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文體活動”。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民越來越重視身體狀況和健康水平,越來越重視養(yǎng)生保健和體育鍛煉,這種氛圍的不斷形成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實施奠定了一定基礎。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深入實施,對農民體育熱情的帶動、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健身骨干的培養(yǎng)、身體素質的提高,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本文對“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進行了簡要的研究。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影響
作者簡介:馮宇鴻,1982年6月出生,女,河北張家口人,碩士研究生, 張家口學院體育系講師,研究方向:體育理論。武慶中,1982年9月出生,男,河北宣化人,大學本科,張家口學院體育系講師,研究方向:排球。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3--01
作為我國群眾性體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是發(fā)展廣大農村體育事業(yè)的重要載體,是繁榮農村體育文化、提高農民身體素質的重要載體,是和諧農村人際關系、增強農民文明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是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在促進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全面、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過程中,不光要看到成績,更要結合地方實際、認真調查研究,總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措施并加以解決完善,讓農民切實享受到參與群眾性體育事業(yè)所帶來的樂趣。
一、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內涵概述
1、基本概念。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是指以行政村為主要對象,以經(jīng)濟實用的小型公共體育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為重點,按照因地制宜、分類引導、整合資源、有效利用、地方為主、多方參與、統(tǒng)一規(guī)劃、分步實施、農民自愿、民主決策的基本原則,推動農村體育組織和體育活動點的建設,廣泛開展農村體育活動,構建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的系統(tǒng)性工程。
2、主要目標。依據(jù)“十二五”期間的全民健身計劃,我國要形成覆蓋城鄉(xiāng)、比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在涉及農村的任務目標主要包括:60%以上的農村鄉(xiāng)鎮(zhèn)建有體育組織,50%以上的農村建有體育健身站或健身點,相關組織要不斷完善科學健身指導服務、大力宣傳推廣科學健身方法、積極開展體質測定和運動能力評估。行政村普遍建有人均面積1.5平方米以上標準的體育場地,并配有相應的體育健身設施。 涉及農民的任務目標主要包括:7%以上的農村居民能夠每周參加不少于 3 次的體育鍛煉活動、每次體育鍛煉活動不少于30分鐘、每次體育鍛煉強度達到中等以上。
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推進困難
1、政府經(jīng)費比較有限。只有各級政府密切重視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工程才能夠切切實實穩(wěn)步推進、落到實處。近年來,我國制定下發(fā)了《十二五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規(guī)劃》、《關于實施農民體育建設工程的意見》等多項文件來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但由于農村面積大、特殊困難多、地方財政在農村體育方面經(jīng)費有限、農村吸收社會投資能力差等原因,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經(jīng)費投入依然不足,限制了農民體育健身活動的發(fā)展空間。
2、農村硬件比較薄弱。“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時,我國只有8.18%的體育場地分布在鄉(xiāng)(鎮(zhèn))村。目前,雖然農村健身場地數(shù)量和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都有了發(fā)展,但由于農村地區(qū)經(jīng)濟條件差、公共設施建設投入比例小、公共設施安裝和維護困難等問題,造成了廣大農村普遍沒有“人均面積1.5平方米以上標準”的體育場地,沒有安裝足夠數(shù)量和種類的體育健身設施,更不用說堅持日常檢查和維護體育健身設施了。
3、農民熱情比較匱乏。農村文化具有務實性、大眾性的特點。務實性方面,農民只有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后才有閑暇時間考慮其他問題,所以,經(jīng)濟發(fā)展、生活富裕是農民參與體育活動的前提條件。農民的主要工作是種地和養(yǎng)殖,因為機械化水平普及程度不高,依然需要進行較大強度人工勞動,使得農民沒有精力進行體育鍛煉。大眾性方面,目前農民的業(yè)余文化生活普遍是棋牌、電視等靜態(tài)娛樂,甚至把體力勞動看做是體育活動,沒有形成把體育鍛煉作為業(yè)余文化生活的氛圍。再加上沒有專業(yè)體育指導員的引導帶動和持續(xù)組織,形不成團體性的、有趣的、健身效果明顯的團體健身項目,農民熱心體育的氛圍仍未形成。
三、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促進措施
1、加強政府扶持。從管理層面提高認識,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提供資金、場地、設施、制度、項目保障,以便深入開展此項工程。一是在資金保障方面,應該通過政府的引領帶動,促使更多人關注到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上來,廣泛吸引大型企業(yè)愛心項目、農民體育專項體彩等民間資金參與工程建設。要建立完善的資金管理措施,促使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專項資金使用科學化、規(guī)范化。二是在場地保障方面,要與村委會之間、與農民群眾之間提前進行深入的溝通,規(guī)劃方便農民交通、不擾民又安全的場地落實健身活動。三是在設施保障方面,要建立器材選擇的民主化管理制度,讓農民代表在農民健身器材的選擇上有發(fā)言權,在器材的數(shù)量配比上要統(tǒng)籌兼顧各個年齡層次農民的特殊健身需求和全面鍛煉的器材需要。四是在制度保障方面,規(guī)章制度需要有系統(tǒng)全面的內、較強的可操作性,要因地制宜,對當?shù)剞r村以及農民的實際情況調查了解后制定可行的規(guī)章制度。五是在項目保障方面,要充分考慮當?shù)剞r民的實際需求來科學的設計體育推廣項目,充分考慮日常勞動的身體損耗、本村農民的年齡構成、本地農村的風俗習慣,為各個鄉(xiāng)村設計貼近他們實際需要的好項目。
2、加強農村體育指導。專業(yè)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很少被分配到鄉(xiāng)村工作,在城市社區(qū)等地開展工作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如果經(jīng)常性的下鄉(xiāng)指導也比較奔波勞累,如果由農村村干部或其他熱心村民兼任社會體育指導員,又存在沒有接受過專業(yè)訓練、專業(yè)技能不強的問題,所以農村還是比較匱乏社會體育指導員。這不利于工程的深入開展。因為,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實際農民體育健身活動中有重要作用,他是健身團隊的靈魂人物,不僅作為體育技能指導者,更作為體育技能傳播者和體育運動號召者,能夠發(fā)展更多的農民了解體育活動,熱愛上體育活動。因此,可以根據(jù)農村體育教育發(fā)展的特色,將中小學體育教師、民間藝人、本村的體育專業(yè)的大學畢業(yè)生等農民中的體育骨干組織起來,由政府統(tǒng)一進行系統(tǒng)、嚴格的培訓,使他們達到上崗要求,進而對當?shù)氐霓r民體育健身進行指導。這樣不僅解決了社會體育指導員匱乏的問題,也更能發(fā)揮對鄉(xiāng)親和左鄰右舍的帶動作用。還可以適時組織鄉(xiāng)、村間的友誼賽和運動會,提高農民的運動熱情。
參考文獻:
[1]劉巍.新農村體育事業(yè)發(fā)展問題研究[M].黑龍江:中國物資出版社,2009,155-171.
[2]張福利.農民體育健身工程GIS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7,118.
[3]劉漢生.以基層自治的重建加快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