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掃帚說》是喬納森·斯威夫特所作的一篇諷刺意味極強的散文,它將人的種種弊病刻畫得淋漓盡致。本文嘗試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的主位系統(tǒng)理論為基礎(chǔ),從非標記主位,標記主位,復項主位三個方面對《掃帚說》進行功能文體分析,以期證明主位的選擇在體現(xiàn)文章主旨及作者隱含意圖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關(guān)鍵詞:主位系統(tǒng);主位;《掃帚說》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9-0-02
1、引言
喬納森·斯威夫特是十八世紀英國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之一,他有很多家喻戶曉的作品,如《格列佛游記》等?!稈咧阏f》(A Meditation upon a Broomstick)是他戲仿波以耳《默想錄》的筆調(diào)而寫的一篇游戲文章。文章雖然很短,但讀者依舊能從中欣賞到這位文學大師運用諷刺與幽默的嫻熟技巧。本文嘗試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的主位系統(tǒng)為切入點來分析這篇散文。
2、理論介紹
2.1主位
韓禮德(Halliday)對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所做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他區(qū)分了語言的三種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其中語篇功能指的是人們在使用語言時怎樣把信息組織好,同時表明一條信息與其他信息之間的關(guān)系,而且還顯示信息的傳遞與發(fā)話者所處的交際語境之間的關(guān)系。它通過主位系統(tǒng),信息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和銜接系統(tǒng)這三種方式來體現(xiàn)。
主位系統(tǒng)在語篇功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利用語篇功能分析和研究語篇的出發(fā)點。它由兩部分組成: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主位是信息的起點,是講話人談?wù)摰脑掝}。述位是對主位的發(fā)展。圍繞主位所說的話,是信息的中心。
2.2標記性
主位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如果從發(fā)話者決定主位成分出發(fā),主位可以分為兩種。當充當小句的主位成分同時充當小句的主語時,這樣的主位叫做“無標記主位”(un-marked Theme);如果主位不是小句的主語,這樣的主位就叫做“有標記主位”(marked Theme)。
2.3復項主位
同時主位按本身的復雜程度也可分為單項主位、復項主位和句項主位。復項主位是由多個語義成分構(gòu)成的主位,包括經(jīng)驗成分、人際成分和語篇成分。當它們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主位中時,它們的排列順序通常是語篇成分先于人際成分,人際成分先于經(jīng)驗成分。語篇主位是由連續(xù)成分(如yes, no, well等)、結(jié)構(gòu)成分(如and, if, however等)和連接成分(如therefore, in my opinion, in other words等)構(gòu)成。人際成分包括may, must, possibly等情態(tài)成分,一般疑問句中的限定成分和Mary, John等稱呼成分構(gòu)成。經(jīng)驗主位指的是主題成分,相當于主題-述題這對術(shù)語中的主題。
3、文體分析
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小句復合體,“句子”都很長,下面的分析沒有把復合體當做一個整體來處理,而是分別分析其中的小句以期進行更細致的觀察。
3.1非標記主位
在對其文章的統(tǒng)計中我們發(fā)現(xiàn)“掃帚”作為主位一共出現(xiàn)了6次,所占比例最高,說明“掃帚”是文章的焦點,這與題目《掃帚說》完全一致。而且這六個主位并沒有完全采用同一個詞語,而是用了 “the single stick, it, this our broomstick, a broomstick”幾種不同的說法,避免了使讀者產(chǎn)生厭煩感。
“you”做主位連續(xù)出現(xiàn)了兩次,雖都是在嵌入句中但也有重要意義。首先這說明作者并沒有撇開讀者獨自侃侃而談,雙方有互動,這就拉近了兩者的距離。其次 “you”在這兩個場合也分別有各自的功能。第二小句的意思是說“你眼前見到了一把孤零零的掃帚”,讀到這樣一句話讀者會情不自禁地跟隨作者的思路去想象這么一個場景,產(chǎn)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作者在第十九小句寫到 “perhaps you will say”是為了說明他也曾站在讀者的角度來考慮,理解他們可能有的想法,但即使從他們的想法出發(fā)也仍能得出“人”與掃帚相似的結(jié)論。這樣一來作者的說理過程就變得更加全面,無懈可擊。
“I”做主位連續(xù)出現(xiàn)了兩次,起的是一個過渡的作用。在此之前作者描述的是他所知的事實:掃帚的前生今世,以 “I”做主位預示著作者將由事實轉(zhuǎn)向 “meditation”,發(fā)表他自己的見解了。
的確在 “I”之后“人”作為主位第一次出現(xiàn) “Surely a mortal man is a broomstick!”。作者表述了他的觀點“人猶掃帚”,可以說之前對掃帚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個做鋪墊。此后幾句作者仍繼續(xù)對“人”的描述來為“人猶掃帚”提供論據(jù)。不過第十二小句并沒有采用上句的主位,而是將 “Nature”放在了句首,因為作者想強調(diào)大自然帶入世界的本是一個強健活潑欣欣可愛的人,給了人一個“善始”,但最后人沒有得到“善終”,那不是大自然的過錯,人的種種弊病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可推脫到自然身上。
3.2標記主位
在一篇文章中作者如果使用標記主位一定是為了實現(xiàn)某職目的:或是為求得內(nèi)容的銜接,或是為強調(diào)某一意義成分。在《掃帚說》的21個小句主位中有5個標記主位,大約占四分之一,他們對這篇文章的成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This single stick, I once knew in a flourishing state in a forest.
