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演員喬治·克魯尼就要結(jié)婚了。已經(jīng)53歲的克魯尼將于2014年9月第二次走入婚姻殿堂,他的未婚妻是一位人權(quán)律師——阿邁勒·阿拉姆丁。
離異10余年后再次成婚,對于克魯尼來說是件大事,對于媒體也是。英國《每日郵報》就“挖”出猛料,稱克魯尼的丈母娘芭利婭出于宗教的原因不同意這門婚事。報道說,芭利婭認為自己的女兒可以“嫁得更好”,并且應(yīng)該按照德魯士家族的傳統(tǒng)完婚。按照當(dāng)?shù)貍鹘y(tǒng),德魯士女人只能嫁給有相同信仰的男人,否則就視為改變信仰,要被逐出社群。
在《今日美國》上,克魯尼發(fā)表回應(yīng)聲明,言辭犀利地戳穿《每日郵報》的虛假新聞:“阿邁勒的母親就不是德魯士人;在我們相戀時,她(芭利婭)也沒去過貝魯特;她絕對不會反對我們的婚姻?!彪S后,《郵報》主編查爾斯·加賽德親自致歉,網(wǎng)站也隨即刪除了報道文章??唆斈岜硎?,對于媒體這類編造事實的行為,他并不在乎。但是,這次事件卻“關(guān)涉更大的問題”。此前,有一些德魯士女子嫁給有其他信仰的男子后慘遭殺害。在克魯尼打算完婚之際,《郵報》提及這一極端傳統(tǒng),這讓一向很少在公眾面前提及私生活的克魯尼忍無可忍。他在聲明中義憤填膺地說,“讓我再來重復(fù)一遍《郵報》都說了什么:新娘將死于非命……”
身為一名記者的兒子,克魯尼深知言論自由的重要性。而作為公眾人物,容忍“狗仔隊”刨根問底又是無奈的負擔(dān)。但是,言論自由有其界限,名人忍耐也有其限度。這一次,克魯尼認為《每日郵報》已經(jīng)超越了所有的臨界點。
媒體對公眾人物進行報道,言論的界限在哪里?公眾人物容忍媒體報道的限度在哪里?合法報道與新聞侵權(quán)的界限,又在哪里?
在早期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史上,煽動性言論,連同淫蕩下流的、褻瀆神靈的、誹謗中傷的、侮辱污蔑的言論,幾乎很難受到憲法的保護。在“查普林斯基訴新罕布什爾州”一案中,美國最高法院認為,上述這些言論是表達自由的濫用?!耙坏┍磉_出來,只會造成傷害,或者破壞和平,對于追求真理毫無助益,社會價值不高?!?/p>
但是,在隨后幾年的發(fā)展中,言論自由保護的范圍逐漸擴大,之前不被保護的言論也在第一修正案的不斷解釋中重新被合法化,這其中就包括煽動性言論。1969年,美國3K黨成員布蘭登伯格因為拍攝了一部電影,宣揚對美國黑人和猶太人施加暴力而被起訴。案件上訴到美國最高法院,煽動言論不被保護的傳統(tǒng)被推翻。法院認為,只有在鼓吹暴力的言論會促使緊迫的非法行為時,才不受美國第一修正案的保護。
至此,煽動言論本身脫離了不法性,不再像曾經(jīng)那樣敏感。有人甚至還提出了所謂的“煽動權(quán)”??梢钥闯觯谂袛嘌哉摵戏ㄐ詴r,暴力和言論之間的關(guān)系成為了關(guān)鍵。原則上,言論將受到保護,當(dāng)言論成為暴力的起因,并且二者的關(guān)系達到一定緊密的程度時,才存在限制言論的正當(dāng)理由。
克魯尼提到報道涉嫌煽動暴力,《郵報》無從辯駁。但他后來還提到“這種煽風(fēng)點火的行為應(yīng)該視為犯罪”,則有些言語夸張了。言論和暴力的緊迫性和相關(guān)性分析有賴于縝密的司法平衡,克魯尼保護家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這里言論是否構(gòu)成真正的威脅,并不是一個可以直接拍板的事實。
言論自由的一個重要面向,是它所保護的不僅有好聽的言辭,還有令人不悅的話語。在煽動暴力言論的問題上,真正值得重視的,不是煽動,而是暴力。后者是對社會安全與和平的頭等威脅。但是,對抗暴力卻不是限制言論的理由。只有當(dāng)言論與暴力的因果關(guān)系鏈足夠明晰,達到“緊迫性”的要求,干涉言論自由才擁有了正當(dāng)性。此時,言論不僅僅是思想的載體,而已然超越了原有的語境,成為了非法行為的導(dǎo)火索。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xué)傳媒法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