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想翻譯民國以及這之前的中國文學作品,“小媳婦”這個詞該怎么翻譯呢?
外文中,不論哪個詞,都很難翻譯出“小媳婦”這個詞的意思,因為這個詞不僅僅是一種家庭中的身份,它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性格特征和行為特征的描述——低眉順眼、委曲求全、逆來順受、忍氣呑聲,這才能算是“小媳婦”。如果有個女人雖然是別人兒媳婦的身份,但是在家里率性自然、不卑不亢,那就不是“小媳婦”了。
這時又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這樣的女人應該叫作什么呢?去掉“小”字叫作“媳婦”,似乎依舊不對勁。因為即使去掉“小”字,“媳婦”也依舊應該是聽話順從的才對。如果這個女人在家中頤指氣使、獨斷專行、撒潑耍賴,倒是好稱呼,就叫作“惡媳”。雖然相對比較少見,但是古代也并非沒有“惡媳”這樣的人物。如果一個女人在家中既不是低眉順眼的小媳婦,也不是那種惡媳,如果她在家中有自己的主見,并且既不認為自己比別人身份低微,也并不壓在別人頭上,而是很平等地和家人交往,她應該叫什么呢?我還真的不大找得到很合適的詞。
那么,古人怎么稱呼這樣的女人呢?如果沒有相應的詞,那么古人豈不是很不方便?這倒并沒有什么不方便,因為,古代真的幾乎沒有這樣的女人。
“媳婦”就應當在家里地位低,這幾乎是中國古代(特別是儒家文化越來越成為中國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之后)所有人的共識。所以,如果一個女人不服從這樣一種等級秩序,那么即使她并不頤指氣使,不撒潑耍賴,也一樣會被看做是“惡媳”。
“小媳婦”是一個身份關系詞,她也會有兒女,對于她的兒子,她的身份就是“母親”;她也會有兄弟姐妹,對于她的兄弟姐妹,她的身份是姐妹。那么,對于誰,她是一個“小媳婦”呢?是對于她的婆婆。
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不知道了,不久之前的古代中國,婆婆在兒媳婦面前是一個多么有威勢的角色。如果她愿意,她可以隨意地、不講道理地訓斥兒媳婦,可以挑剔兒媳婦所做的每一件事,可以侮辱欺壓兒媳婦,而這些都是我們的文化所允許的?,F(xiàn)在有些小女孩會幻想“穿越”,想象自己變成一個穿著飄飄漢服的古代女子,她們哪里知道,如果她們的夢想成真,那她們會多么難于忍受那種受苦的日子。
為什么婆婆們常常會虐待或者欺負這些可憐的兒媳婦呢?因為她們也曾經(jīng)是兒媳婦,她們受到過婆婆的欺壓。她們的心里積攢了多少年的委屈、痛苦、煩惱和屈辱,但是她們沒有辦法發(fā)泄出來。很多年后,她們才終于變成了婆婆,變成了有權力的人。中國古話會說“多年媳婦熬成婆”。這個“熬”字,點出了她們的痛苦,她們一直是在煎熬中度日,直到她自己成為婆婆。而當她終于有權力之后,她就很可能忍不住尋求一種發(fā)泄,通過發(fā)泄讓自己舒服一點,同時也表達一些對兒媳婦的優(yōu)勢:“我受了這樣多的委屈,忍耐了這樣久才獲得了的權力,你想輕易得到,沒門兒!你必須先受我受過的苦,我才可以讓你有機會(也許是在許久之后)享受我現(xiàn)在所享受的特權?!?/p>
當然,那個時代也有超越了自私的高貴的女性,她們在年輕時受過委屈,但是當她們當了婆婆,有權力去凌駕于兒媳婦之上的時候,卻并不欺壓這些兒媳婦。她們自己吃過的苦,不愿意讓一個年輕孩子再去吃??上У氖?,這樣的女性沒有我們希望的那么多。
除此之外,一些婆婆會忌妒兒媳婦和兒子之間的關系,忌妒也會使得她去找碴挑剔兒媳婦。我們似乎可以說中國古代的婆婆有一種“戀子情結”,她們會在兒子身上尋求她們本來更應該在丈夫身上尋求的親密感。當她們發(fā)現(xiàn)兒媳婦要分享她兒子的感情時,就不禁感到忌妒和憤怒。因而她們可能就會利用自己的特權,通過欺壓兒媳婦來發(fā)泄自己的忌妒和憤怒。
為什么這些婆婆們年輕時遇到的婆婆會虐待欺壓她們呢?因為她們的上一代,婆婆過去的婆婆的婆婆虐待過婆婆過去的婆婆。欺壓和虐待行為就是這樣代代相傳,毒害了中國古代一代代的家庭。
那么,這個行為的來源是哪里呢?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權力結構,文化給了婆婆權力去欺壓兒媳婦。有了絕對的權力,就必然會使一部分人腐敗。婆婆中的一部分,因權力導致腐敗,就會產(chǎn)生虐待兒媳婦的沖動。
為什么中國文化中,會給婆婆這樣的絕對權力,讓她甚至可以自由地虐待媳婦呢?實際上,這是文化中“等級”觀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既然君臣之間,君王有絕對的權力,可以不講理地欺壓臣子,那么父子之間,父親就有絕對的權力;既然父子之間,父親有絕對的權力,那么夫妻之間,丈夫就有絕對的權力。同理,地位上低于男人的女人之間,長輩對晚輩也就有絕對的權力。等級觀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棵毒樹,婆婆欺負兒媳婦也是這棵樹上所結的一個果子。這種絕對的等級觀的毒樹,是許多中國思想家的錯誤積累的結果,也是專制者利用這些思想家的結果。
男人們固然沒有婆婆欺負,但是他們也會遇到他們的“婆婆”——比如他的上司。在權力太大而缺少制約的上司面前,其實男人們也一樣是“小媳婦”。我們會在社會中,特別是在官場上看到和婆媳關系類似的人際關系:下屬唯唯諾諾地服從上司,如同小媳婦伺候著脾氣大的婆婆;下屬壓抑自己的委屈、憤怒和不滿,只盼著將來有一天自己可以升官。而當他們終于有一天當上了別人的上司后,他們就像惡婆婆一樣欺壓自己的下屬,從而發(fā)泄多年積累的怨氣,并且享受高位的特權。
婆媳關系不僅僅是婆媳關系,在這種婆媳關系下長大的孩子,就會感染到等級和特權的意識,當這些孩子長大后進入社會,就會適應社會中的人格不平等的等級文化。因此,我們可以說,婆婆對兒媳婦的欺壓,無形中有一個功能就是對孩子進行不平等的教育。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教育,這種教育毒害了我們的整個文化。
現(xiàn)代社會中,婆婆已經(jīng)失去了這樣的特權。不過,人和人不平等的等級文化還依舊存在。一個現(xiàn)代兒媳婦如果知道古代兒媳婦是這樣可憐,也許會為自己的幸運而舒一口氣。
(摘自光明日報出版社《壞傳統(tǒng):心理學教授的九堂歷史課》 )