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吐溫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以美國內戰(zhàn)以前的社會生活為背景,描寫了白人少年哈克與逃亡的黑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故事。在這部作品中,馬克·吐溫以幽默、諷刺的筆調通過各類沖突揭露了蓄奴制的罪惡、道德的淪喪和宗教的虛偽等主題。這些沖突就包括社會和個人的沖突、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善良與邪惡之間的沖突以及內心沖突。正是種種沖突深刻地反映了廢除蓄奴制、追求民主主義的思想主題并且尖銳地批判了資產階級生活的腐朽和奴隸制度的黑暗。
關鍵詞:哈克;吉姆;沖突;主題
作者簡介:姚美菊(1988-),女,江西上饒人。中南民族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3-0-02
引言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它以少年哈克的冒險經歷為線索并從他的視角給讀者呈現了19世紀中期的社會生活圖景。哈克和吉姆順著密西西比河的逃往之旅象征著對自由的追尋。這不僅是一部關于反對種族歧視的小說,還是一部有關成長的歷險故事。哈克在搭救吉姆時經歷了許多冒險的同時也經過了激烈的思想斗爭和復雜的心靈歷程。
一、社會與個人之間的沖突
(一)哈克逃離主流社會
道格拉斯寡婦認哈克作她的干兒子,說要教他做人的規(guī)矩。寡婦和她的妹妹華森小姐對他嚴加管教,試圖按照文明社會的諸多清規(guī)戒律“教化”他。哈克要穿上新衣服、戒掉抽煙的習慣、聽到開飯的鈴聲就要準時到、飯前要禱告。[1]但是哈克無法忍受這種刻板陳腐的生活方式,他感到孤獨無比,正如第一章中哈克所說:“我覺得孤零零的,巴不得死了才好。”[2]
他的逃跑是寡婦和沃森小姐象征著資產階級的社會力量與向往自由與獨立的個人發(fā)生沖突的表現,是對主流社會的逃避。文明社會的呆板教養(yǎng)只會壓制人的本性、約束人的思想,令人感到窒息。哈克的逃跑則是對這種教養(yǎng)方式的反抗,實際上也是馬克·吐溫對教條生活的批判。
(二)吉姆逃離蓄奴州
吉姆則是戰(zhàn)前美國社會種族歧視和壓迫的受害者之一。他的逃亡是由社會與個人之間矛盾升級引起的。不堪忍受美國南部盛行的蓄奴制度的殘酷,吉姆開始了他逃往北部自由州的艱辛之旅。奴隸制是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的主要象征,[2]吉姆的逃亡過程正是社會與個人之間發(fā)生沖突的體現,而這一沖突到全書的最后才得以解決——沃森小姐在遺囑中宣布了還他自由。吉姆是這個等級社會中勢單力薄的個人,他為了追求自由,主宰自己的命運而不畏艱險,逃往開羅。馬克·吐溫通過豐富的情節(jié)使讀者認識到蓄奴制給黑人帶來的痛苦和不幸之深,從而表明廢除奴隸制度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二、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沖突
(一)迷信思想
哈克、吉姆以及作品中其他的黑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迷信。迷信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根據遭受困難時的經驗,為了寄托受折磨的心靈或避開厄運時選擇的一種精神信仰。迷信實際上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社會管理不力等社會問題的一種體現。作者通過人物的迷信心理導致的荒誕行為的描寫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
哈克相信打翻了鹽瓶會帶來霉運。他認為自己不小心燒死了蜘蛛也是不祥之兆。他去找吉姆用毛球給他算命。迷信使他一方面擔驚受怕,另一方面想方設法驅除厄運。哈克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沒有接受多少教育,在家庭和社會中也沒有形成一套科學穩(wěn)定的價值觀,在不可知的命運面前,他選擇了迷信作為自己的精神信仰。這也表明了哈克的現實狀況與理想之間的差距使他時常為自己的未來和運氣擔憂。
吉姆說誰捉鳥誰就會死,他還相信預兆。他一直擔心看到蛇皮后會倒霉。他對哈克說手臂和胸口上長毛預示著一個人將來會發(fā)財。吉姆經常說他被魔鬼施了魔法,還被魔鬼騎著到處跑。湯姆阿姨家給吉姆送飯的黑奴納特用細繩子把自己的頭發(fā)扎成一撮撮的為的是辟邪,他說自己被魔鬼纏擾得很苦。
