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國開始了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改革的核心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 在此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合作學習以其獨特的優(yōu)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合作學習是一種得到廣泛應用和高度評價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它的研究在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zhì)性進展,自上世紀80年代引入中國以來,得到了大力的推廣。王坦先生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zhì)小組中互相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yōu)楠剟钜罁?jù)的教學策略體系?!?/p>
由于在改善課堂內(nèi)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zhì)等方面實效顯著,合作學習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并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它無論在教育理論界,還是在教學實踐中,都備受人們推崇并且影響巨大。
于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不厭其煩地多次使用它,特別是公開課,因為它容易激活課堂,發(fā)人深省。
案例一:《品質(zhì)》課例。
導入新課:在《五人墓碑記》中,張溥對五義士的死作了高度評價,讓我們重新理解了“生得偉大,死得光榮”的含義。這五位義士都是社會底層的普通人,在世俗的社會中,他們根本不會引起人們注意的目光。然而往往正是這些普通人的良知與選擇,奠定了社會的公正,使人類文明傳統(tǒng)得以傳承。下面,我們繼續(xù)來學習一篇表現(xiàn)社會底層人物品質(zhì)的文章。
1.了解作者。
2.學生初讀作品,把握主要內(nèi)容,理清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初識主人公。
3.進入討論環(huán)節(jié)。
該老師倉促將學生分成n組,并且確定了主講人,符合合作學習的要求,不過,請大家注意上面的“倉促”二字。
先設小問題:
(1)作者是怎樣來寫格斯拉兄弟手藝的高超和人品的高尚的?指導提示:①小說開始,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領略了格斯拉的手藝;②先贊美靴子的制作手藝,后介紹制靴人;③從介紹“我”和格斯拉的具體交往中,寫出格斯拉的信譽好,靴子的質(zhì)量高;④和大公司粗制濫造的時髦靴子的對比。
(2)作者為什么對最后一次定貨寫得很詳細?
應該說問得有價值,但是該老師問題設置的邏輯性不強,講的過多,重要情節(jié)處理草率,或者稱其為不到位;學生發(fā)揮的空間不足;而時間摻和得過多,以致于接下來總結(jié)時教師把自己搞得有點急躁。于是到后面大討論小說的主題時,教師便多次用到了“快”字,甚至在卡殼時“取而代之”。如此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案例二:《鈴蘭花》課例。
導入:花有語,引至鈴蘭花代表幸福。
介紹作者,明確目標之后進入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學生按照預先分好的合作小組做好準備(請大家注意“預先”二字)。教師要求學生默看幾分鐘,并給出要解決的問題:(1)本文通過鈴蘭花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2)“我”幾次去地獄?原因、心理、結(jié)果分別是什么?
交流時,教師采用各小組匯報、大組總結(jié)的方式。如,在答第一問時,為了有時間保證學生思考,師問:準備好了嗎?哪位同學起來說一下。生1回答。由于用文章中的話太多,師又問:可不可以簡潔一些,有沒有人要補充?該組生2適時回答。這樣處理可以充分體現(xiàn)小組合作的智慧,而且要求一組補充,能增強凝聚力。到討論主旨時,學生更是積極踴躍。到師問“你是怎樣戰(zhàn)勝恐懼”時,各小組竟出現(xiàn)了搶答局面。最后大組做一精要總結(jié),課堂緩緩落下帷幕。教師得以解放,學生主動性得以充分發(fā)揮。
可見,合作學習應給學生充足時間和盡可能大的交流空間,更得有可合作的、有價值的、能激疑的話題。毋庸置疑,合作學習給教學帶來了清新的空氣,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變得頻繁了。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教師把構(gòu)建新的學習方式理解成為外在的東西,即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上,以為課堂熱鬧了,學生合作、討論了,就是體現(xiàn)了新理念,這是對轉(zhuǎn)變學習方式的誤解。實際上,合作應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jīng)過了自己的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在開展合作學習時才會收到實效。而合作學習最重要的,應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尊重,學會傾聽,學會欣賞,學會共享,并有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這才是最根本、最核心的理念。
鑒于以上,要讓合作學習為“我”所用,真正使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須積極引領,把合作的形式與效果起來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