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和諸葛亮齊名的龐統(tǒng)的一生無疑是個悲劇,從他的出仕、入仕到去世都歷盡坎坷。他有很強的參與意識,有安邦定國的宏圖偉志,卻總是不得志,雖有經天緯地的才華,卻無用武之地。這種悲劇的人生有其客觀原因,也有其內在原因。
關鍵詞:《三國演義》; 龐統(tǒng); 悲劇
作者簡介:梁韶娜(1990-),女,漢族,山西長治人。陜西理工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元明清方向2013級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9-0-02
《三國演義》中最為出彩的智者非諸葛亮莫屬,他被描寫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具有非凡才華的人。與此同時,和他并稱為“伏龍、鳳雛”的另一位龐統(tǒng)確是一位徹徹底底的悲劇人物。他的才華可以與諸葛亮媲美,但是從他的出仕、入仕到最后生命的消失,這一路歷盡坎坷、磨難重重。相對的是,諸葛亮的“三顧茅廬”及后來隨著劉備東征西討,顯姓揚名,贏得了足夠的威望。龐統(tǒng)的一生與諸葛亮較順遂的一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
龐統(tǒng)和諸葛亮同時出場于第三十五回中,他還先于諸葛亮從小童口中說出“龐統(tǒng)字士元,小俺師傅五歲。一日,我?guī)煾冈跇渖喜缮?,適龐統(tǒng)來相訪,坐于樹下,共相議論,終日不倦。吾師甚愛龐統(tǒng),呼之為弟?!痹诮榻B司馬徽的同時也高度介紹了龐統(tǒng),這也從側面說出了龐統(tǒng)的能力。隨后在水鏡先生的口中說出“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這即說明龐統(tǒng)和諸葛亮是比肩的,也隱含了一個大炸彈,給后文留下了伏筆,那就是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但是兩人都得的話,結果是什么哪?龐統(tǒng)在書中的出場是如此的高姿態(tài),這也是書中僅有的看似龐統(tǒng)比較順遂的地方。之后龐統(tǒng)久久并未出現,直到赤壁之戰(zhàn)中才出現了他的身影。
原來因避亂龐統(tǒng)一直在江東,和魯肅相識,魯肅曾向周瑜推薦了他。當周瑜讓魯肅問龐統(tǒng)如何破曹時,龐統(tǒng)的“欲破曹兵,須用火攻”的計謀和之前周瑜、諸葛亮的想法一樣,這可謂真是英雄所見略同,由此可見龐統(tǒng)的才智、謀略。接著直接說出了“但大江面上,一船著火,余船四散,除非獻連環(huán)計,教他釘作一處,然后攻可成也?!睕]想到這個連環(huán)計成了赤壁之戰(zhàn)中孫、劉破曹的關鍵。赤壁之戰(zhàn)是本書中寫的最為精彩戰(zhàn)役中的一處,書中關鍵人物基本都有出場涉及到,曹兵多是不熟水性的,所以諸葛亮和周瑜定在海上用火攻,但是怎么樣具體實施周瑜還沒有具體的方案。這就顯得后來諸葛亮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和龐統(tǒng)的“連環(huán)計”是關鍵。龐統(tǒng)不僅提出來,并且還親自實施它,先是和蔣干見面,罵周瑜自恃才高,不能容物,表達了自己屈于此的原因和想投明主的想法,騙的蔣干推薦去曹操那里。來到曹營之后,開始就說出“丞相用兵如此,名不虛傳”“周郎,周郎,克期必亡?!毕瓤滟澆懿?,以美言諛之,讓曹降低防備,進賬置酒共飲,高談雄辯令曹操深深敬服,假裝醉酒問軍中可有良醫(yī),這一問正中曹操,順勢龐統(tǒng)就說出“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為一排,或五十為一排,收尾用鐵環(huán)連鎖,上鋪闊板,休言人可渡,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風浪潮水上下,復何懼哉?”正是這條計使得一把火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后人有詩曰:
