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漢語言中都有一種稱為“中動結(jié)構(gòu)”的特殊句型。“中動詞”作為中動結(jié)構(gòu)的重要表現(xiàn)手段,一直是中外學者研究的熱點。本文擬從屬性、條件、成因等方面,分別對英漢中的“中動詞”進行對比研究,旨在從認知角度探討“中動詞”的形成理據(jù)和語法化過程。
關(guān)鍵詞:中動詞 中動結(jié)構(gòu) 認知理據(jù) 語法化
一、引言
英漢語言中都有一種特殊的句型——“中動結(jié)構(gòu)”(Middle Construction)。所謂“中動”,首先是指一種語態(tài)(voice)。中性語態(tài)介于主動語態(tài)與被動語態(tài)之間,既可以指動作,也可以指狀態(tài),具體所指由動詞自身隱含意義或所處語境決定。“語態(tài)”一般被看作語義的范疇,可分成三類:始動(operative)、受動(receptive)和介于兩者之間的中動(middle)。請看下面的一組例句:
(1)a.John opened the door.(始動)
b.The door was opened.(受動)
c.The door opens easily.(中動)
比較這三個句子可知,中動詞(middle verbs)之所以有別于其他動詞,是因為其域內(nèi)論元出現(xiàn)在主語的位置上,但動作并非以被動形式出現(xiàn)。漢語的中動結(jié)構(gòu)很豐富,許多漢語小句在句法層面沒有使動者的體現(xiàn)成分:
(2)a.德語難學,非下功夫不可。
b.瓷器容易打碎。
這類句子又被稱作受事主語句,常以一些附加成分為標志。呂叔湘指出,“動詞前面附有要、好、難、容易等或后面附有表可能性的得、不等附加成分?!盵1]
最簡方案對生成語法的結(jié)構(gòu)模式作了調(diào)整,生成過程被視作一個從“詞庫”(lexicon)中提取詞項進行推導、演算(computational)的過程。因此語言的差異主要源于詞庫。英漢兩種語言中的中動詞很相似,本文擬從屬性、條件、形成等方面分別對英漢中的中動詞作一個宏觀的探討,從認知角度對英漢“中動詞”的形成理據(jù)和機制進行簡單探討。
二、英漢中動及中動詞對比研究
(一)英語中動定義及分類
Givón[2]列出的中動語態(tài)歸類標準中指出,動詞是固有的及物動詞(inherently transitive),主語是語義賓體(semantic undergoer)。如:
(3)a.The book is selling well.
b.The book just sits on the shelf.
上例a是中動語態(tài)的句子,b是主動語態(tài)的句子。a中動詞“sell”可以是及物動詞,而b中“sit”不能做及物動詞 (不能說“sit a book”)。a中主語是賓體,我們可以把它轉(zhuǎn)換成一句幾乎完全等同的以“book”作直接賓語的句子;b無法做這樣的轉(zhuǎn)換。所以我們說b中的“book”不是賓體。中動在英語中不是正式的統(tǒng)一語法結(jié)構(gòu),也就是說它沒有一致的形態(tài)或句法標志[3][4]。
(4)a.Marry broke the glass.
b.The glass was broken by Marry.
例(4)a是典型的主動句。主語是“主體”(ACTOR),有一個明顯的“賓體”(UNDERGOER),是施動者通過“事件”(EVENT)來實現(xiàn)的。主動句不需要及物,但句中單獨的受事賓語的出現(xiàn)是句子的主動意義的象征。被動與中動通常是“歷時相關(guān)”(diachronically related)的;但是它們在英語中是共時相分(synchronically distinct)的。同中動一樣,被動包含被影響主語,如b中的“the glass”。就像主動一樣,被動包含單獨的賓體和主體。上例表明了中動的構(gòu)成,特別是表結(jié)果或工具的中動(resultative of facilitative middle):
(5)The glass broke.
