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改進和完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使之符合教學過程的客觀規(guī)律,做到科學有序,對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自學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有很大的作用。
一、自讀課
何謂“自讀”?自讀的“讀”是廣義的,它不光指朗讀、默讀、速讀、跳讀或猜讀,也包括閱讀過程中的查字典、查資料、思考、辨析、想象、聯(lián)想、圈劃評注等,它與復述、提問、討論、編提綱等活動相并列,所以它有頗為廣闊的活動天地?!白宰x”的“自”當然是指自己,它與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助、與教師的詳解評議明確地區(qū)分開來,所以它最能顯示“自學的個性”,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特色。
教學計劃只能選擇每一文體的典范作品重點分析,更多的篇目內容要靠學生課外獨立閱讀來完成。所以強調自讀,是為了克服那種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從外部灌輸知識的教學結構的不足,代之以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使他們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
例如,教學《守財奴》一課,要從看、圈、查、點、劃、想六方面入手。讓學生先讀課文,盡量看懂和理解課文內容;在看完原文的基礎上,把文中的生字、新詞圈出;對圈出的生字、新詞,通過查詞典達到理解掌握;再把文章中的重點語句找出來,細心思考品味;然后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落大意;最后提出富有啟發(fā)性的思考題:1.課文中的“守財奴”是指一種什么樣的人?2.小說塑造的“守財奴”形象有什么特點?3.作者是圍繞一個什么中心問題、用哪些情節(jié)來塑造葛朗臺的形象的?在學生思考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
提倡自讀,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強調自讀,能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樂于思考、一絲不茍、不怕挫折的品質。學生通過“自讀”所得的知識,記得牢,理解得深。
二、自問課
根據(jù)高中學生理解力較強的特點,在教知識小短文和淺顯的文言文時,可適當采用此課型。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就課文內容提出各種問題,教師按所提問題的類別、數(shù)量、難度分別記分。這種課堂結構,能使學生充分動腦,獨立思索,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三、討論課
在課堂討論中,高中生與初中生、小學生不同,他們謹慎持重,解答問題力求周密完整,所以他們不愿輕易發(fā)言。這種封閉型的個性特征,是學習中的心理障礙。打破沉悶的課堂氣氛,才能引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學生從被動地吸收知識變?yōu)橹鲃拥靥剿髦R,活躍學生的思維。因此,要根據(jù)教學內容,有意識地采用討論課,使學生在自讀和自問的基礎上,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進行討論。在歸納總結中,要做到“教學相長”,“教學民主”。這類課型適于有一定深度的文章,如,魯迅的《藥》《祝?!返取?/p>
四、講練課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片面地強調傳授知識多一些,學生背書普遍一些,而忽視了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這些問題,正是目前教改中正在逐步解決的。
講,指老師的活動,力求少而精;練,指學生的活動,但學生不是為練而練,而是要通過實踐,逐漸擴大知識面,發(fā)展才智,培養(yǎng)聽、說、讀、寫能力。因此,教師的講,要考慮學生的練,才有針對性。在講練課中,以精講多練為原則,講出質量,練出實效。
五、口頭作文課
作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在日常工作學習中所必須具備的一般寫作能力,它有口頭作文和書面作文兩種形式。例如,在進行說明文體寫作教學時,可首先將文體的寫作知識介紹給學生,然后讓學生課前準備所講的內容。課上講的辦法是,按座位依次上講臺,面對大家講三分鐘。要求:內容知識化、準確化,簡明扼要;語言清楚、通俗、有趣味,做到以姿勢、板書助說話。學生為了講好,課余都會下不少功夫。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說明文體的寫作特點,有的學生知識豐富,會講得妙趣橫生,博得陣陣掌聲,使教學氣氛十分活躍。
同時還要注意,由于課堂教學結構的多樣化,各種課型往往是相互滲透、相互交叉運用的,不能孤立地看待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