文章開篇之句就違反常規(guī)使用了標記主位。 “This single stick”本作賓語,應放在 “knew”的后面,但卻被提前到了句首。這么做的目的是顯而易見:開門見山點題,突出文章焦點“掃帚”。此外它不僅在意義上表示了“這把孤零掃帚”,而且也讓讀者產(chǎn)生了這種孤零的視覺效果,好似它真的是“孤單一木”。所以這個標記主位的使用可謂一箭雙雕,取得了傳神的效果。
2. but now in vain does the busy art of man pretend to vie with nature,
這次是狀語被提前。本文中作者將掃帚定位為一個出身很好但勞作一生結(jié)局悲慘的角色,所有的遣詞造句都是為這一目的服務(wù)。 “in vain”譯為“徒勞地”,把它放在句首給句子奠定了一種無奈的基調(diào),強化了掃帚的形象。
3. at length, worn to the stumps in the service of maids, it is either…
第七小句是把一個分詞短語放在了主位的位置,這主要是為了使文章的推進顯得自然流暢。因為第六小句點明了掃帚的“職責”:聽從邋遢女人的使喚清理污穢,短語中的 “in the service of maids”便與邋遢女人— “by every dirty wench”相呼應。同時 “worn to the stumps”是由 “make other things clean”發(fā)展而來,掃帚在清理污穢的過程中不斷磨損直至光禿。在說明這一點之后作者才道出了掃帚的最終結(jié)局:扔出門外或充把干柴。通過這樣的安排內(nèi)容銜接變得更加緊湊。
4.And yet, with all his faults, he sets up to be…
“with all his faults”被移到主語的 “he”的前面成為標記主位,它承擔了雙重任務(wù):首先是為了上下文的連貫。先于此句的第十二小句列舉了“人”的一些“缺點”,例如 “his animal faculties perpetually mounted on his rational” “his head where his heels should be”等等。所以作者在第十三小句的開始用 “with all his faults”對第十二小句做了一個簡單的總結(jié),然后再開始新話題:“人偏好一匡弊正俗者自居,以平冤矯枉者自居”。顯然作者并不認為人真正成功的扮演了這些角色,因此這個介詞短語的另一功能就是強調(diào)人的缺點,暗示人并非真正的“匡弊正俗者,平冤矯枉者”。
5. till, worn to the stumps, like his brother besom he is either kicked out of doors, or…
剛才已經(jīng)提到第七小句是把 “worn to the stumps”放在了主位的位置上,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再次使用了這個標記主位。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圍繞“人”進行的討論,掃帚很少出現(xiàn)。從字面意思來理解, “worn to the stumps”應該是用來形容掃帚的,而作者卻用它來形容人,所以我們可以說這個短語將掃帚與“人”再次聯(lián)系起來,這兩者是如此的相似以至于可以共用形容詞。此外這也再次與題目相呼應,因為作者的思考始終都沒有脫離掃帚。
3.3復項主位
僅有的兩個人際主位中的第一個是用在作者看到掃帚的一生后所發(fā)出的感慨中 “Surely mortal man is a broomstick!”。這句話在文章中是加引號出現(xiàn)的,清楚地表示出這是作者的個人見解,所以在句話中出現(xiàn) “Surely”一詞合情合理,它表明作者認為“人”與“掃帚”的相似是顯而易見的,是不言而喻的。第二個人際主位出現(xiàn)在一個條件狀語從句中“but now should this our broomstick pretend to enter the scene…”。因為 “if”被省略 ,“should”被提到了前面,充當了人際主位。作者之所以采用這個句型是為了對假設(shè)的部分加以強調(diào),吸引讀者的注意。這個條件句較長,從表面來看它將掃帚可能出現(xiàn)的虛榮象刻畫地很詳細,但實際上這是對“人”的虛榮心的剖析。作者想通過 “should”這個人際主位促使讀者進行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常作出和掃帚類似的虛榮行為呢?
那在其余部分作者為什么沒有再使用人際主位呢?前言中已經(jīng)說明這篇文章是斯威夫特仿照波以耳的筆調(diào)寫的。因為波的著作大多客觀嚴謹,作者當然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在文章中他并沒有過多使用那些表示個人色彩的詞語,盡量使論證掃帚與人相似的過程嚴密,更有說服力,模仿地很到位,這也是為何伯爵夫人及賓客沒有識破他的原因之一。
4、結(jié)語
一篇成功的文章必定有好的謀篇布局,而主位系統(tǒng)中主位的選擇就是體現(xiàn)謀篇布局的一個微觀方面,所以從主位系統(tǒng)出發(fā)對語篇進行文體分析是有實用性及可操作性的。以上的分析說明了《掃帚說》一文中各小句的主位并非是作者隨意選擇的,他們始終是為體現(xiàn)文章主旨及作者的寫作意圖服務(wù)的。因此可以說這個實例有力地證明了從主位系統(tǒng)入手可以幫助讀者更好的解讀語篇,更準確地把握語篇的結(jié)構(gòu)與主旨。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2]Thompson,G. 2000.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3]高建譯注,2001,《英文散文一百篇》[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4]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2005,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姬小玲,2006,《論友誼》的功能文體分析[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