赤壁鏖兵用火攻,運籌決策盡皆同。若非龐統(tǒng)連環(huán)計,公瑾安能立大功。
后來龐統(tǒng)跟隨劉備,劉備一直對取西蜀猶豫不決,龐統(tǒng)的一席話使得劉備恍然大悟曰:“金石之言,當銘肺腑?!彪S后起兵西行。在途中葭萌關遇難,龐統(tǒng)及時給劉備獻上、中、下三條計,且順序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在當初卻是被人四處嫌棄的。
二
周瑜死后,魯肅向孫權推薦龐統(tǒng),權見之“濃眉掀鼻,黑面短鬢,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原來以貌取人古已有之,然后問:“公平生所學,以何為主?”統(tǒng)回曰:“某之所學,與公瑾大不相同。”權心中不喜,把龐統(tǒng)打發(fā)走了,統(tǒng)長嘆一聲離去了。豈不知孫權第一眼見到龐統(tǒng)就心中不喜,怎樣也不會改變他的看法。之后魯肅向龐統(tǒng)推薦去劉備那兒,沒想到在劉備這兒卻遇到了相同的情況,統(tǒng)見玄德,長揖不拜,玄德見統(tǒng)貌陋,心中亦不悅,龐統(tǒng)沒有拿出推薦書,只說是因為皇叔招賢納士,特來相投。劉備只給了他一個縣宰,龐統(tǒng)如果不是考慮到孔明等因素恐怕也會拂袖而去吧。后來張飛到縣城去看,了解了他的辦事效率,著實佩服于龐統(tǒng)的才識回來后告知,劉備才大驚:“屈待大賢,吾之過也?!彪S后,龐統(tǒng)才拿出魯肅的推薦書,然后見孔明,這才正式明確了身份。孫權與劉備都是之前聽說過龐統(tǒng)的,為何同時犯這個低級錯誤那,難道真的是以貌取人嗎?不見得。這時,三方的勢力基本穩(wěn)定,就連劉備這個后起之秀也有了一定的根基。這樣的情況下,想要輕易的獲得他們的好感已經不是那么簡單了。更重要的是他們覺得龐統(tǒng)狂放不羈、自恃清高,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尊敬,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官越大,架子越大?在這些虛無縹緲的所謂的面子面前,才能就得靠后站了,想劉備當初三顧茅廬,求賢若渴和現在真是鮮明對比啊,這也可以說是龐統(tǒng)這人入仕不逢時吧。但是曹操對龐統(tǒng)那是很敬重的,蔣干第一面見也覺得此人非俗,在求賢這一點上曹操是始終如一的。只不過在當時,曹操處于非正統(tǒng)的地位,沒名沒分,這就決定了一開始龐統(tǒng)和曹操就是處于對立的兩方。
說到挫折,龐統(tǒng)不能避開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導致他死亡的地方——落鳳坡,玄德在接到孔明的信時想回荊州議論此事,龐統(tǒng)心理暗思:“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雖然之前已有很多的暗示,夢中、從馬上跌落,但他還是執(zhí)意要去,這次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可憐龐統(tǒng)竟死于亂箭之下,時年只三十六歲。后人有詩嘆曰:
古峴相連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兒童慣識呼鳩曲,閭巷曾聞展驥才。預計三分平刻削,長驅萬里獨徘徊。誰知天狗流行墜,不是使將軍衣錦回。
這一處取西川的失敗,很多人認為是他易猜忌、急功近利、平生疏狂等的原因造成的。但是也不是不可以理解龐統(tǒng)的做法的。自己本人和諸葛亮齊名,而諸葛亮在當時顯然要比自己成功很多,不可避免有想要一決高下之心。而且西川之戰(zhàn)是關系到三足鼎立局面的重要一戰(zhàn),龐統(tǒng)自然是十分看重的。這一戰(zhàn)如果贏了,會為自己贏得足夠的資本。在這樣的心理下,他又得知諸葛亮在最后送來信件,告誡劉備想要干涉自己的決定,并且主公劉備明顯是聽從諸葛亮的決定多一點。他此時對諸葛亮顯然不會有什么好的想法,對他起疑也是很正常的心里,只不過此時他的好勝心蒙蔽了他的思想,使得他沒有對戰(zhàn)局作正確的思考,這一失足就丟掉了性命,再也沒有挽回的機會了。悲哉,悲哉!
