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音樂會原本不是中國人玩的東西,只是生活好了,便要追求一下精神享受。近些年,“假冒偽劣”的“水團”層出不窮,本來就對西方音樂不甚了解的中國人,更是被騙了還叫好。又到新年,“水團”們開始出動了,今年準備在哪下手,似乎是他們思考的比音樂本身更多的問題。
從“陶冶人”到“糊弄人”:注水的新年音樂會
一年一度的維也納金色大廳新年音樂會,通過央視直播不斷激發(fā)中國觀眾對古典音樂的追求。近幾年,新年聽音樂會,就好比寒假看賀歲片,春節(jié)看春晚一樣,成了一種流行時尚。
在剛過去不久的元旦當天,“柏林愛樂樂團”在太原市青年宮演藝中心上演了一出新年音樂會,演出曲目居然包括《哈利·波特》電影主題曲和海外流行的饒舌歌;而與此同時在天津演出的“維也納管弦樂團”,竟然都沒個德文名字……
路燈站牌的各種音樂會海報不禁讓人疑問:這些洋音樂家大過年的沒事干,怎么全跑中國來了?
新年舉行音樂會的傳統(tǒng)源自維也納,最初宗旨是展示與推廣施特勞斯家族的音樂作品,至今音樂會的曲目還是以施特勞斯家族成員的作品為主,偶爾也會穿插一些其他作曲家的舞曲或進行曲。
每年的1月1日上午,世界歷史最悠久、素質最高超的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會在維也納的金色大廳演奏被稱為“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施特勞斯及其家族的音樂作品,新年音樂會傳遞的是人類最文明、最歡快、最明亮的側面。
今年新年,德國漢堡交響樂團的來華演出,主辦方使用了“盛世經典的音樂享受”等夸張詞句宣傳。然而樂評人徐堯通過搜索發(fā)現(xiàn),“所謂世界著名指揮家、樂團首席指揮格雷戈爾·杜布萊特,任職的其實是漢堡當?shù)匾恢б匝葑嗔餍幸魳泛脱莩獣樽酁橹鳂I(yè)的樂團。這與宣傳資料上所說的‘有著半個多世紀歷史的交響名團’并不相符,很明顯盜用了正牌的漢堡交響樂團的名頭?!?/p>
而“冒牌”在華演奏期間,“真身”正在漢堡演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冒牌的“漢堡交響樂團”其實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2011年,他們就曾用“漢堡國家交響樂團”的名號來華演出。今年他們售出的最高票價達到1680元。一位名叫陳磊的年輕人把他的第一次古典音樂體驗獻給了這支樂團,穿著牛仔褲運動鞋的他看完演出后,直言享受到了音樂的盛宴,但他不知道施特勞斯是哪國人。
從圣誕開始,延續(xù)到新年、春節(jié),這段時間國內演出最為集中火爆。隨便打開一家訂票網(wǎng)站,可以輕易地搜到“皇家樂團”、“愛樂樂團”之類,賣票方也極盡宣傳之能事,熱衷于使用“皇家經典”、“遠歐情調”等扎眼詞匯。“皇家”的人數(shù)是有限的,并不是每個“愛樂”都是世界名團。
面具背后,真相是大多數(shù)世界頂級樂團都會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完成新年季演出,想要來遙遠的中國演出簡直分身乏術。
有數(shù)據(jù)顯示,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文化消費會出現(xiàn)“井噴”的局面。然而與狂熱追求音樂會相對的,是令人尷尬的國人音樂素養(yǎng)。
“游擊樂團”:“水團”們的迂回戰(zhàn)
既然是拿“狗肉”在賣,那“狗肉”從何而來?到了中國,自然要用中國的戰(zhàn)術。
相傳,每到入冬,歐洲一些國家的音樂學院就貼出告示:“想在假期去中國旅游嗎?來參加我們的樂團吧!”于是在不久之后,一支支頂著“施特勞斯”、“維也納”、“柏林”頭銜的交響樂團,煞有介事的攻入中國各大劇院,殊不知“狗肉”們只是“中國三日游”,順便賺點路費。
這些團大都臨時組成,有些樂團還有跡可循,更多的是沒有固定名稱,沒有注冊,在網(wǎng)上也查不到他們的官方網(wǎng)站,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2010年,一支在上海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德奧樂團原本是在冊的三流樂團,但中國演出商為了提高票房號召力,改用了同城一支聲譽卓著的樂團的資料。這兩支樂團分別用德文和拉丁文命名注冊,但翻譯成中文就是一支樂團。后來被媒體揭穿,這支團再在北京宣傳時,就與那支名團做了區(qū)分說明。
不過,從2011年開始,“水團”漸漸稀少,甚至在北京這種音樂會集結地不見了蹤影。他們去哪了?
