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般”由動詞“(小舟)盤旋”發(fā)展演變?yōu)榱吭~,經(jīng)歷了由專指到泛指、由行為域到對象域再到物量域的轉(zhuǎn)變。
關(guān)鍵詞:“般” 量詞 演變
量詞“般”在初唐產(chǎn)生,在《孫真人千金方》中只出現(xiàn)了一例:
(1)鳥麻膏:主諸漏惡瘡,一十三般丁腫,五色游腫,癰癤毒熱,狐刺蛇毒,狂犬蟲狼六畜所傷不可識者,二十年漏,金瘡中風,皆以此膏帖之,惡膿盡即差,止痛生肌。一帖不換藥,唯一日一度拭去膏上膿,再帖之,以至差乃止。(二十三,二,353)
此后,量詞“般”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并成為“般”的常用義?!鞍恪痹谔拼耙呀?jīng)出現(xiàn),有著多個義項,這些義項出現(xiàn)的時間前后也不一樣。
一、“般”的本義
《說文·舟部》:“般,辟也。象舟之旋。從舟從殳。殳,所以旋也?!北玖x為“盤旋”(王文耀,1998)。[1]我們認為,王文耀把當時的常用義“盤旋”作為其本義,理由有二:一是從許慎的“象舟之旋”和字形解構(gòu)“從舟從殳。殳,所以旋也”來看,“般”的本義應(yīng)是“小舟盤旋”;一是從《漢語大詞典》來看,舉的是同一個例子,是把它作為一個詞來看待的,也就是說“般”與“旋”是同義連用,已經(jīng)成為一個詞了,“般”只是一個詞素,正如Givón(1971)所說:“今天的詞法曾是昨天的句法?!盵2]“般”已經(jīng)由句法單位降為詞法單位,是重新分析的結(jié)果。由此可以看出,“盤旋”不是“般”的本義,而是其后起義。例如:
(2)萬端異類,崇戎總濃般旋。(揚雄《蜀都賦》)
“般”的語義經(jīng)歷了一個泛化的過程:由小舟的盤旋到泛指所有物體的盤旋。
二、“般”的發(fā)展演變
關(guān)于古代漢語的分期,我們采用王云路、方一新(1992)的分期方法:先秦、秦——上古漢語;西漢——上古漢語向中古漢語演變的過渡階段;東漢魏晉南北朝隋——中古漢語;初唐、中唐——中古漢語向近代漢語演變的過渡階段;晚唐五代以后——近代漢語。[3]為了行文的方便,我們也進行了小的調(diào)整,把西漢歸為上古時期;將整個唐代稱為中古漢語向近代漢語演變的過渡時期及近代漢語的初期。
(一)上古——先秦、西漢
“般”一產(chǎn)生就經(jīng)歷了由物到人、由行為的方式到行為的空間轉(zhuǎn)移的過程。如:
(3)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賈誼《吊屈原文》)(王力《古代漢語》:般,通“盤”,盤桓,停留不走。紛紛,紊亂的樣子。)
(4)今虜亡其美地薦草,愁于寄托遠遁,骨肉離心,人有畔志,而明主般師罷兵,萬人留田,順天時,因地利,以待可勝之虜,雖未即伏辜,兵決可期月而望。(《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文》趙充國《條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狀》)
(5)臣材朽學淺,不通政事。竊聞明王即位,正五事,建大中,以承天心,則庶征序于下,日月理于上;如人君淫溺后宮,般樂游田,五事失于躬,大中之道不立,則咎征降而六極至。(《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文》谷永《建始三年舉方正對策》)
(6)將息獠者,擊靈鼓,起烽燧,車案行,騎就隊,纚乎淫淫,般乎裔裔。(司馬相如《子虛賦》)(《史記三家注》《司馬相如列傳》“般乎裔裔”作“班乎裔裔”,裴骃集解引郭璞曰:“皆群行貌也?!?;《史記箋證》也作“班乎裔裔”,“班:依次而行”。)
(7)牛夜鳴則庮;羊泠毛而毳,膻;犬赤股而躁,臊;鳥皫色而沙鳴,貍;豕盲視而交睫,腥;馬黑脊而般臂,螻。(《周禮注疏》卷第四,鄭玄注:“般臂,臂毛有文?!保?/p>
例(2)“般紛紛”中的“般”為“盤桓、停留不走”義,其對象為人;例(3)“而明主般師罷兵”的“般”是“返回”義,對象是人;例(4)“般樂游田”的“般”是“游樂”義,其對象也是人;例(5)“般”為“行貌”;例(6)“般”為“斑紋”。