上例中主語是賓體,動詞可以做及物動詞(盡管這里不及物),而且沒有清晰可辨的主體。表結(jié)果的中動注重的是動詞對賓體的影響,而在工具中動中,賓體至少對動作行為有部分責任。另外一種中動稱為“身體動作結(jié)構(gòu)”(body-action structure)。Kemmer認為這種中動包括“通過自己的身體或影響自己身體的行為”(actions carried out on or through one’s own body)。如“Kate bathed”中,主體和賓體是相同的,該句沒有獨立的語法賓語。另外一種與中動密切相關(guān)卻又相對獨立的的結(jié)構(gòu)是英語的“反身結(jié)構(gòu)”(reflexive)。如“Kate dressed herself”。此句有語法賓體,但是該賓體在語義上沒有獨立于主體。因此,反身結(jié)構(gòu)主要是句法層面上的。但是與中動相同的是,反身賓體在語義上等同于主體。
在及物主動或被動句中,主體和賓體的分離最大,無論是語義上還是句法上。在反身結(jié)構(gòu)中,主體和賓體在語法上的分離,但是卻在語義上“互見”(coreferential)。中動句中(無論是表結(jié)果、工具還是身體動作),主體和賓體都沒有語法上的分離,而且在語義上也相互融合。
(二)英語中動詞
1.屬性
討論中動詞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動詞的分類。按照傳統(tǒng)語法,動詞有兩大類:及物(transitive)和不及物(intransitive), 動詞的及物性(transitivity)一直是討論的熱點。中動結(jié)構(gòu)的主語只能是域內(nèi)論元,因此中動詞可以視作非賓格用法的及物動詞。因為及物性只是針對具體用法而言的,中動詞可以認為是非賓格/作格詞(unaccusative/ergative)。而中動詞又并不完全等同于ergatives。動詞可分為狀態(tài)動詞(states)、行為動詞(activities),完成動詞(accomplishments)和績效動詞(achievements)。英語中狀態(tài)動詞和績效動詞不能構(gòu)成中動句:
2.中動詞限制條件
條件一:影響效應
“影響效應”又叫“語義參與”(semantic involvement),是指某些句型結(jié)構(gòu)要求只有語義上受到動詞直接影響的詞組才能在該結(jié)構(gòu)中出現(xiàn)。例如:“張三揍李四”,李四受影響了;“張三等李四”,李四不受影響;“張三開車”,車受影響了;“張三怕坐飛機”,飛機不受影響[5](P283)。英漢語中不少結(jié)構(gòu)都要受到影響結(jié)構(gòu)的語義限制,中動是其中的一例。動詞的對象歸為受事(patient)還是歸為賓體(undergoer),取決于動詞。“Patient”是動詞直接作用產(chǎn)生影響的對象,“undergoer”則沒有受到完全的影響,又被稱作“weak patient/affected”,不能充當中動詞的主語。Fellbaum[6]將動作動詞(action verbs)按其對動作的影響程度分為五類:毀壞類:“李四燒了那封信”;改變類:“李四殺了那條狗”;撞擊類:“李四打了他”;接觸類:“李四碰了他”;無接觸類:“李四找了他”。
把上面的一組句子轉(zhuǎn)換成中動詞,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影響效應:“那封信燒起來很容易”;“那條狗殺起來很容易”;“?他打起來很容易”;“*他碰起來很容易”;“* He finds easily”.
我們可以作一個假設,在一組意思相近,都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動詞中,中動句傾向于選擇其中對動作對象影響最大的(the most affecting),而淘汰其他似乎也合格的動詞。換句話說,中動詞選擇具有“最優(yōu)傾向”(maximal-directed)。
(6)a.*The pudding eats easily.
b.The pudding digests easily.
(7)a.*Tom distresses rather easily.
b.Tom shocks rather easily.
條件二:本質(zhì)性
中動詞的屬性最核心的一條是它具有“泛指性”(genericity),表達動作對象的“內(nèi)在特征”(intrinsic propensity)。因此要判斷哪些詞能成為中動詞,我們還必須借助這一屬性才能說明:“*My savings won’t withdraw”中“savings”會不會“withdraw”取決于其他因素,而不是“savings”本身的性質(zhì)。而在“This wine drinks like water”中,“wine”本身就是用來“drink”的,而且本句的焦點也正在于此。用同樣的邏輯判斷,又如:“His books sell like hot cakes”;“*b. His books buy like hot cakes”?!百u書”/“書賣不賣得出去”涉及一系列因素,內(nèi)容的可讀性,裝幀的美觀程度,等等。換言之,賣不賣得出去很大程度上是由書本身具有的特點(inherent properties)決定的。而買書則不同,我們先得找到要買的書,然后要有錢,等等,因此“買”的行為首先不是由書本決定的。
條件三:副詞
前面兩個條件都是關(guān)于動詞選擇的,實際上中動詞能不能合格同副詞也有關(guān)系,單單“N+V”是不能構(gòu)成中動句的。中動詞語義上要求有行狀副詞(狀語)充當其修飾語,例如“easily”“well”“negation”“l(fā)ike”等等。 如:“*This clothing washes”;“This clothing washes well”;“The door opens easily”。
3.中動詞的形成