三
從古至今,大抵有幾分才智的人都是有幾分驕傲的。龐統(tǒng)是一個驕傲的人,但是是一個有傲骨無傲氣的人,并無輕狂。他的悲劇人生大概和這點傲也是分不開的吧。周瑜死后,孔明來祭拜,魯肅設宴款待,孔明正要回的時候在船邊,忽聽一聲:“汝氣死周郎,卻又來吊孝,眀欺東吳無人耶?”說話的乃是鳳雛龐統(tǒng)先生,此時龐統(tǒng)人還在東吳,東吳人才濟濟卻只有龐統(tǒng)先生敢于站出來說話,后來兩人相談甚歡,這是后話了。諸葛亮固然算準了孫權不會重用龐統(tǒng),為什么沒有算準劉備會怎樣的對待龐統(tǒng)那?再說劉備在兵不血刃取了涪關后喝醉酒呵斥龐統(tǒng),第二日向龐統(tǒng)賠罪,龐統(tǒng)一句:“君臣俱失,何獨主公?”一句話,化解了尷尬,解決了問題,君臣兩人和好如初,龐統(tǒng)并沒有自恃清高。龐統(tǒng)對賢士非常尊重,與彭羕的初次相識,龐統(tǒng)多次問“先生何人也?”彭永言則是說了一句:“且消停,吾當與汝說知天下之事?”統(tǒng)沒有惱怒,只是命人進酒食,好好款待,彭也并不謙遜,自顧吃喝睡覺。想之如果在當時的情況下,遇到劉備的話結果會怎么樣,不可想象。后來孝直來了才了解彭羕的身份,龐統(tǒng)更是以賓禮待之。統(tǒng)并不是一個自顧輕狂,待人非常清高的人。
龐統(tǒng)被司馬徽稱為“南州七子之冠冕”, 他有很強的參與意識,有安邦定國的宏圖偉志,卻總是不得志,雖有經天緯地的才華,卻無用武之地。龐統(tǒng)的出現是由水鏡先生引出的,死亡是由紫虛上人引出:
左龍右鳳,飛入西川。雛鳳墜地,臥龍升天。一得一失,天數當然。見機而作,勿喪九泉。
他的一生仿佛都是有定數的,帶點兒神秘,但是無疑是短暫而精彩的。從整體而言,他的一生是悲劇的,并且在三十六歲時就去世,那么是什么造成他悲劇的一生的那?
客觀原因,就是當時社會整個的大環(huán)境。對于龐統(tǒng)而言,他是有很強的入仕精神的,但是社會動蕩,國家不統(tǒng)一,各自為政,戰(zhàn)爭不斷,受苦受難的永遠都是平民老百姓。他沒有找到一條出仕的道路,只得避居江東。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各方其實都是很需要龐統(tǒng)這樣的人才的,劉備沒能在找到諸葛亮之后繼續(xù)的尋找龐統(tǒng),是他的遺憾,周瑜死后,孫權沒能留住龐統(tǒng),那更是他的遺憾了。作為龐統(tǒng)這樣的人,沒有及時的出仕發(fā)揮它的才能,對他來說,就是一個極大的悲劇了。
當然也有他自己的主觀原因,除了他的外形長得并不使人有好感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他是一個性格耿直,稍帶點兒清高的人,這給他的出仕帶來了很大的的影響,這一點很明顯的表現在他第一次見孫權和劉備的時候。見孫權,孫權問他在哪方面擅長時,他竟無來由的說和周瑜的不同。先不說,此時周瑜在孫權心中的地位如何重要,就單說這一句話,也表明了龐統(tǒng)心中認為自己是不可一世的,和周瑜是不相上下的。這就注定了孫權對他沒有什么好的印象,這是他的自負造成的。后來,來到劉備處,剛見劉備時,并沒有把推薦書拿出來,他一是想看看劉備是否有慧眼,二他在心底里也是不屑于用推薦信來推銷自己的。當時劉備帳下也是人才濟濟,加上劉備正統(tǒng)的地位,想來投靠的應該也不少,對于這樣一個人,有那樣的去處,已是不錯的了。后來他性格中急功近利、猜忌的一面慢慢顯現出來,直到造成了最后的大悲劇。但是回過頭來想一想,如果當時劉備在找到諸葛亮之后又找到了他,或者他在見孫權后就被孫權留下,以他的才能,和諸葛亮在一起共事,或者是諸葛亮的對立面,畢竟“一山不容二虎”,他的命運是怎樣的也很難說。所以,只能說一句,天命如此吧。
作者在塑造這樣一個人物時,應該也是結合了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的,作者應該是對那樣一個社會有很深刻的感悟。在元末明初,知識分子并不是十分的被重視,有才能的人也沒有很好的展示自己的舞臺。雖然有類似諸葛亮這樣的發(fā)光發(fā)亮的有識之士,但那畢竟是極少數,大部分還是像龐統(tǒng)這樣的個人,空有一腔熱血,無處釋放,即便有一小部分人能夠出仕,也會因為各種原因終結掉他們的出仕之路。所以,龐統(tǒng)的形象有很深的當時普通知識分子的影子,作者也借龐統(tǒng)的形象來表達自己對當時知識分子生存現狀的擔憂。
參考文獻 :
[1]羅貫中.三國志演義(毛綸、毛宗崗評改)[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1.
[2]周思源.周思源品賞三國人物[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許盤清、周文業(yè).《三國演義》《三國志》對照本[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4]沈伯俊.沈伯俊說三國[M].北京:中華書局,2006.
[5]沈伯俊.三國漫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6]譚邦和.明清小說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李美云.試論《三國演義》中的龐統(tǒng)[J].江淮論壇,1993(1).
[8]魯迅.插圖本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