上古“般”的語義發(fā)展有以下兩個特征:
1.行為域上泛化到轉(zhuǎn)移:由“小舟”到“物”,是一個泛化過程;由“物”到“人”,是認知域的轉(zhuǎn)變過程。
2.認知的焦點由行為域到對象域的轉(zhuǎn)變:由行為域向行為對象域轉(zhuǎn)變——行為的性狀(如“行貌”)和對象自身(如“斑紋”)。
這里還有一個問題:王力認為“般”是“盤”的假借字,“盤桓”是“般”的假借義;問題在于“盤桓”義可以由“般”的“盤旋”義引申而來,其引申也是很明顯的;同時,“盤桓”是“盤”的常用義。如何區(qū)分一個詞的引申義與另一個詞的常用義呢?也就是說,同一個“所指”與不同“能指”之間的關(guān)系是怎樣的?
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所謂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漢語書面語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兩個字形體不同,意義不同,只是由于聲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來代替乙字。例如早晨的zǎo(注:這是現(xiàn)代漢語的讀音;至于上古怎樣讀,還沒有定論。),這個詞本該寫成‘早’,但是《孟子·離婁下》:‘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卻寫成‘蚤’;《詩經(jīng)·豳風·七月》:‘四之日其蚤’,也寫成‘蚤’?!椤谋玖x是跳蚤,早晨的‘早’所以寫成‘蚤’,只是因為二者聲音相同,在記錄zǎo(早,早晨)這個詞的時候,‘早’‘蚤’二字通用。從‘蚤’字說,它之所以當‘早晨’講,是因為它和‘早’發(fā)音相同,被假借為‘早’,借用了‘早’的語義。換句話說,‘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義。總之,古音通假是古書里字形分歧的現(xiàn)象之一,這種現(xiàn)象需要從上古語音的角度加以說明?!边@就揭示了通假字的三個特點:一是兩字之間在語音上相同或相近,這是兩字通假的必要條件;二是兩字在形體上不同,排除了同形字,這也是通假字的必要條件;三是意義不同,所謂的“意義不同”,我們認為是這兩個字在詞義的引申上沒有交叉點,即按照正常的詞義引申過程來看,其中假借字的意義與假借義沒有任何關(guān)系。這是通假字最為重要的條件,同時也是必要條件。還應(yīng)當補充一個條件,那就是兩個字在共時層面上同時存在。這四個條件加在一起,則是通假字的充分必要條件。
根據(jù)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盤桓”義不是“般”的通假義,而是其引申義,也是“盤”的常用義。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一個詞往往有多個義項,其中有它的常用義,也有非常用義;而其中某個非常用義,對另一個詞來說,則是它的常用義。我們不能因為某個義項(即“所指”)對其中一個詞(用“A”來表示)來說是非常用義,而對另一個詞(用“B”來表示)來說是常用義,且這兩個詞同音或音相近,就說“A”是“B”的通假字。否則是對“意義不同”的誤解,或在實際的操作上的失誤。因此,我們認為,王力在《古代漢語》第一冊中所舉“蚤”與“早”的例子是正確的,而在《古代漢語》第四冊說“般”通“盤”則值得商榷。
(二)中古——東漢魏晉南北朝隋
中古時期,“般”仍然有“盤旋”“游樂”“斑紋”等上古已有的語義,還產(chǎn)生了新的語義,如“搬運”“雜亂”“?!薄耙粯印⑺频摹钡?,即“般”的語義由行為域向性狀域和對象域延伸。如:
(8)于是飲者皆醉,日亦既昃。美人興而將舞,乃修容而改服。襲羅縠而雜錯,申綢繆以自飾。拊者啾其齊列,般鼓煥以駢羅。(《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后漢文》張衡《舞賦》)
(9)紛云興而氣蒸,般星羅而流精。(《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后漢文》張弦《瑰材枕賦》)
