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是教學過程當中首要的、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上好課的前提。備課應該在備教材、備學生、備目標、備過程、備教法等方面著手,但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就教材而備教材。強調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多是以教師的“解讀”牽動或代替學生的“解讀”,可以說學生是接受式的學習。
新課程理念指出: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強調在合作互助中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順應學生的自我發(fā)展,鼓勵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我探究的學習能力。在新課程條件下,隨著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備課不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詮釋、教學過程的簡單安排、教學方法的簡單展示,備課的性質、功能、方法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fā),在落實學生主體學習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實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上下功夫,在落實學生合作學習上下功夫,在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學生的學習活動流于形式、切實提高課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師備課已升華為教師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那么,面對新課程教師怎樣備課才能促進學生的成長呢?
一、切實考慮學生的發(fā)展,制定全面適當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教學設計中必須考慮的要素,它是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xié)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是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傳統(tǒng)備課中的目標確定是一種知識的預設,新課程的特征具有開放性,要求達成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通過知識與能力、態(tài)度的結合、認知與情感的結合,來實現課程的總體目標。因此,在課時學習目標的制定和把握上,一定要轉變傳統(tǒng)觀念,著眼于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跳出認知技能的框框,注意目標的整體性和全面性。《標準》還提出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過程性目標動詞,所以,學習目標的闡述必須明確、具體,具有可檢測性。
二、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為學生找準真實的學習起點
走講課堂,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上課一開始,學生似乎都會了,都懂了,但教師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備了很詳盡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學生拉回來,讓學生“假裝不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備課時忽視了對學生原有的學習現狀的正確分析,所設的教學起點與實際的學習起點不相吻合。其實,現在學生的學習渠道越來越寬了,他們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已有了相當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積累。所以,應重新認識學生,從學生出發(fā)去備課。
三、認真挖掘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
新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開放性”,即教學內容是基礎而豐富的,呈現形式是豐富而開放的。因此,在備課時要認真挖掘教材的資源,力圖呈現豐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給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維空間。具體做法如下:
1.備教材生成的價值。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的資源,也是師生溝通的中介。充分利用教材,開展創(chuàng)造性教學,是新課程的基本主張。教師是課程的開發(fā)者,研究教材的價值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教材的價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從知識性和人文性兩個方面來考慮。
2.備語文資源的開發(fā)。
語文教學要從單一性向綜合性發(fā)展,注重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思考課內與課外的聯系,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語文的資源無處不在,但要遵循課外服務于課內的原則,課外是對課內的補充和延伸。就一篇課文來講,理解的角度不同,需要的資源也不同,教師代替不了學生的需要。
四、把握“以人為本”的原則,構建新型課堂教學過程
變程序式課堂教學為建構式課堂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學生的基礎上建構的。教師是指導者、組織者、策劃者,教師對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應有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點,研究學生的心理,遵循“教無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則。這就需要教師理解多種教學策略,靈活運用。一般來講,教師要預測的教學程序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應該是符合學生的發(fā)展的。關鍵是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如何藝術性地引導,教師的導向作用更重要。以學生為主體,不是什么事都是學生說了算,在民主的基礎上還要集中,否則就是混亂的,無頭緒的樣子。教學過程的構建,首先要樹立現代的教學觀念,主張以人為本,發(fā)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以“學生的自我嘗試在先,教師的引導在后”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