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虞美人草》是夏目漱石的長篇小說之一,作為他的早期作品,充斥著大量帶有中國特色的元素,本文重點對此進行了梳理。
關鍵詞:虞美人草; 中國元素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3-0-01
《虞美人草》寫作于明治四十年(1907年),這一年,他辭去東京帝國大學第一高等學校教職,跳槽改行進入《東京朝日新聞》,為報社寫小說,從此踏上了職業(yè)作家之路。此時,他剛好滿四十歲?!队菝廊瞬荨肥窍哪窟M報社后的第一部的連載小說。全篇以甲野、宗近二人一同旅行展開。二人在旅行中結下了深厚的友情。甲野的父親是外交官,家境殷實。他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名叫藤尾,他的父親有意讓藤尾和遠房親戚宗近結成婚姻,而甲野與宗近的妹妹絲子情投意合。
在甲野和宗近在京都旅行期間,藤尾認識了正在作博士論文的小野清三,并為其風度所傾倒。小野本人是孤兒,井上孤堂先生收養(yǎng)了他,不僅幫助他上了學,而且還把自己的女兒小夜子許給了他。而小野也不負眾望,不僅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還在畢業(yè)典禮上得到了天皇賞賜的銀懷表,事業(yè)蒸蒸日上。但是,當他遇到藤尾小姐之后,十分愛慕,漸漸疏遠了小夜子。對前去投奔他的井上父女不冷不熱,想要毀棄婚約。得知此事,宗近便和父親勸說小野回心轉意。最終,小野向藤尾小姐坦白自己已有婚約在身,而藤尾小姐覺得自己的感情受到了欺騙,因此選擇了情死。小說的結尾,小野和小夜子完成婚約,宗近與絲子結合。在完滿的結局中,由于藤尾小姐的離去,而蒙上了一絲淡淡的憂傷。
譯本
至今為止,《虞美人草》的有兩種中譯本:一種是金城出版社,2011年版本。另一種是麥田出版社,2012年繁體中文版本。但是它們的譯者都是茂呂美耶??梢哉f兩個版本只是字體不同而已。譯者茂呂美耶是中日混血兒,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臺灣人,出生于臺灣高雄,初中畢業(yè)后返回日本。因此他本人同夏目漱石一樣,都十分通曉日中文化,也正是由她的努力,才把《虞美人草》介紹到中國。當然,筆者在這里也希望日后能夠看到中國翻譯家的譯本。
中國元素
虞美人草是一種植物,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虞美人草在聽到《虞美人》曲時枝葉會隨之搖動,由此得名。以《虞美人草》為題,足見夏目漱石漢學功底之深。因此,通觀整部小說,會發(fā)現(xiàn)在文中有大量的中國元素,現(xiàn)列舉如下。
(一)引用
所謂引用,是指作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借作品中人物之口說出的言辭或談論的話題中含有中國古代典籍的成分,或引用其典故,或截取某段、某句詩文。 如:“言者不知”引用《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奔滓昂妥诮诖狭奶鞎r宗近問甲野有沒有肝膽相照的時候,甲野沒有回答,而是保持了沉默,化用此句表現(xiàn)出甲野對這個問題很慎重,不愿貿然回答。
“居移氣”出自《孟子·盡心上》原文是“孟子自范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嘆曰:‘居移氣,養(yǎng)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意思是:孟子從范邑到齊都,遠遠地望見了齊王的兒子,長嘆一聲道,“環(huán)境改變氣度,奉養(yǎng)改變體質,環(huán)境真是重要呀!他難道不也是人的兒子嗎?(為什么就顯得不同了呢?)”在此引用此句是為了引起下文藤尾因環(huán)境的變化而產生了幻想(居移氣,藤尾的幻想與天空同時濃厚起來)。
“千里江陵一日還”出自李白《下江陵》,在文中宗近和甲野在討論京都電車時由甲野說的,他似乎是由對電車快慢的討論想到了這句詩。
(二)化用
“化用”,也稱作“借用”、“套用”,所謂“化用”即將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開來,根據表達的需要,再重新組合,靈活運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是作者對素材積累的濃縮與升華,是作者情感醞釀的奔突與發(fā)展?;茫侨∥宜璧囊环N重新整合形式,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受現(xiàn)代與古代的界定,寫作者似信手拈來,卻深思熟慮。這既是語言的創(chuàng)新,又是思想的提升。
在文中出現(xiàn)了“逝水不舍晝夜”,“太上”等詞句。前者化用自《論語·子罕》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為孔子在河邊感嘆時光流逝,如同流水日夜不停?!疤稀背鲎浴独献印分小疤舷轮兄?,意為最好的執(zhí)政者依道而行,無為而治。作者化用“太上”二字來發(fā)表感嘆,是說甲野只看到眼前之景,不領會其中的真意,有不識廬山真面目之意。
“韓信乞食”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小野受過孤堂老師恩惠,想要報恩,但是他沒有錢,只要能和家境殷實的藤尾小姐結合就有錢可以報答井上老師了。這是為了表現(xiàn)小野為自己的移情別戀找理由。
(三)其他元素
除了上述一些中國元素,小說中還能見到很多頗具中國色彩的元素。比如第7頁出現(xiàn)的“忠信孝悌”,第34頁的詩句“柳亸篆煙吹欄桿”,化用了岑參《送郭乂雜言》中的“朝歌城邊柳亸地”,可見其漢文功底之深。以及“中國朋友送給我的”,“子昂筆法”,秦漢瓦當,“臺灣館”等等。
綜上可以看出,夏目漱石本人及其作品與我國的漢文化息息相關,著眼這一點,能為中日文化的影響譯介研究提供一個重要的角度,有利于我們對夏目漱石本人及作品更好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國棟.夏目漱石文學主脈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2]張正立等.夏目漱石小說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3]桶谷秀昭.夏目漱石輸[M].日本:河出香靂新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