渡的音符。重視將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對音樂深刻的理解完美的結(jié)合在一起。
二、演奏風格對詮釋作品的影響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要求音響豐滿、充實,要求音色的色彩性強,同時旋律具有歌唱性、抒情性,音樂側(cè)重反映個人的情感,這也是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柴可夫斯基《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正是浪漫主義時期典型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的格調(diào)新穎、獨特,含有很強的俄羅斯民間色彩,海菲茲和奧伊斯特拉赫這兩位根植于俄羅斯民族土壤的演奏家,更能很好的對作品進行理解。
作品的第一樂章具有很濃的浪漫主義色彩,氣勢宏大、輝煌,海菲茲和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都具這個特點,但筆者認為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更能展現(xiàn)這個樂章的特點,演奏時速度適中,收放自如,音色飽滿,在樂句的處理上,很有“粘稠感”,更具歌唱性。
第二樂章充分的反映了浪漫主義后期懷舊、憂郁的情緒,奧伊斯特拉赫在這個樂章的演繹可謂感人制勝,充分發(fā)揮他抒情的特點,他運用擅長的獨特的揉弦方式和嘆息式的朗誦調(diào),正是符合這個樂章的旋律特點。
這部作品發(fā)揮了小提琴絢爛的演奏技術(shù),以大量的跳、拋、頓等弓法為重點,在第三樂章中更是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海菲茲和奧伊斯特拉赫都具有高超的演奏技術(shù),演奏炫技性片段時更是讓我們嘆為觀止。第三樂章表現(xiàn)了一幅熱鬧、歡騰的舞蹈場面,塑造出俄羅斯民間的人民共舞的激烈場景,柴可夫斯基在這個樂章賦予琴弓跳動的魔力,使它活了起來,海菲茲和奧伊斯特拉赫在這個樂章的演奏的速度都是超過作曲家的標記速度,兩位演奏家在這個樂章的精彩演奏不僅讓我們領(lǐng)略了他們高超的技藝,更是讓我們體會到柴可夫斯基在這個樂章中所描寫的俄羅斯民族的特性,但筆者認為海菲茲擊跳弓在這個樂章的運用更能將樂曲的內(nèi)容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海菲茲的擊跳弓干凈利索,不拖泥帶水,左手的顆粒型極強,與右手這種特有的運弓方式完美的結(jié)合在一起,更能表現(xiàn)這個樂章強烈的節(jié)奏律動。
三、影響演奏風格差異的因素
表演藝術(shù)的魅力就在于多樣化的藝術(shù)風格,不同背景下產(chǎn)生的不同的演奏風格正是我們追求的可貴之處。海菲茲表演時表現(xiàn)出的強烈的動力感,激動的熱情和奧伊斯特拉赫飽滿的聲音,抒情的旋律都是音樂個性的表現(xiàn)。正是因為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師承關(guān)系的不同,因此影響到對作品的理解和掌握,因而形成各自的演奏風格和特點。
1、成長環(huán)境
亞沙·海菲茲三歲開始接受小提琴的啟蒙教育,父親發(fā)現(xiàn)他過人的才能,便把他交給當時在維爾紐斯音樂學院任教的埃里爾斯·馬爾金教授學習,第二年,年僅六歲的海菲茲就成功的在音樂會上演出了門德爾松《e小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9歲,被奧爾教授看中收為門徒。在隨奧爾教授學習6年之后,便掌握了所有的演奏技能,1917年16歲的海菲茲在美國的首演音樂會轟動到,人們將這場音樂會譽為“劃時代的音樂會”,他也因此成為了20世紀小提琴屆的領(lǐng)軍者。1925年,成為美國公民。
奧伊斯特拉赫從小就表現(xiàn)出了音樂的天份,對音樂有著很直接的反應(yīng),五歲就隨敖德薩音樂學院的教授斯托利亞爾斯基開始學習小提琴,在他15歲考入敖德薩音樂學院后,仍然由他的啟蒙老師授課,這對他也是終生受益的,奧伊斯特拉赫在16歲時便舉行了一生中首場音樂會,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兩年后,在畢業(yè)音樂會上的演出成功的展現(xiàn)了他的技藝和才華,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奧伊斯特拉赫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進行巡演,當他在1937年,“第一屆伊薩伊國際小提琴比賽”中藝壓群雄,獲得第一開始,使他走上了國際舞臺?!叭绻f“俄羅斯提琴學派”代表著20世紀提琴演奏藝術(shù)發(fā)展主流的話,那么當一大批猶太裔的著名提琴家相繼流向西方之后,奧伊斯特拉赫則當之無愧的成為實際意義上的蘇聯(lián)小提琴學派精神領(lǐng)袖,他對于小提琴藝術(shù)的巨大貢獻堪以永垂史冊。”在夏宏編著的《20世紀弦樂大師 》一書中是這樣評價奧伊斯特拉赫的。
2、師承關(guān)系
海菲茲和奧伊斯特拉赫同屬于一個學派,海菲茲的老師正是俄羅斯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奧爾,奧伊斯特拉赫的老師斯托利亞爾斯基也是奧爾的學生。奧爾最大的教學特點就是善于用高超的技藝來揭示樂曲的內(nèi)容,要求音準精確、聲音純凈、技巧高超,讓學生能夠發(fā)揮自身特有的風格,展示自我的個性,在演奏中既要表現(xiàn)出每一位演奏家的個性,又要保持作品風格的完整性。
作者簡介:高源(1985—),女,漢族,甘肅人,甘肅建筑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yè):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