關(guān)于中動詞的形成有不同的看法。我們通常認為“The book reads easily”是通過移位造成的,換句話說,它的底層結(jié)構(gòu)應該是 [IP[VP reads the book easily]]。
為了檢驗中動句是否涉及移位,宋國明運用約束理論,給出了如下句子:“Books about oneself read easily;Letters to oneself compose easily”。
根據(jù)Chomsky“約束原則”(Principles of Binding Theory)后應詞“oneself”既然和“讀書的人”(施動者)同標,中動句里就必存在一個隱含的施動者論旨角色。而“格的檢驗”(case filter)告訴我們,所有“NP”都要有格,因此在中動句里,補語必須移到主語的位置以獲得格。上面的句子移位前的底層結(jié)構(gòu)可以寫作[IP[VPфi-read[NP book about oneself i]easily]]。 中動詞結(jié)構(gòu)和被動動詞一樣,都反映了一種“抑制論元角色”(theta-role suppression)的現(xiàn)象。顧陽[7]指出,中間動詞和被動動詞的形成有一個不同點:被動動詞形成之后,被抑制的施事者可以通過介詞“by”在句子中表現(xiàn)出來;中間動詞沒有施事者,只能通過行狀副詞暗示隱含的施事者。但Stroik[8]認為中動詞和被動動詞一樣,可以把外部論元(Agent)放在附加語(adjunct)中。降級的(demoted)的Agent論元可以出現(xiàn)在“for-PP”中作“for”的賓語。如,“a.Physics books always read slowly for Lou”;“b.Bureaucrats bribe easily for Sam”。
綜上所述,由中動結(jié)構(gòu)移位的過程可見,中動詞的“語匯語義”(lexico-semantic)結(jié)構(gòu)和相應的主動詞一樣。
(三)漢語中動定義及分類
漢語中動的定義與英語相似,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十分確切的漢語中動定義。在界定“語態(tài)”時,我們說:“語態(tài)是表示動作與其施動者及受動者之間的關(guān)系的一種動詞語法范疇?!盵9]中動句中主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既是動作的施動者,又是動作的受動者。這類句子既不同于主動句,也不同于被動句。這正是由于其概念介于主動語態(tài)與被動語態(tài)概念之間,或者說它綜合了兩語態(tài)的基本特征。這便是術(shù)語中動語態(tài)的由來。漢語里存在大量的受事主語句,正如前文提到的,一些附加成分往往顯示出所在句子為受事主語句。如,“a.《圍城》念過了”;“b.小李捧不得”;“c.這本書讀起來很容易”;“d.小孩子好蒙”。
這幾類受事主語句中,c、d為典型的中動句,可以分別稱為“起來句”和“難易句”。同前面討論過的英語中動一樣,“這種車”和“小孩子”分別是中間動詞“開”和“蒙”的域內(nèi)論元,經(jīng)過名詞詞組移位提升到主語位置。這個移位過程同樣可以用約束原則來進行檢驗。如,“a.自己的電腦用起來比較順手”;“b.批評自己的報告寫起來特別費事”。同樣地,這組句子的邏輯形式可以寫成:“a.對于某人X, X覺得用X的電腦比較順手”;“b.對于某人X,X覺得寫批評X的報告特別費事”。
為了不違反約束原則甲,我們同樣可以假設一個“ф/域外論元”,如下所示:“自己的車ф-開起來比較順手”?!癗P”移入前的底層結(jié)構(gòu)是[IP[VPфi-用[NP自己i的電腦]比較順手]]。因此,漢語的中間動詞的形成同英語是相同的,都經(jīng)歷了格吸收和名詞組位移。而漢英中動詞的屬性也是大致相同的,都是表示主語的內(nèi)在本質(zhì),具有[+non-eventiveness]的語義特征。
(四)漢語中動詞的限制條件
同英語一樣,漢語中動詞也呈現(xiàn)影響效應。如,“a.這種材料燒起來很容易”;“*b.這種材料喜歡起來很容易”。前文已經(jīng)討論過,材料不受動詞“喜歡”的影響,所以b不成立。可見action verbs是英漢中動詞一個共同的前提條件。但是,在“動作動詞”的范疇內(nèi)部又有什么樣的限制條件呢?先看下面的句子:“a.毛筆用起來不方便”;“b.*Chinese brushes don’t use easily”;“a.這么大的懸崖躲閃起來很容易”;“b.*Cliffs this big avoid easily”。漢語b中,動詞“use”不具有[+most affecting]的特征,不會對主語產(chǎn)生影響,所以不能充當中動詞,而它相應的中文句子則完全成立。再看英語b中,動詞“avoid”完全不暗示“cliffs”本身的性質(zhì),能不能躲開取決于其他因素比如“開飛機的人”。按照以上分析,“avoid”不能成為中動詞,但a還是成立。對比一下英文中的限制條件,我們似乎可以說影響效應對中文中動句的約束比英文弱得多。
三、中動的認知研究
我們認為中動結(jié)構(gòu)的認知理據(jù)是:弱化時間主動參與者(即施事)的作用,而凸顯被動參與者對于事件的發(fā)生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因此該被動參與者處于認知凸顯地位,該事件基體的“中動側(cè)面”(middle profile)因而選擇此被動參與者為子句射體,即主語,并且選擇主動態(tài)謂語形式,而事件的主動參與者不被編碼進此側(cè)面,而僅存在于基體中。因此,它雖沒有句法地位,我們卻能感受到中動結(jié)構(gòu)蘊含一個施事。從另一方面來看,一個被動參與者要在一個事件中凸顯(salient)出來,并被選擇為一個主動態(tài)句子的射體(trajector),它就必須能對事件的發(fā)生發(fā)揮至關(guān)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所以中動構(gòu)句必須滿足責任條件,即該被動參與者在說話人看來由于某種內(nèi)在特征而使得事件可以以某種方式發(fā)生,或使得事件具有某種特性。