(10)昔君即世,雖立碑頌,裁足載字,加有瑕般。(《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后漢文》闕名《丹陽太守郭旻碑》)
(11)異世通夢,恨不同生。推子八陣,不在孫、吳,木牛之奇,則非般模,神弩之巧,一何微妙?。ā度瞎湃貪h三國六朝文·全晉文》李興《諸葛丞相故宅碣表》)
例(7)中的“般”雖著眼于行為域,但卻是事物自身的移動: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例(8)中的“般”是“雜亂”義,著眼于所有物體的在整體上是否有序;例(9)中的“般”是“?!?,由“小舟的旋轉(zhuǎn)”的行為域向性狀域轉(zhuǎn)移的結(jié)果;例(10)中的“般”是“一樣”義,著眼于不同類同物的相似性。
(三)唐代——中古漢語向近代漢語演變的過渡階段及近代漢語初期
我們對孫思邈《千金翼方》、王燾《外臺秘要》、王梵志《王梵志詩》(據(jù)項楚考察,王梵志確有其人,出生時間當是隋代,但項楚認為《王梵志詩》并不是一人所作,當是唐代幾百年來許多人共同創(chuàng)作的結(jié)果,即既有初唐的作品,也有初唐以后的作品。[4])及《全唐詩》進行了考察,單用的“般”共有44例(除“萬般”“千般”“百般”“幾般”等復音詞外)量詞“般”不僅與人、顏色、花、松等表具體事物的名詞組合(如例(12)),也與諸如聲音、曲調(diào)等可感而不可觸的名詞組合(如例(13)),同時還與諸如事情、智慧、情感等抽象名詞相組合,如例(14)。由此可見,量詞“般”在初唐一產(chǎn)生,其使用范圍迅速擴大,使用頻率迅速提高,成為“般”的常用義。
(12)唯思萊子來,衣拖五般色。(《全唐詩》卷八百二十七,貫休《寄王滌》)
(13)從此蜀江煙月夜,杜鵑應(yīng)作兩般聲。(《全唐詩》卷六百,裴澈《吊孟昌圖》)
(14)除卻數(shù)般傷痛外,不知何事及王孫。(《全唐詩》卷六百二十四,陸龜蒙《徐方平后聞赦因寄襲美》)
(15)官牛官牛駕官車,浐水岸邊般載沙。(《全唐詩》卷四百二十七,白居易《官?!罚?/p>
(16)供進腋腋御叱般,豈料穹廬揀肥腯。(《全唐詩》卷四百一十九,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縛戎人》)
三、結(jié)語
量詞“般”到初唐才產(chǎn)生,但發(fā)展迅速:與名詞的組合范圍擴大,使用頻率提高,很快成為“般”的常用義。量詞“般”是由“般”的本義“小舟盤旋”引申而來;“般”的語義產(chǎn)生的時代并不完全一樣,有先后之別?!鞍呒y”義和“?!绷x的“般”并不分別是“斑”“?!钡耐伲怯伞鞍恪钡谋玖x“(小舟)盤旋”引申而來。
(本文為2012年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2YBA149]、湖南省情與決策咨詢研究課題“張仲景醫(yī)籍語詞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是湖南科技學院“十二五”重點建設(shè)學科——漢語言文字學、湖南科技學院“十二五”重點學科——文藝學資助項目。)
參考文獻:
[1]王文耀.簡明金文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2]G ivón,Talmy.Historical syntax and synchronic
morphology:an archaeologist’s field trip[M].Chicago: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71.
[3]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
社,1992.
[4]唐王梵志著,項楚校注.王梵志詩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1.
(周孟戰(zhàn) 湖南永州 湖南科技學院中文系 425199;張永發(fā) 湖南科技學院新聞傳播系 42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