吃了無數(shù)“塹”的京滬媒體,早就在真假樂團的煉丹爐里煉就了火眼金睛;觀眾也不只是傻呵呵的跟著《拉德斯基進行曲》鼓掌傻樂。于是,沒了大都市的捧場,“水團”們迂回到了二三線城市。
稍稍留意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二三線城市的劇院數(shù)量和質量都較之一線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市民對音樂會的饑渴程度也更加如狼似虎,而對樂團的鑒別能力卻呈相反指數(shù)。
一位天津演出商分析說:“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新年音樂會市場起步早,經過多年發(fā)展,雖說還算不上多么成熟,但已經過了對‘施特勞斯’、‘維也納’盲目追捧的階段,因此對打著這些旗號的‘低級假團’不太感冒了。而眾多的二三線城市,新年音樂會市場剛剛起步,對‘施特勞斯’、‘維也納’的熱乎勁兒還沒過去?!?/p>
“新年音樂會實際上代表了一個城市的聲音。一流的樂團終歸屬于自己的城市,我們可能花十倍的錢也請不來?!眹掖髣≡貉莩霾扛辈块L任小瓏說,“我們追求和向往西方高雅的新年音樂會,這種愿望并沒有錯,但因為我們本土音樂生活的匱乏,導致我們在判斷一支樂團水平方面存在障礙,很多劇院只能從外面找團來演,因此給了演出商炒作的機會?!?/p>
“水團”≠“破團”:不要花著滿漢全席的錢,吃著地攤的小串
其實“假”,有時候指的是運營商的包裝,并非真的是污人耳目的破團;“散裝團”也是指為了某個演出而臨時組成的樂團?!吧⒀b界”也有不少名團,比如阿巴多率領的琉森節(jié)日管弦樂團、瓦格納歌劇節(jié)上的拜羅伊特節(jié)日樂團、鄭明勛擔任音樂總監(jiān)的亞洲愛樂樂團等,據(jù)說還曾有一個倫敦國家愛樂樂團,是由倫敦各個樂團中優(yōu)秀的音樂家組成,在唱片界大名鼎鼎,但他們只在錄唱片時聚在一起,卻從不舉辦音樂會。
將歐洲音樂家在圣誕后的假期組織起來進行巡演早已是慣例,不少人認為這樣的“臨時組合”并不意味著藝術水準一定不合格。這些演奏家的確來自所演奏交響樂誕生的國家,正如中國人唱京劇才原汁原味一樣,施特勞斯交響樂還是要奧地利的音樂家來演奏。
“水團”的出現(xiàn)打破了高規(guī)格樂團曲目單一的情況,它們投其所好,專門演奏觀眾熟悉的、愛聽的、聽著身心舒暢的曲子,這種節(jié)目編排讓原本對交響樂了解不深、甚至覺得乏味的中國觀眾“坐住”,進一步帶動觀眾學會欣賞交響樂。在這個時候,觀眾的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決定了哪些樂團的中國之旅會受到歡迎。樂評人張克新表示,“一場音樂會并不是一個產品,它沒有各種硬性的標準來界定其是否合格?!?/p>
很多觀眾缺少古典音樂的教育背景,不太會區(qū)分什么是適合自己的交響樂;一些人哪怕眼皮子打架,也要睡在音樂廳;更有人帶著炫耀的“土豪”心理聽交響樂,而且認為票價越高越享受。
其實在過去幾年中,中國本土樂團演出的音樂會可聽性正不斷提升。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已經在過去兩年里邀請到馬澤爾和艾森巴赫等指揮大師擔任新年音樂會的指揮,而今年的演出陣容則包括女高音歌唱家和慧、小提琴演奏家楊天媧和指揮呂嘉,四成曲目都是優(yōu)秀的中國本土作品。
在不斷的磨合和試煉后,國內演出市場正在成熟,國內的聽眾也由從眾消費心理趨于理性選擇。其實,聽交響樂就好比用餐,滿漢全席可以吃,地攤小串也可以吃,各有各的滋味,只是,千萬不要花著滿漢全席的錢,吃著地攤的小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