另一方面,中動語義決定了中動結(jié)構(gòu)表述的是一種恒時性特征(time-irrelevant),不以時間為轉(zhuǎn)移。中動結(jié)構(gòu)概括虛擬事件所體現(xiàn)出來的特征,而虛擬事件跟具體時間無關(guān),故而中動結(jié)構(gòu)選擇(一般)現(xiàn)在時。另外,中動結(jié)構(gòu)具有非事件性(non-eventiveness)及類屬性(genericity),這二者是緊密相關(guān)的。同時,主動參與者沒有進入側(cè)面,主語由不具有控制力的被動參與者充當,以及結(jié)構(gòu)中的副詞這三個方面的因素都大大弱化了謂語的事件性,動詞的可及物性降低,事件被轉(zhuǎn)化成關(guān)系或狀態(tài)。可以說中動構(gòu)句是一種把事件轉(zhuǎn)化為關(guān)系或狀態(tài)的過程,中動結(jié)構(gòu)對于動詞的選擇限制也就順理成章。
中動的語法化過程可以流程表明:Middle semantics(Selection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grammatical marker)→Construction of meaning(Grammaticalization)→Meaning of construction。中動語義的概念化激活了語言結(jié)構(gòu)(包括語法標記),然后這個語言結(jié)構(gòu)變得常規(guī)化或語法化了。石毓智指出:“句法和語義都是必不可少的。句法規(guī)律和語義結(jié)構(gòu)之間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9]“句法規(guī)律是現(xiàn)實社會實體規(guī)律的語言影像”[11]。換言之,語義決定了實現(xiàn)該語義的結(jié)構(gòu),這個結(jié)構(gòu)就是該語義的結(jié)構(gòu)(我們稱之為“construction of meaning”)。語法化過程中,這個結(jié)構(gòu)獲得了一種結(jié)構(gòu)語義,使得該結(jié)構(gòu)自身具有了意義(我們稱之為“meaning of construction”)。
四、結(jié)語
從上述討論中可以看出,英漢中動存在相似之處,但也有明顯差異:
中文語言重內(nèi)在意念,多“話題突出”(topic-prominent)結(jié)構(gòu),句子的任何成分都可以充當主語,因此主語和動詞之間的選擇關(guān)系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盡管中動結(jié)構(gòu)有自身較為嚴格的論旨關(guān)系限制,中文不受形態(tài)約束的特點必然也會影響,從而擴大中動詞的可選范圍。
本文討論了英漢語里中動詞的語義特征、限制條件以及形成過程。在這幾個方面英漢語都呈現(xiàn)出很大的一致性,而某些限制條件——比如影響效應對兩種語言的約束程度又有不同,體現(xiàn)了語言的共性和個性。總的來說,英語中動的能產(chǎn)性較低,約束性較強;漢語中動能產(chǎn)性較高,約束性較弱。研究表明,中動的句法結(jié)構(gòu)和它所要表達的語義是相符的,其形成是為滿足中動語義表達意圖而對句法結(jié)構(gòu)和語法標記進行選擇的結(jié)果。中動結(jié)構(gòu)本身具有很深刻的認知動因,并因此而約定俗成和語法化。
參考文獻:
[1]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453.
[2]Givon,T.Historical syntax and synchronic morphology:
an archaeologist’s field trip[J].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93,(7):394~415.
[3]Huddleston,Rodney.The clause:Complements[A].In Rodney
Huddleston and Geoffrey K. Pullum(eds.).The Cambridg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307~308.
[4]Quirk,R.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85:735~736.
[5]宋國明.句法理論概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283.
[6]Fellbaum,C.On the middl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 Club,1986:132~138.
[7]顧陽.論元結(jié)構(gòu)理論介紹[J].國外語言學,1994,(1):78.
[8]Stroik,T.Middles and Reflexivity[J].Linguistic
Inquiry,1999,(1):119~131.
[9]杜建,孫玉榮.英語中被動語態(tài)的獨立性與中動語態(tài)的概念分析
[J].山東外語教學,1994,(3):73~79.
[10]石毓智.語法的認知語義基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0:17.
[11]石毓智.語法的形式和理據(jù)[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6.
(趙朝永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 2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