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北京戶口已不再是“皮鞋”和“草鞋”的分界線。但自5月以來,因為幼升小政策的變化,周圍那些高學歷高智商在首都打拼的非京籍家長,即使坐擁價值數百萬的房產,也難掩內心的煩惱和焦慮。
最近一段時間,《財經國家周刊》等多家媒體就北京幼升小推出系列深度調查,2014年北京幼升小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打破了以往政策慣性,站在了義務教育入學改革的拐點上。憑心而論,本輪多項改革措施值得肯定,比如取消共建生,再如啟用信息服務平臺、用技術手段限制擇校等。但在所有改革措施中,非京籍兒童入學門檻的加高,成為議論乃至詬病的焦點。
事實上,針對非京籍兒童入學提出的“五證”要求始于2011年,并非新增規(guī)定。只是以前尺度把握較松,今年不僅缺一不可,且各區(qū)縣多有細則,極大提升了審核門檻。比如,豐臺、東城、朝陽、通州各區(qū),要求務工就業(yè)證明、實際居住證明和暫住證必須都在本區(qū)。再如,豐臺、西城、海淀要求父母雙方的暫住證必須都在本區(qū)。以通州為例,很多家住本區(qū)的家長未必在通州工作和繳納社保。這些規(guī)定令一些家長措手不及,以至于被認為是北京控制外來人口的一種手段。
北京的戰(zhàn)略定位以及各種資源的緊張,決定了人口政策必將走向“降載”、“瘦身”路線。2013年末,北京常住人口近2115萬人,而根據政府規(guī)劃,在2020年北京總人口規(guī)模應控制在1800萬人左右。為此北京出臺各種政策,但對非京籍兒童入學提出更嚴格要求,則多收有點始料未及。
公道地說,這也提醒了非京籍的家長們要有點知規(guī)守規(guī)的自我保護意識。比如,有的在京工作居住幾年了,一直“忘了”辦暫住證,結果分區(qū)劃片招生有暫住證登記時間的條件,結果讓一些“無證”家長措手不及。
2014年,北京市有16萬人參加小學入學信息采集,其中非京籍人數超過1/3。2010年以來,北京市入學適齡兒童每年平均遞增2萬人,年均增長約為20%以上。其中,非京籍兒童增長更快。原因是1990年代以后,北京流動人口在規(guī)模不斷增大的同時,也發(fā)生結構性變化。其中,最為顯著的變化一是流動人口從“單身外出”改為“舉家遷徙”;二是非戶籍人口中,高學歷的“小白領”比重明顯提升。由此,非京籍小學生所占比重從2001年的11.3%提高到2012年的39.65%。
那么,現(xiàn)有的改革措施是否真正符合設計者的初衷呢?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說,有關部門想分流的其實是那些所謂“搭便車”的群體,比如兩個外地老太太帶著七八個孩子來北京讀書??墒聦嵶C明,許多被擋在門檻外的人,并不是“搭便車”的,孩子的父母也不是有關部門想要“疏導”的“低端勞力”,他們中間甚至包括一些畢業(yè)后留京工作多年、穩(wěn)定繳納社保、已在京置業(yè)的各界高端人才。
類似幼升小政策帶來的現(xiàn)實并非北京獨有。小而言之,這反映的是現(xiàn)階段教育資源的不均衡與相對缺乏,往大了說則是深化改革中必須經歷的利益再分配。改革不可能讓所有人都皆大歡喜,同時,不管出于什么樣的理由,義務教育階段的政策修訂都不能以適齡兒童失學為代價。改革需要付出成本,更需要底線思維和決策者的智慧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