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的迷信表明他們對未知的無所適從,當現實與理想對立,他們沒有辦法解釋生活中的不幸,只好求助于迷信尋找一些流傳的避開霉運,改變運氣的方法,以使事情向著理想的狀態(tài)發(fā)展。
三、善良與邪惡之間的沖突
(一)兒童的純真與成人的貪婪
哈克善良的本性促使他幫助吉姆逃跑,他們救下的偽裝成國王和公爵的兩個騙子卻貪婪、邪惡,為了錢財耍盡花招、四處行騙,甚至卑鄙地把吉姆賣給了湯姆的姨父。哈克和吉姆不得不容忍他們并且等待著時機逃脫他們的掌控。
哈克為了幫助剛失去親人的女孩們的財產不落入騙子之手不得不冒險破壞他們的計劃。善良與邪惡之間的沖突使得哈克一步步走向危機四伏的境地,他的行為與騙子們的勾當形成鮮明的對比。
成人世界中望族相爭、私刑濫用、騙子橫行等等都是南方生活的真實寫照。所謂的文明社會中充斥著各種尖銳的矛盾,作者運用兒童的純真與成人世界的混亂不堪的對立有力地諷刺了階級社會的野蠻和腐朽。
(二)黑人的善良和“文明社會”的殘暴
湯姆在救出吉姆后,一群農民持著槍、放開狗在后面追趕,一片混亂中,湯姆的腿肚上中了一槍。湯姆讓吉姆快點跑,可是吉姆并沒有逃走而是堅持找一個大夫來,否則他在那里等上四十年也不離開。他看護著受傷的湯姆,等大夫到來后,全然不顧自己喪失自由的危險,跑出來協(xié)助。吉姆被人發(fā)現之后,他們討論要絞死他,他們惡狠狠地咒罵吉姆,還時不時地給他一兩個巴掌。[1]383他們再一次把吉姆關進小屋用鏈子把他銬了起來。這樣的場景很明顯是對南方盛行的奴隸制度罪惡的控訴。文明與野蠻、善良與邪惡的對立將情節(jié)的發(fā)展推向高潮也使吉姆深陷緊張局勢。
四、內心沖突
(一)哈克的心理沖突
哈克的冒險經歷伴隨著自己復雜的心靈歷程。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哈克的內心十分矛盾。
哈克幫助吉姆逃跑了,當他們以為要到達開羅的時候,哈克的內心焦慮不安,他的良心讓他覺得對不起沃森小姐。他感到懊悔,甚至是羞愧。甚至覺得自己卑鄙,他忐忑不安,十分難過。此時的哈克已經陷入道德和精神危機,他的“良心”備受折磨。哈克面臨的內心沖突實際上是哈克身上“先天的直覺道德”與“后天的社會道德”的沖突[3]。其中,前者指的是哈克善良的本性,后者則指受實行奴隸制度的文明社會的影響對黑人持有偏見。
第三十一章中,當哈克得知吉姆被騙子賣到了菲爾普斯家去了之后,他的內心又一次矛盾起來。受白人社會道德觀影響的哈克的良心讓他覺得自己偷了奴隸是邪惡的,上帝看得一清二楚,所以他決定“改邪歸正”,故寫下了一封告發(fā)吉姆的信,認為這樣就可以洗凈自己的罪惡。但是他對吉姆的友誼讓他為難了起來。他回想起和吉姆相處的情景來,吉姆是一個熱情勇敢、有自尊的人,他對自己也關懷備至。思前想后,哈克最終撕毀了信,決心背離社會道德規(guī)范,寧愿“下地獄”也不出賣吉姆。
哈克對黑人的觀點和態(tài)度的轉變正是通過一系列內心沖突表現出來的。這既是哈克對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的認識過程,也是哈克自身道德意識形成和個人成長過程。哈克思想的成熟與轉變化解了長期以來困擾著他的內心沖突。
結語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的歷險交織著各種矛盾,小說的反對種族主義、逃離違反人性的文明社會和成長的主題等等在這些沖突中升華。馬克·吐溫正是運用這些涉及社會、道德和政治的沖突,通過具體的事件反映人們的思想面貌和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沖突和矛盾使主人公陷入兩難境地的同時,也反映著特定歷史條件下美國生活的全貌,進而使讀者在沖突中反思。
參考文獻:
[1]馬克吐溫.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M].英語學習大書蟲,譯. 新疆: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2
[2]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M].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om Doherty Associates,1985:3
[3]王笛生.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人物和主題[J]1987:73-79 西北大學學報
[4]常耀信.美國文學選讀 [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
[5]張在釗,黃會強.追求精神自我之旅——《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主人公的道德發(fā)展分析[J] 2005:50-52 河北科技大學學報
[6]童明.美國文學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