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鶚的語言既有與曹雪芹的語言一脈相通之處,又有不同之處。經(jīng)比較可得出曹雪芹的語言風格偏重于口語化,帶有濃厚的京味兒,且吳語痕跡明顯,而高鶚的語言書面語色彩和北方話色彩更濃。此外,曹雪芹與高鶚對于“社會禁忌語”的使用和語言的簡潔美等方面也存在差異。
關(guān)鍵詞:京味兒;粗話;口語;社會禁忌語;簡潔精練
作者簡介:李杰,女(1987-),遼寧海城人,學士,研究方向:語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3-0-01
引言 眾所周知曹雪芹的《紅樓夢》保存下來的只有80回,后世廣為流傳的120回本《紅樓夢》為高鶚續(xù)寫而成。高鶚在續(xù)寫后40回的同時,對前80回的文字也作了不少改動。因此,前八十回的版本也有兩種,即庚辰本和程甲、程乙本。比較曹雪芹與高鶚的語言特點,不僅要拿前80回(高鶚改動以前的本子)同后40回作比較,還要考察前八十回中高鶚語言修改的地方同曹雪芹的語言進行比較。在對二者語言特點的分析比較之中我們可以比較出二者語言四點不同之處。
一、曹雪芹語言風格口語化,高鶚書面語色彩更濃
曹雪芹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在北京度過,由于家道衰落,曹雪芹晚年與北京下層人民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他對北京話非常熟悉。在《紅樓夢》的創(chuàng)作中,特別是在人物對話中,他展示了地道的京味兒。如:“難道圖你受用一回,叫他知道了,又不待見我。”①這句話里的“待見”是北京方言詞,義為喜愛、喜歡,但多用于否定式。“不待見”含有憎厭的意思。
再說高鶚中過進士,做過翰林院侍讀,從其在北京生活的時間和較高的社會地位看,他的語言書面語色彩更濃厚一些。 這些可以從他對曹雪芹原著的修改中看出來。
《紅樓夢》前80回里有一個詞很值得注意,那就是“才剛”,“才剛”指剛過去不久,意義、用法都與“剛才”相同?!安艅偂笔潜本┮粠У目谡Z詞,現(xiàn)在老派北京人還會說?!皠偛拧眲t應(yīng)視為標準語?!都t樓夢》前80回(庚辰本)大多用的是“才剛”。如:“才剛帶人到后樓上找緞子,找了這半日,也并沒有見昨日太太說的那樣的。” 但在高鶚的程乙本中的“才剛”卻被改為“剛才”了。
二、曹雪芹語言吳語痕跡明顯,高鶚語言北方話色彩更濃
曹雪芹本人出生在南京,直到雍正6年曹家抄沒后才隨家遷回北京。南京雖屬“官話”地區(qū),但因其地處江南,與吳語地區(qū)聯(lián)系密切。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又任過蘇州織造,這個家族與吳語地區(qū)有著更多的來往。從曹雪芹創(chuàng)作《紅樓夢》所使用的語言中,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吳語痕跡。如:簽簽、促狹、狼炕、人客等。
從“吃”、“喝”二字看兩者語言的不同:“吃”接液體時是吳語方言,意義相當于普通話中的“喝”。如:“吃酒”,而“喝”這屬于北方方言的詞語。我們可以從《紅樓夢》不同版本“吃”、“喝”二字的數(shù)量,看出曹雪芹與高鶚的語言對吳語方言使用的不同,這個差別主要反映了兩位作者方言上的差異:高鶚說北方話,而曹雪芹則明顯受吳語的影響。
三、對于社會禁忌語的規(guī)避態(tài)度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創(chuàng)造的人物語言完全合于人物的性格和說話的場景,不規(guī)避某些“社會禁忌語”,語言的口語化和個性化很強,人物一張口,他的身份地位、文化素養(yǎng)、性格特點便表現(xiàn)出來。在這一點上,由于高鶚是士大夫出身,他自然要規(guī)避某些“社會禁忌語”。
如:對于粗話、臟字的規(guī)避。曹雪芹筆下的人物語言,完全從人物的身份、性格出發(fā),從對話的情景出發(fā),對某些粗話、臟字,和與封建制度相抵觸的語言,即所謂“社會禁忌語”,未采取規(guī)避態(tài)度。高鶚可能由于傳統(tǒng)世俗觀念和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顧及,認為某些字眼不應(yīng)見諸文字,因而在很多地方作了刪改。如:《紅樓夢》第四回是全書的總綱,這一回的回目原作“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蘆僧亂判葫蘆案”。一個亂字,異常鮮明的反映了曹雪芹對腐朽的封建吏治的批判態(tài)度。但高鶚將“亂判”二字改為“判斷”,磨平了原著的銳利鋒芒。
四、語言簡潔度的不同
曹雪芹語言惜墨如金,充分體現(xiàn)了語言的簡潔美。這種語言的“一字不可更”,也是曹雪芹所竭力追求的語言藝術(shù)境界之一。是《紅樓夢》語言藝術(shù)的一個重要特色。
如:對于人物形象神情用字的簡潔。曹雪芹語言的簡潔表現(xiàn)在他能極準確、精煉而生動地刻畫出人物的神情,但是高鶚在這方面的能力顯然不如曹雪芹。高鶚續(xù)寫的后四十回語言的簡潔度不如曹雪芹的好,而且他在程本中對于前八十回的文字地改動也使得《紅樓夢》失色不少。如:劉姥姥到榮國府去打秋風,寫她來到榮國府大門石獅子前,只見處處的轎馬,便不敢進去,且彈了彈衣服,又叫了板兒幾句話的描寫。曹雪芹原著是“然后赪到角門前”但高鶚卻改為“然后溜到角門前”。“赪”是北京口語,它極準確的刻畫了劉姥姥不敢向前又不得不向前走的那種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神態(tài)。因此原著這個字用得極好,它使讀者對劉姥姥的恐懼心理和進退兩難的處境引起同情;對富貴人家的那種令人望而生畏的赫赫權(quán)勢,則不由得不叫人感慨萬千。而高鶚改為“溜”字則是歪曲了劉姥姥的形象,簡直是把她寫得有點像賊頭賊腦的小偷一樣了。
結(jié)語
二者語言的不同不僅說明二者生活背景的不同,也代表著二者語言素養(yǎng)的不同。在這里,我不評論高鶚的續(xù)是否是狗尾續(xù)貂,我認為高鶚能讓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以完整的形式問世,他便是功不可沒的。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紅樓夢研究》[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5月
[2]俞平伯 《紅樓夢研究》[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7月
[3]劉心武 《畫梁春盡落香塵-紅樓解夢》[M]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5年9月
[4]馮其庸 《曹雪敘論》[M]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2年10月
[5]何士龍 《<紅樓夢>語言美鑒賞》[M] 中國地質(zhì)大學出版社 198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